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國考/作文】〈詐騙屬於自欺欺人心理〉(112警察、國安局特考)

Hikari Aoi 藍光 | 2025-05-13 22:31:32 | 巴幣 102 | 人氣 113

      西方生物科技企業家伊麗莎白·霍姆斯,曾被譽為最年輕、富有的白手起家女性億萬富翁,如今她卻因詐欺罪面臨 20 年監禁;另有一安娜· 索羅金假裝自己是德國女繼承人,從紐約上流社會騙取了數十萬美元。這些看似高知識、高社經地位者為何能不畏重重困難,不懼嚴重後果,公然行騙大眾?難道他們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是有違良知、害慘他人的重大詐騙行為?英國廣播公司 BBC 解釋這些詐騙者的心理狀態是:必先自欺, 方可欺人。宋代朱子提到自欺、欺人時,也說過:「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請對上述此種「詐騙屬於自欺欺人心理」的說法加以討論,並說明你的看法。文長不超過 400 字。
 

 
一、短文寫作
  伊麗莎白最為人所知者,便是「壞血案」。令人咋舌者,卻非她如何操弄人心,而是全矽谷的高科技從業者、美國上流階級的富豪們,竟然都落入圈套。人們不禁深思:「因何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社會菁英階級,竟會被一名小女孩騙得團團轉?」
  不論氏,或是安娜,都編造出一套高級的身世背景,並融入專屬的「角色設定」中,搖身一變,成為「自己最嚮往的那種人」。加拿大社會學家高夫曼提出「戲劇理論」,假定所有人都在社會裡扮演某種角色,就彷彿戴著面具過日常生活。
  欲騙別人,必先騙過自己的心。兩名女詐欺師,猶如克格勃的「紅雀」,戴上已塗好濃豔妝容的假面。氏深信科技夢將實現,一如安娜始終認為自己就是落難的貴族後裔。她們利用他人的信任感,欺名盜世,卻無絲毫罪惡與愧疚感,如同日本的「信用詐欺師」。儘管計謀得逞,然而入戲太深的演員,將喪失真正的自我。自社會舞台黯然退場後,兩人能否褪下「面具」,找回自己真正的面孔?值得深思。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