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國際政治學】政治極化、選舉制度、美國選舉人團制度(失信選舉人)、傑利蠑螈、孔多塞悖論(投票悖論)

Hikari Aoi 藍光 | 2025-05-15 13:20:00 | 巴幣 4 | 人氣 92

重要單字:
Turn Out= 投票率



美國的政治極化(民主黨與共和黨)
  1. 不同意識形態(離心式競爭)的對抗愈發嚴重。
  2. 保守主義(右派)與自由主義(左派)的對抗。
  3. P.S:台灣的意識形態光譜不是分左右,而是分統獨。左右對抗是來源自法國的三級會議。
  4. 由於台灣與美國都已經進入民主鞏固期(杭亭頓-雙流轉測試,林茲&斯特潘(Stepan)-將民主競爭(制度內選舉)視為唯一的遊戲規則),這樣的國家很容易投票率不斷下滑,除非當年出現競爭非常激烈的情形。
  5. 若台灣有"不在籍投票制度",很可能提升投票率。(但現實是木有)
  6. 由於"二合一選舉"(總統+立委一起選),台灣的投票率暴增到70%以上,但因為人民不知道是誰會取得議會多數,誰將勝選為總統,故目前2025年呈現"分立政府"(divided government,總統制的特色,選擇題的考題。)。
  7. 人民若能先知道總統或是國會的多數席次由藍或綠勝選,這很有可能改變他們的投票決定。
  8. 國外媒體在那瞎掰三小人民因為不滿蔡英文的執政,才讓國民黨成為國會多數,屬於人民對政府的反抗、來自民主的制裁,台灣將民主制度發揚光大,這些都純純的屁話,看就知道沒學過政治學,不知道孔多塞悖論/投票悖論(所有投票者的價值偏好都是理性的,然而在捉對廝殺的選舉制度中,計票後卻會呈現價值偏好循環=不理性的狀態)嗎?
  9. 豆知識:Condorcet(孔多塞)是一名法國的全才,政治家、數學家、翻譯家,但他在法國大革命時死於雅各賓黨的迫害。(就是"雙面騎士"裡,羅賓最後的化名:馬克西米利安.羅伯斯庇爾所領導的獨裁政黨)
  10. 我上課的時候老師是說孔多塞被吊死,維基是說他死在監獄裡,但不論如何反正孔多塞確實死於法國大革命,盧梭的"民約論"啟發法國大革命,兩人是同時代的人。




投票制度:
  1. 比例代表制:選黨不選人(比例代表性較佳)
  2. 美國選舉人團制(間接選舉):兩大黨將列出自己的"選舉人名單",因此,人民實際上投的是兩大黨所推出的"選舉人"。選舉人應"依職權"代理委託他的民眾,去投自己隸屬的黨。
  3. EX:共和黨列出的選舉人名單,該選舉人若選上,就應該要投共和黨。
  4. 選舉人跑票問題(失信選舉人, faithless electors):如有一名選舉人曾為了抗議投廢票,還有一名選舉人在總統大選時,投給沒有參選的候選人。
  5. 美國選舉制度說起來其實還滿小丑的,但美國憲法跟台灣一樣是剛性憲法,很難修w(美國跟台灣的政治學者總說要修憲,問題是剛性憲法,啊就修不了咩。)

美國選舉制度缺陷:
  1. 如果第一階段沒有選出總統,將進入二階,由眾議院選總統,參議院選副總統;無黨籍的候選人會因此拿0票。
  2. 由於議員們只會投自己黨的候選人,因此二階投出來的結果,非常可能跟一階的投票結果完全不同(也就是與民意有落差性,雖然選舉人有失信的可能,但民意代表性還是遠高於由議會來選舉)。
  3. 二階選舉的唱票者為參議院的議長=副總統兼職。
  4. 在二階選舉,非常有可能出現,總統與副總統是是不同黨人的情形。因為參、眾議院不一定是同一黨為多數黨,有可能共和黨拿了眾議院多數,民主黨拿了參議院多數。
  5. 只適用於兩黨制:若出現能挑戰兩大黨的第三黨,"選舉人"制度將受到考驗:因為第一階選舉很可能無人能過半,拿到270張選舉人票,導致必須進二階,給上下議會選。
  6. 贏者全拿(Winner Takes All)不比例性(選票浪費):只要該候選人在該州取得過半票數,就算對手拿到49%的選票,該州的選舉人票也會全部歸勝者所有。
  7. 弔詭的美國選舉現象:曾出現候選人得到的總票數更多,卻因為選舉人票拿太少(例如可能拿到所有小州的選舉人票,但在大州以49%:51%的情形落敗,因而無法取得大州的選舉人票)而落選。
  8. 選舉策略的變更:候選人將放棄阿拉斯加、緬因等只有三、四張選舉人票的州,而是將所有的時間幾乎都給加州(54票)、德州(40票)、佛州(30票)等大州。
  9. 選區劃分問題:"傑利蠑螈"出自共和黨州長,為了有利該黨的競選,特意將選區劃分成很怪的形狀。(選區還會有其他形狀,如馬蹄型之類的。)
  10. 台灣的選區劃分問題如何解決:當時是由立法院長王金平,與行政院長蘇貞昌協商,最後用抽籤決定(。



台大開放式課程(一):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0則留言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