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假定、首要科學(亞里斯多德)、規範分析(規範性研究)、兩公約、並立制、薩托利的一黨制分類、經驗性研究

Hikari Aoi 藍光 | 2025-05-15 17:16:29 | 巴幣 6 | 人氣 137

Assumption(假定)


Assumptions of Importance:對"重要性"的假定。(Politics Matters)
  1. 亞里斯多德:「政治是首要(Master Science,首要科學)的。」(選擇題的考題)
  2. 亞里斯多德:「人依其本性乃政治的動物。」
  3. "政治"的內涵乃"管理眾人之事"。
  4. 原因:政治影響的層面最為深遠且廣泛,必然有研究其現象的價值。
  5. 基於該假定(政治是重要的),學者將從事:Normative Analysis(規範分析、規範性研究)

規範性(道德)研究的內涵(政治哲學、思想方面的研究):
  1. "應然性"(ought to be)的指導。
  2. 何者重要?何者不重要?
  3. 何者為是?何者為非?(Right or Wrong)
  4. 清廉是對的,貪污是不對的;和平是好的,戰爭是不好的;所有的獨裁(不論極權或威權)都是有害的,民主是相對較好的。
  5. 實質理性(目的價值)的展現。
  6. 所有的社會科學研究幾乎都會涉及到該層面,無法離開對善惡價值的評斷。
  7. 已然實存的現象,不見得就是正確的,儘管事出必有因。(黑格爾:"Whatever is real, is rational."
  8. 倫理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如十九世紀時,"炮艦外交"被認為是正確的。=>二十一世紀後,由於聯合國憲章的規範,各國皆不再以軍事武力來達成外交目標。(政治理念有對、錯之分)
  9. 過去曾經認為威權甚至極權統治是正確的,如君主制,皇帝可以剝奪平民的生命權。=>對人權的倡議(如洛克的自然三權含:生命、自由、財產)、聯合國兩公約的"廢死"。
  10. 台灣雖然不是會員國,但是有簽兩公約(這個法緒、法大很愛考),而且已經三讀通過,成為國內法(兩公約施行法)了,所以有性工法等法律來落實兩性平權。
  11. 但因為大法官在113憲判8有提到,死刑並不違憲,剝奪人的生命權,屬於對公民最大的懲罰,因此審查密度(這個法律制度來自美國)應採嚴密剪裁,且應更加重視正當法律程序原則,避免錯殺的發生。
"It should be... ..."的問題:
  1. 該現象的本質是什麼,固然重要;該現象應然為何,更加重要。(如何改善不良現象、惡性循環、社會困境)
  2. 威權獨裁統治存在了上千年是不變的事實,卻不是人類的政治生活所應有的形式。
  3. 自由民主(法蘭西斯.福山最終的意識形態辯論中,從辯證歷史的角度來看,認為自由民主就是最終的意識形態,目前已經是辯證歷史的最後階段,社會主義已消亡,這是選擇題,會考。)固然有許多缺點,如:立法院會打架,議事效率差。
  4. 但是公民並不會想回到228、白色恐怖、無言論自由的時代。
  5. 自由民主固然有其缺點,但至少比威權統治更好;日後也依然有再更加進步的空間。(例如:部分採用審議式民主)
  6. "善、惡"能為吾人提供觀照政治現象的判準。



Assumptions of Understandability:可瞭解性。(動機是人類的好奇心)
  1. 我們想瞭解"為什麼"?(即現象的成因,什麼變項與變項之間的關係,造就該現象?)
  2. 為何,一樣是雙首長制,法國可以左右共治,台灣不行?(我自己的答案是因為,台灣的"換軌"機能失靈)
  3. 為何,同樣採用"並立制",台灣與日本的投票行為與選舉結果會不一樣?(例如日本長期都是優勢一黨制,由自民黨執政。)(dominant-party system)由義大利的薩托利(Satori)提出。

基於對"可瞭解性"的假定所發展出的研究:"經驗性研究"(Empirical Analysis,老師這裡有寫錯字)

劉沛說通常是先量化,將量化回來的資訊歸檔後,學者只看見數字,為了要符合邏輯地詮釋該現象,並提出理論,才開始進行質化研究。(例如該死的焦點團體訪談法,這他媽的是申論題。)

討論的問題:It is... ...(該現象是什麼,實然性的研究)

