
片名:《雷霆特攻隊*》。
集數:1集全。
導演:傑克.史崔爾。
劇本:艾瑞克.皮爾森、 李成真、 喬安娜.卡洛。
主演:羅佛蘿倫絲.普伊、賽巴斯汀.史坦、懷特.羅素、歐嘉.柯瑞蘭寇、路易斯.普曼、潔芮汀.薇思瓦納森、克里斯.鮑爾、溫德爾.皮爾斯、大衛.哈伯、漢娜.約翰-卡門、茱莉.路易絲-卓佛等人。
(下圖為角色 Yelena Belova)

(下圖為角色 Robert Reynolds;Bob;Void)

電影中「void」的意象多次被反覆強調。在法律語境下,void意指「無效的」或「失效的」,而在影片的翻譯中被賦予「虛空」的意涵,這一選擇無疑深刻地呼應了故事的主旨。虛空作為一種存在的反面,不僅僅是純粹的空白,更是將存在抹消、將痕跡湮滅的一種力量。這一力量透過鮑伯(Bob)在紐約大規模的消除行動被具象化:黑色的無垠如同洪流般吞噬整座城市,那並非僅是破壞,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抹除,彷彿一切的存在都被吸入無盡深淵,消失得無影無蹤。這種表現手法極具視覺張力,並且帶有強烈的存在主義象徵,讓人反思在極度力量的展現下,個體存在的脆弱與易逝。
(下圖為角色 Bucky Barnes)

這種意境的呈現在傳統的英雄電影中實屬罕見。一般的超級英雄敘事多強調毀滅與重生、破壞與重建,而本片則選擇了一條哲學化的道路,力量不僅僅是摧毀具象世界的能力,更是一種能夠抹消存在痕跡的絕對威能。觀影期間,我不禁懷疑編劇群中是否有來自東方的創作者參與,因為這種對於「虛無」的詮釋充滿了一種近似東方哲學的韻味。後來查證,果然發現有韓國編劇的參與,這讓我對整體劇本的結構更添一層欣賞,這並非單純的漫威英雄敘事,而是一種思想與文化交融下的全新表達方式。
(下圖為角色 John Walker)


影片中,葉蓮娜(Yelena)與鮑伯之間的互動更是將「虛空」的哲學命題推向新的層次。在地窖中,葉蓮娜試圖說服鮑伯壓抑心中的空虛感,而在後來的安全小屋中,她卻告訴他必須找到釋放的出口。這種心理衝突映射出對於孤獨的理解與消解:不再是簡單的「正視心魔」,而是一種「你並不孤單」的社會性救贖。當葉蓮娜等人抱住鮑伯,告訴他不再是孤身一人時,那一刻的情感衝擊遠超我對於傳統英雄片的期待。這並非單單是個人面對心魔的勝利,而是他人「看見」的救贖,這種救贖是存在的證明,更是連結的重生。
(下圖為角色 Antonia Dreykov)


這種對「看見」的強調無疑是一種劇場外的共鳴,電影中的角色彼此看見、互相扶持,而電影本身亦試圖透過敘事與觀眾產生連結,也就是說,本片的劇情,看見了孤獨觀眾。在多個場景中,傾斜的房間與模糊的邊界,象徵著現實與虛幻的交錯,視覺語言成為哲學思辨的載體,讓人感受到一種如夢似幻的境界,卻又能透過那種迷離的意境,看到人與人之間互相連結的細微光芒。
(下圖為角色 Ava Starr)

本片無疑顛覆了傳統的英雄敘事模式。這段時間,英雄片多著重於「化神為人」的過程,將無所不能的超能力者逐漸貼近人類的脆弱與不足,讓各路英雄有了自己能力不足的認知,並最終走向團隊合作、勇氣與共生,彷彿成了一種屬於近代英雄片的既定公式,實在是老調重彈。而本片利用人和人的對望,讓「善」在人心之間擴張,社會宛如吹散了冷漠的迷霧。甚至在神魂顛倒的空間裡,把所有個體拉在了一起。雖然每個人依然獨立,但是當中牽起了線。此等「被看見」的價值,那不僅是力量的集合,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群體共鳴。共鳴是一種存在的見證,也是一種社會連結的象徵。
(下圖為角色 Alexei Shostakov)

觀影結束後,將本片看了無數次的友人提醒我,《Not Alone》這首主旋律穿插於全片之中。在虛空的壓迫下,善意猶如星光般閃爍,穿透冰冷的黑暗,編織出一張細膩而堅韌的網絡。這並非單一英雄的孤獨奮戰,而是彼此看見、彼此支撐的共同體。英雄的定義在此被重新詮釋,不再是獨自面對毀滅的孤膽壯士,而是與他人共同存在、互相看見的連結者。這種敘事手法無疑引發深刻共鳴,也讓本片成為一部顛覆傳統英雄觀的哲思之作。
(下圖為劇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