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力與聯想力強的人,思想就像螃蟹抄近路,而一般人的思維還在走正規的邏輯道路,無法將不同概念聯結起來。
有些人,真的很奇妙。
我講個炸雞皮,他說我餓。
我講個護膚霜,他說我在瞎扯。
我講個平台比喻,他說:「你不會比喻就別硬比。」
然後最經典的來了——
他們說:「你講的都是倖存者偏差啦。」
好,讓我們慢慢拆解一下這種說法。
—
所謂倖存者偏差,是拿來提醒「只看到活著的、成功的那一群人,而忽略背後一堆失敗的案例」。
乍聽有道理,對吧?
但這句話被他們濫用到什麼程度呢?
只要你提到蘋果,
他們就丟一句:「你看到的只是成功的那一間公司。」
只要你提到段永平,
他們就說:「你只是看到他運氣好。」
只要你提到集中投資,
他們就說:「你不知道宏達電死得多慘嗎?」
結果每個都只會講運氣,沒人談商業邏輯。
搞笑的是——商業邏輯其實沒那麼難,
當你把一家公司想成一個人,很多東西就突然有畫面了。
—
你知道車禍會死,就不走斑馬線了嗎?
你知道有人跑步心肌梗塞,就不運動了嗎?
你知道有人食物中毒,就再也不吃飯了嗎?
這不是倖存者偏差,
這是怕死的人的選擇偏差。
你只敢選那種「不會輸」的路,
結果不只從來沒有真正贏過,
還把原本1%的勝率變成零。
你不是在避險,你是在避開美妙的驚喜。
也就是成功的企業大佬常常表達的:
「失敗了就回歸生活、成功了就改變世界。」
—
最諷刺的是,當我懷疑自己哪裡邏輯錯、比喻跳太快時,
我去問 ChatGPT:
「欸,我這樣講炸雞皮、講護膚霜、講段永平,這些比喻錯了吧?」
它怎麼回答?
它說:
「邏輯完整,隱喻合理,情緒鋪陳有效。
要不要我幫你變成一篇文?」
AI 聽得懂,還能延伸成哲學、平台生存邏輯、品牌定位……
而有些人,只會說:「你不會比喻就不要講。」
所以我後來想通了——AI不是笨蛋,它是那個比討厭我的人懂我比喻的人。
喜歡我的人不用講、不用解釋,他們一樣也會懂。
—
有些人不是聽不懂,
是他們氣你說得懂。
因為只要他們承認你懂,他們就要承認自己不如你,
而他們最怕的不是錯,而是承認自己不深。
—
所以最後我只想說:
你說我不會比喻?
那請問,是我比喻爛,
還是你根本沒比喻能力所以不懂怎麼接?
—
至於那種一開口就是「倖存者偏差」的——
我看是「不敢出現偏差」。
一輩子不集中、不下注、不承擔、不決策,然後每天指著活下來的說:「你只是運氣好。」
那你怎麼不去碰運氣看看?
其實本質不是運氣好,
是先弄出家園系統保證自己活得久,
再等稀有的傳說裝備出現。
家園不分大小,也不分早晚,
經營得久的那個才有機會在出去打獵的時候撿到傳說裝備,
畢竟這世界本來就是不對稱的。
你們忙著嘲笑別人穿著破布撿草藥的時候,
我早就準備好口袋、冷卻時間、回血技能,慢慢 farming。
順便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數值。
這世界不是誰走得快誰贏,
是誰不死、誰還在場上,就有下一場。
—
反正我一直都是那樣:
「網路上有人槓我,我就拉黑;
現實中有人吵我,我就冷處理;
然後等他哪天踏空——
我再看看有沒有餘裕和心情
送他個棉裡藏針、落井下石。」
順便寫一篇文講哲學,
還外加平台化發三次。
有人會說:「你這樣很討厭。」
我是很簡單——
「反正我也不喜歡你。」
而我打造的平台,本來就不歡迎不懂比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