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政治化(to depoliticize, to是不定詞):
- 更多人不願意談論政治。
- 對政治沒有興趣。
- 不願參與政治活動。
- 尤其以年輕人(30歲以下)為主。(例如:蔡英文競選台灣總統時,曾經以年輕人作為主要的選民來進行宣傳,卻得到非常不好的回饋,因為年輕人普遍投票率低,對於政治參與尤其地不感興趣,且對國家的局勢充滿冷漠感,這是已經得到實證的。)
- 從全世界來看,愈年輕的族群,投票率愈低。(因此並非台灣特色)
- 投票率最高的通常是50-60歲以上者。
- 公民對政治參與的低熱情,將使得民主政體式微,這是來自政治學者的擔憂。
年輕人投票率低的原因:
- 覺得政治離他們太過遙遠。(邊際效應遞減,多他一票少他一票都沒差,"政治效能感"低落。)
- 懷抱理想主義。(對目前的掮客型政黨感到大失所望,認為兩邊都是屎,投哪一黨都是在吃屎。)
- 年輕族群的同儕認為談論政治很奇怪:基於"沉默螺旋效應",為了迎合周遭同儕,即使有興趣談論政治者,也會選擇閉嘴,但這並不會影響相對人依然關心政治。
- 認為政治是"既齷齪,且骯髒的"。(可參照布坎南的公共選擇論:如關說、尋租、消化預算、公共福利的民粹化、猛開政治支票、政客只求取下次選舉的勝選等,以及馬基維利的君王論)
投票率高到九成幾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 根據奧蒙與佛巴的公民文化,參與型只要達到六成即可。(參美國的黃金比例:4:3:6)
- 公民過於頻繁將壓力輸入給黑盒子,將導致政府的超載(Overload)。
- 大家都過於熱衷政治是不正常的現象(如公民的政治文化有九成都參與型);大家都對政治非常冷漠也是不正常的現象(如原始型政治文化達到九成)。
- 進入"後物質主義時代"的國家,公民的精神可能會投入歷史、文化、藝術等其他精神層面,政治不會是一個人所關懷的一切。
新型政治參與:
- 年輕世代會在網路上發起活動,談論政治,而不一定是做傳統意義上的政治參與活動。
- (如阿拉伯之春,有人稱其為"第四波"民主化浪潮,根據杭亭頓的理論,"第三波"是"蘇聯解體"前後,"第二波"則是二戰結束後。這兩波期間都有民主逆流,且民主化與逆流的國家要記,尤其是拉丁美洲,因為兩波民主化、一次民主逆流都有參與。)
- (杭亭頓無法記錄、詮釋、評論第三波民主逆流與第四波民主化,因為他去見上帝了。)
- "審議式民主"(協和式民主, consociational democracy):(德)哈伯瑪斯(Habermas,法蘭克福學派)也是新型的政治參與形式。
對新型政治參與(SNS)的擔憂:
- 萬人響應,無人到場。
- 這部分請參:奧爾森的"集體行動問題"(社會困境)。
- 有可能源於"社會資本"(普特南)的不足,或是博弈論的囚徒困境,即行動者並不知道其他行動者是否會參與,因此選擇了對自己而言的最佳策略(獲利最高,成本最小),造成搭便車(free rider)行為。
Why Politics Matters(為何政治是重要的?會影響所有人的福祉與未來?):
- 你不參與政治,當其他人參與政治後,將會影響政治,而政治將影響你。(搭便車的結果是所有人一起受害,滿盤皆輸的局面)
- 劣幣驅逐良幣:狂熱的民粹主義,將取代理性的民主參與。(雖然我不敢打包票台灣的政治參與者都很理性)=>你不去參與,自然會有其他"不好的人"為了謀求私利,代替你去參與。
- 實證:台灣以前的基層鄉鎮市民代表,都是當地德高望重的仕紳階級->最後被黑道取代。(因為可以漂白,而且買票的成本也很低。)
- "以前我開賭場,被警察追著跑。現在我當上縣議員,警察局長來我面前立正站好。"
- 基層的政務官從業水平愈發低落。(人均胎教肄業)=>沒有能力接受人民的委託,對行政部門形成有效的監督與問責。失去身為"民代"的民意代表性。
- 一旦議員都是黑道,就會選出同樣是黑道的議長,接著將操控整個縣市的預算。
- 縣議員包工程、對小額統籌分配稅款的貪汙:中壢區的議員,有一個燦燦的子弟兵,被貪汙治罪條例抓去G鴨了(實證)。=>公共工程的品質愈差。(因為中間有錢被貪掉,俗稱的史密斯專員)
- 地方政治普遍會被同一群派系所把持,人民不見得具有政治參與的管道,即使有心做事的人,也不一定能就此選上地方的民意代表(萬一被黑道抓走呢XD)。
- 地方政治生態的"惡性循環"。(摩根的組織意象,Image 7,組織是"流變與轉變",張楚 P. 148,"負向迴路")。
- "與其詛咒世界的黑暗,不如親自點亮你手中的蠟燭。"
細菌與細菌學家(政客與政治學者):
- (德)黑格爾:"Whatever is real, is rational."(事出必有因)(所有實存的現象,皆為合理。)
- 所有社會學科的旨趣(不論國際政治學,或是公共行政學),皆在研究並試圖詮釋、解釋現象,為現象歸因。
- (可能包含的因素:公民的"政治文化"(奧蒙與佛巴)、普特南的"社會資本"、選民的投票行為(如唐斯的理性投票模型或者公共選擇論的"用腳投票")、選舉制度(杜瓦傑法則)
- 細菌學家在顯微鏡下研究細菌,如同政治學者研究並瞭解"政治現象"(哪些變項會導致什麼結果)。
- (比較難聽一點的說法就是,政客=細菌。)
- 細菌學家不一定要愛上細菌,如同政治學者不一定要喜歡政治,或是對政治感興趣。
- (但是至少要對自己研究的政治現象感興趣,不然是要怎麼研究?)
