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國際政治學】古典政治科學,學說與學者: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馬基維利《The Prince》

Hikari Aoi 藍光 | 2025-05-15 01:55:33 | 巴幣 6 | 人氣 81

#公共行政學複習


#kirkpatrick訓練評估:
  1. 反應評估:受訓人對訓練本身的看法與評價。
  2. 學習評估:該訓練是否讓受訓人得到原本所不具備的職能。
  3. 行為評估:該員的態度、價值、行動是否因為該訓練,而在重返職場之後改變。
  4. 成果評估:該員的績效,是否因為訓練而提升?
我是記:reaction(反映)、learning(學習)、behaviour(行為)、 performance(績效)。
這樣大概就記得這四個在考評什麼東西了。



一、柏拉圖


  • 金:哲君
  • 銀:衛士(但是在現代公共行政領域中,「行政官」才是國家的衛士)
  • 銅:平民



二、亞里斯多德

古典政治學的奠基之父一定是亞里斯多德(因為台大教授提到另說是柏拉圖的理想國,這確實是一種律則性的研究)。

但只有亞里斯多德親自走遍全希臘,分析過所有城邦的政體(同時作了:「分析性」、「描述性」、「規範性」研究)。
  • 也就是說,他是歷史上第一個作系統性政體研究的人。

行政學的爸爸很多(古德諾:美國行政學之父。威爾遜:宇宙/地球行政學之父)
政治學的爸爸只有一個,亞里斯多德。

名言:人是政治的動物,政治是使人變得道德的過程,當人在接觸政治,就是在變成道德的人。
(這人性格本來就很律則性,他要是看到台灣的立法院都在打架,大概會崩潰)

***

亞里斯多德的思想內涵:
  • 對一個國家的政體而言,最合適者也是其終極目標,就在於實現國家的穩定性以及永續的生存。
  • (這也符合伊斯頓的系統論,與奧蒙的結構功能論想求取的最終目標。)

亞里斯多德的著作:《政治學》
  • 主張:「最好的政治社群,是由『中產階級』來建立。」
  • (GPT的解釋是說,這是一些不會太過富裕、亦不會太過貧窮的工匠與小地主,擁有的主觀能動性與相對自主性皆較高。)

不論如何,從當代角度來看,一個強大的公民社會也需要擁有許多的中產階級,才能向政府輸入,要求,支持,反饋,所以亞里斯多德的這句話,兩千年以前看是對的,現在看,還是對的!

亞里斯多德的理論認為:一個國家的中產階級公民愈多,說明了社會上的貧富差距便是不那麼極端的。(非常合乎邏輯,嚴絲合縫)

對照組:
  • 由貧民主政:暴民/民粹政治(蘇格拉底之死,陶片放逐制)
  • 由貴族主政:寡頭政治。(密契爾斯-寡頭鐵律/熊彼德-菁英論)



  • 馬基維利的《君王論》(The Prince, 1469-1527,十六世紀初):
  • 研究焦點:power(同Lasswell,權力途徑)
  • 內涵:如何獲得與使用政治權力。
  • 貢獻:將政治學從中世紀的宗教途徑中解救出來。成為現代政治學的濫觴。
  • 批判:「勇猛如獅,狡詐如狐,所有人都可以是棄子」全書充斥功利思想;反對者:馬基維利是「實務見解」,現實的政治就是 爾虞我詐、血流成河。
  • 被譽為對西方文化而言,影響最大的三本書:
一、《聖經 》
二、《君王論》(馬基維利) ,最薄的一本。
三、《資本論》(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合撰「共產黨宣言」後所發表,P.S: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只有第一卷由本人親自出版,後三本不是。)



欲「民主化」的前提(必須有足夠多的中產階級與國家的經濟資本,才能使一個國家達成民主鞏固,或者通過杭亭頓的雙流轉測試):



民主鞏固要記兩位學者:(西班牙)林茲、(美國)斯特潘。能記英文名會更好,Linz & Stepan

1. 蘇聯解體後雖成為「民主國家」,卻因為中產階級太少,私領域無法抵禦公領域,最終民主逆流為獨裁國家。(杭亭頓-第三波)

2. 在海珊下台後,美國對伊拉克強制民主外送。但是當地不論種族還是宗教問題都極其嚴重。即李帕特所稱「複式社會」(plural society),各團體將無法對國家擁有認同感、造成社會極化以及分離主義等問題。

3. 後物質主義時代:
  1. 一個國家的GDP必須要到達某個程度,才能民主鞏固。
  2. 不能期望吃不飽、穿不暖的人去監督政府、透過壓力團體將需求(needs)輸入(input)給政府(black box),且貪污腐敗(如緬甸軍政府)的政府也沒有足夠的資金去將人民的需求具體轉化出公供政策,進而獲得反饋。
  3. 過大的壓力亦可能造成「政治系統的超載(overload)」問題。



馬列(非古典馬克思主義,走階級鬥爭路線):

資本主義的三大特質(我從GPT貼上,但它論述內容與老師上課內容一致,請放心觀看):

一、利潤導向(剩餘價值的榨取)

  • 資本主義的本質是追求利潤,資本家藉由壓低工資、延長工時、提高生產力來榨取剩餘價值(Surplus Value)
  • 工人所創造的價值超過他們實際得到的工資,而這個多出來的價值成為資本家的利潤來源。
  • 這種壓榨會逐漸惡化勞動條件,引發階級衝突,最終導致勞工階級的反抗。

二、階級對立與階級鬥爭

  • 資本主義社會被分為兩個主要階級:
    • 資產階級(Bourgeoisie):擁有生產工具與資本。
    • 無產階級(Proletariat):僅靠出賣勞力維生。
  • 資本主義無法調和兩者間的根本矛盾,這種對立會日益激化,直到無產階級進行革命,推翻資本主義。

三、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

  • 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具有內建的矛盾,如:
    • 生產的社會性 vs. 資本的私人佔有
    • 無限擴張的生產能力 vs. 有限的市場消費力
  • 這會導致供需失衡、產能過剩、失業增加、經濟蕭條,即周期性的經濟危機
  • 危機會一再發生,最終使體系不穩定,走向自我崩解。


因此,馬克思相信這三大特質會導致資本主義內部矛盾不斷積累,最終在無產階級革命的推動下,走向毀滅,並被社會主義制度所取代。

***

  • 馬克思死後,他的信徒們因為資本主義尚未滅亡,而感到憂愁 (因為資本主義有極為強大的自我調控能力)。
  • 進而,馬克思主義分裂為兩派,一派是東方馬(以暴力革命為主),另一派為修正馬克思(在體制內進行公平分配)。

列寧為了證明資本主義的必然滅亡,提出繼馬克思的前三觀點的「第四個觀點」,即,資本主義為了避免自己的滅亡,於是upgrade(老師親口用這詞)成為「帝國主義」。

然而現在都已經去殖民化這麼久了,資本主義仍然還沒滅亡。

所以法蘭西斯.福山才會在最終的意識形態辯論中,主張以辯證歷史的角度來看,目前就已經是歷史的最後一個階段,「自由民主+資本主義」已成為最後一個主流的意識形態;共產主義已然消亡。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