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傳說中的怪物不只是虛構——那牠們曾經是什麼?又為何在人類文明中留下共同的痕跡?
《Mythos: If They Were Real》是一部以Dr. Nora Halberg(諾拉·哈爾柏格)為核心的小說式擬紀錄片系列,橫跨古生物學、人類學與民間信仰,揭示被神話化的生物是否真曾存在,並追問:神話與科學的邊界,究竟在哪裡?
《Griffin: The Desert Raptor(獅鷹獸:沙漠之鷲)》
【序章】──風中之喙
戈壁沙漠的風從不沉默,它在沙丘之間穿行,如同某種古老記憶的低語。清晨,Dr. Nora Halberg 俯身在蒙古南部的一處沙岩塚前,陽光剛好穿透砂礫,映出一段露出的化石輪廓。
那是一具擁有獅子般軀體、卻帶有鳥喙形顱骨的生物。
「這不是鳥,也不是貓科動物,」她低聲道,指尖撫過那扁平而帶角的頭盾。
攝影機捕捉下她的結論:
「如果人們聲稱見過獅身鷹首的怪物,也許,他們真的看過——這個。」
【第一章】──神話之下的骨骼
在哈爾柏格的移動研究帳中,掃描儀組裝出完整骨架。
四足步態,頭盾外展,顱骨似鳥喙,前肢殘留抓握關節。
「這是原角龍(Protoceratops),」她向鏡頭解說,「生活在白堊紀末的草食恐龍,過去從未與神話扯上關係……但也許,我們錯了。」
她展示一段古希臘貿易紀錄:
「東方之地,有獸半如獅、半如鷹,棲於沙丘,守黃金之源。」
她闔上古書,輕聲說:「也許,獅鷹獸從未只是幻想。」
【第二章】──從沙塵中倖存
模擬畫面重現白堊紀末:隕石撞擊、火山爆發,原角龍族群在混亂中四散。
小部分逃入山谷與地底裂隙,奇蹟似地倖存——生存的代價,是改變。
哈爾柏格筆記記載:
乾燥氣候促使牠們演化出粗壯前肢以掘地求生,頭盾縮短以提升靈活性,全身長出絨羽,用於保溫與求偶展示。
「牠們不再只是草食獵物,而是在沙漠中學會獵食的生存者。」
她指著螢幕上的演化模型:
「這,就是沙漠的鷲。」
【第三章】──展翼者的遺族
3D動畫展現出這些生物的下一階段樣貌:
背部與前肢演化出絨羽翼膜,雖無法飛行,卻可短距滑翔,自岩壁滑下突襲獵物。
牠們的喙更加尖銳,獵食對象涵蓋蜥蜴、鼠類甚至鳥蛋。
眼窩加深,視覺演化為類猛禽雙焦距。
「牠們選擇了一條與鳥不同的進化分支,」諾拉說,「是原角龍的遺民,也是神話中獅鷹獸的生物原型。」
【第四章】──沙丘王國的社會
在中亞偏遠山區的一面古老壁畫中,哈爾柏格發現兩隻獅鷹形生物相互對峙。
一者展尾如扇,一者高舉頸盾。
她辨識出這是儀式性交配行為,與孔雀或極樂鳥相似。
模擬影片建構出一個完整族群社會:
雄獸用羽毛亮度吸引雌獸;
岩洞築巢、雙親育雛;
領域劃分明確,透過低頻鳴叫交流。
「牠們不是野獸,而是邊境文明的遺族。」
【第五章】──被遺忘的守護者
在歐洲一座中世紀手抄本圖書館中,諾拉翻出一幅插畫:金翅獅身之獸,註曰:「守東方黃金之門者」。
她輕聲念出:「這與古希臘文獻記載一致,地理上也與原角龍出土地重疊。」
「這些生物被人類目睹過,然後神格化,變成傳說中的守護獸——圖像不是幻想,而是記憶的證詞。」
她望著那幅畫,眼神如獅鷹獸般堅定。
【尾聲】──記憶的遺民
夜色降臨,哈爾柏格站在沙丘頂,風吹動她的外袍。
她望向遠方礫石山影,彷彿看見某種輪廓在晃動,若隱若現。
她對著攝影機留下最後一段語音:
「原角龍沒有真正滅絕。牠們在歷史的陰影中演化為另一種存在。」
「我們稱之為獅鷹獸——非鳥類恐龍的最後倖存者,牠們未被化石遺忘,而是飛翔在神話與記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