學者渴望為這個現象界發生的現象,建立通則。(對複雜世界的現象歸納)

如:密契爾斯的寡頭鐵律 (Iron law of oligarchy)(張楚 P.155,組織病象很愛考選擇題,大家務必複習。)

亞羅的不可能定律(沒有"孔多塞贏家"
這裡我解釋一下為何亞羅的不可能定律通常會結合孔多塞悖論,因為所有的選舉制度都無法逃脫投票悖論的問題(就像柏恩斯&史塔克(Burns & Stalker)所云:世上沒有萬靈丹。)

所以根據上開兩理論(其實已經都是定律了),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所有施行不同選舉制度的國家,所選出的實質國家元首,也許都不會符合所有公民的期待(並非眾望所歸),亦可能並非民心所向(沒有民主代表性)。

因為在實際投票時,所有投票人都是理性的;但是集體投票後,必然會發生價值偏好的排序循環,也就是不理性的結果。(即:賴清德>侯友宜>柯文哲>賴清德)

因此每次選舉的勝選者,都只是因為投票制度+當時的時代環境、歷史文化+對戰組合的不同而獲勝,與該候選人是否有執政能力的關係不大。

我舉個這位老師(王業立)也會講的例子:小肯尼迪當時跟尼克森競選。

只聽收音機的人會覺得尼克森的公共政策更好。

但是因為美國當時剛普及了電視,小肯尼迪長太帥、風度翩翩;反觀尼克森辯論時老態龍鍾、說話不利索(不是美國人心目中的總統應該有的模樣),導致美國大眾在收看電視辯論以後,小肯尼迪勝選。

(這就跟馬英九會當上台灣總統,蔣萬安會當上台北市長的原理差不多。)

墨菲定律:
張楚上課舉例:假如有一台飛機的一顆螺絲鬆動了,那這台飛機一定會墜機。(我印象中是這樣)
因為普遍人們會認為那只是一顆螺絲鬆了,但事實上,整台飛機全身上下都有各式各樣的問題,一顆螺絲鬆動只是冰山一角。(可參見結構性困境
  • 比較生活化的舉例就是太魯閣號出軌,有一個系統大家都覺得怪怪的(感覺可能是故障,好像整天都在叫或閃燈),所以照例都會關掉它(非常地習以為常)。然後等到大家要抓戰犯,就歸咎於是因為駕駛關掉該系統。但其實所有駕駛太魯閣號的人都會把那個系統關掉。

唐斯的不完全控制定律:上司所花費的控制屬下的成本愈高,屬下愈不服從,且會更努力掙脫主管的控制,使得上司需要花費更高的成本來控制屬下,卻發生邊際效應遞減(花費的成本愈高,得到的回報愈少)。

邁爾士定律:屁股決定腦袋。

格勒善定律:劣幣驅逐良幣。




這張有誤,詹姆斯布坎南是美國的經濟學家。




普樂現象(Pogo,例如健保目前保大又保小,如果政府說以後只保大不保小,人民就會無法忍受)+皮考克(Peacock)魏斯曼(Wiseman)(選擇題的考題)定理=移位效果(選擇題的考題)
例如:美國在經歷經濟大恐慌的時候,由於羅斯福採大政府、福利國(凱因斯主義的影響)施行"新政",因此美國聯邦政府的預算達到新高點,但是在經濟大恐慌結束後,即使西方國家已有了小政府(NPM)的通念,美國聯邦政府的預算依然沒有降低,反而繼續往上攀升(從來沒有下降過)。


對"現象"的"分類、歸納、簡化":

分類:亞里斯多德是第一位從事"政體分類"研究的學者。(走訪希臘一百多個城邦)
  • 他最終的結論是:由貧民統治將形成民粹、暴民政治;由貴族統治,將形成寡頭政治,只有由"中間階層"統治,能得到最穩定的政體。
目前現行的政體分類:
  1. 總統制(權力分立,有可能發生分立政府或者一致政府
  2. 內閣制(權力融合)
  3. 半總統制(混合制)
  4. 人民民主集中制(俄羅斯、北韓、中國)
  5. 委員會制(最有名就瑞士,記瑞士,這會考選擇題)
    • P.S:因為瑞士很小,所以可以直接民主,所有的事都公投,人民投到不愛投,所以投票率很低。


Assumptions of Controllability



台大政治學開放式課程(一):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