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反應評估:受訓人對訓練本身的看法與評價。
- 學習評估:該訓練是否讓受訓人得到原本所不具備的職能。
- 行為評估:該員的態度、價值、行動是否因為該訓練,而在重返職場之後改變。
- 成果評估:該員的績效,是否因為訓練而提升?

- 金:哲君
- 銀:衛士(但是在現代公共行政領域中,「行政官」才是國家的衛士)
- 銅:平民
- 也就是說,他是歷史上第一個作系統性政體研究的人。
政治學的爸爸只有一個,亞里斯多德。
- 對一個國家的政體而言,最合適者也是其終極目標,就在於實現國家的穩定性以及永續的生存。
- (這也符合伊斯頓的系統論,與奧蒙的結構功能論想求取的最終目標。)
- 主張:「最好的政治社群,是由『中產階級』來建立。」
- (GPT的解釋是說,這是一些不會太過富裕、亦不會太過貧窮的工匠與小地主,擁有的主觀能動性與相對自主性皆較高。)
- 由貧民主政:暴民/民粹政治(蘇格拉底之死,陶片放逐制)
- 由貴族主政:寡頭政治。(密契爾斯-寡頭鐵律/熊彼德-菁英論)
- 馬基維利的《君王論》(The Prince, 1469-1527,十六世紀初):
- 研究焦點:power(同Lasswell,權力途徑)
- 內涵:如何獲得與使用政治權力。
- 貢獻:將政治學從中世紀的宗教途徑中解救出來。成為現代政治學的濫觴。
- 批判:「勇猛如獅,狡詐如狐,所有人都可以是棄子」全書充斥功利思想;反對者:馬基維利是「實務見解」,現實的政治就是 爾虞我詐、血流成河。
- 被譽為對西方文化而言,影響最大的三本書:
一、《聖經 》二、《君王論》(馬基維利) ,最薄的一本。三、《資本論》(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合撰「共產黨宣言」後所發表,P.S: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只有第一卷由本人親自出版,後三本不是。)
- 一個國家的GDP必須要到達某個程度,才能民主鞏固。
- 不能期望吃不飽、穿不暖的人去監督政府、透過壓力團體將需求(needs)輸入(input)給政府(black box),且貪污腐敗(如緬甸軍政府)的政府也沒有足夠的資金去將人民的需求具體轉化出公供政策,進而獲得反饋。
- 過大的壓力亦可能造成「政治系統的超載(overload)」問題。
一、利潤導向(剩餘價值的榨取)
- 資本主義的本質是追求利潤,資本家藉由壓低工資、延長工時、提高生產力來榨取剩餘價值(Surplus Value)。
- 工人所創造的價值超過他們實際得到的工資,而這個多出來的價值成為資本家的利潤來源。
- 這種壓榨會逐漸惡化勞動條件,引發階級衝突,最終導致勞工階級的反抗。
二、階級對立與階級鬥爭
- 資本主義社會被分為兩個主要階級:
- 資產階級(Bourgeoisie):擁有生產工具與資本。
- 無產階級(Proletariat):僅靠出賣勞力維生。
- 資本主義無法調和兩者間的根本矛盾,這種對立會日益激化,直到無產階級進行革命,推翻資本主義。
三、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
- 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具有內建的矛盾,如:
- 生產的社會性 vs. 資本的私人佔有
- 無限擴張的生產能力 vs. 有限的市場消費力
- 這會導致供需失衡、產能過剩、失業增加、經濟蕭條,即周期性的經濟危機。
- 危機會一再發生,最終使體系不穩定,走向自我崩解。
- 馬克思死後,他的信徒們因為資本主義尚未滅亡,而感到憂愁 (因為資本主義有極為強大的自我調控能力)。
- 進而,馬克思主義分裂為兩派,一派是東方馬(以暴力革命為主),另一派為修正馬克思(在體制內進行公平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