- 細菌學家所做的是觀察細菌,進而找出如何預防人類患病,找出使人們在患病後痊癒的方法。
- 例如巴氏殺菌法就是巴斯德研究出來的,在那之前,高貴的原始人(盧梭在"社會契約論"裡,對"自然狀態"的假定)們仍在直接喝從乳牛的乳房裡擠出來的生乳,超噁心。
- "不要對事實生氣。"(你見或不見,我都在那裏,不來不去。)
- 此制度將使得立委只要獲得特定少數的選票就能勝選,缺乏民主代表性。
- 立委只需爭取"特定少數"人民的選票,不需要被多數人認可。
- 因此目前台灣是"單一選區制"。每個選區的立委,至少需要獲得"多數"的支持,方可勝選。
- 過去,為了爭取"特定少數"選民的支持,立委候選人可能會採取"劍走偏鋒"的選舉策略(極端的意識形態)。
- 現在,為了爭取多數人(即唐斯的中位選民定理)的支持,政黨可能會是普涵性的,或者掮客黨。
- 政治學者的反思:是否應採用"聯立制",一半仍採單一選區,一半採比例代表。
- (台灣目前的不分區立委就是比例代表制沒錯,選黨不選人,政黨會依順序提出候選人名單。但計票方式,是採用對大黨有利的並立制。)
以下是GPT做出的解釋:
✅ 複數選區(multi-member district):
→ 每個選區會選出 多位立委(不像單一選區只選 1 人)
✅ 單記非讓渡投票制(SNTV, 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
→ 每位選民只能投 一票給一位候選人,但選區內可能有 2~10 位候選人當選
🎯 為什麼會讓「少數得票者當選」?
在 SNTV 下,因為選區中有多個席次,而選民每人只能投一票,所以只要你得票數超過某個門檻,就能當選,而這個門檻其實可能非常低。
💥 舉例說明:
假設一個選區有 10 個立委名額,而有 20 位候選人競選:
⚠️ 這會導致什麼問題?
1️⃣ 缺乏多數支持 → 代表性低落
2️⃣ 投票策略複雜 → 政黨操作空間大
3️⃣ 容易鼓勵地方派系/買票 → 選舉品質下降
📌 小結:為何 SNTV 缺乏代表性?
問題 |
解釋 |
少數票也能當選 |
得票門檻低,有時只要不到 10% 的支持就能當選 |
多數民意未能反映 |
多數人支持的候選人若票源集中,可能浪費票數而落選 |
民意分裂導致政黨難掌握局勢 |
政黨須技巧性配票,投票結果變得不穩定 |
地方派系壟斷/買票空間大 |
候選人只需鞏固少數票源,無需爭取整體民意 |
「SNTV 制度下,由於選區多席次、選民單記一票,使候選人僅需少數票源即可當選,導致代表性不足、選票浪費嚴重,亦易形成派系政治與政黨配票困境。」
🎯 所謂「政黨配票困境」是什麼意思?
雖然「配票」的目的是為了讓政黨拿下更多席次,但在 SNTV 這種制度下,配票會變成一個非常困難、易失敗的戰術操作,對政黨來說是一大困擾,所以稱之為「困境」。
💥 為什麼會是困境?
❶ 配得太平均 → 兩個人都落選
如果一個政黨有兩個候選人,結果兩人都剛好平均分到 9% 選票,但實際上門檻是 10%,那就會 雙雙落選!
❷ 配得太不平均 → 選票浪費
如果 A 候選人拿到 30%(超過當選門檻),B 候選人只拿到 5% 落選,那麼 A 候選人的票就「超額」,白白浪費了那多出來的 20% 票數,這就叫「選票浪費」(wasted votes)。
❸ 難以精確控制選民行為
你再怎麼配票,也只能「呼籲」選民支持某某候選人。實際上選民可能會因個人偏好、地緣關係、候選人知名度等因素不照你黨中央意思配合。
→ 最終導致:政黨只能「試著」精算,但無法完全掌控結果,風險極高!
📌 所以,這算是個「制度性困境」而非單純「技術操作」
因為選票無法轉移(非讓渡),而每人又只能投一票,導致政黨必須在「浪費票」和「分票過薄」中找平衡點,這本身就是制度性的困境。
🌸 考場金句:
「SNTV 迫使政黨進行高度策略性的配票,若分配失衡將導致票源浪費或候選人落選,成為選舉結果不穩定的制度性困境。」
台大開放式課程.政治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