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志》節慶史:中華其他節慶─立夏(國曆五‧五至五‧七)
(以下為精簡整理,欲看較詳細的內容,可點閱以上連結)
立夏,為中國人(華人、漢人)傳統曆法的二十四節氣,排行第七。該時節告別春天,標誌著夏天的到來,一般約在每年國曆5月5日─5月7日之間,斗指巽,太陽位於黃經45°。
立夏於東周戰國末年(前239)就已確立,預示著季節的轉換。《後漢書‧祭祀志》紀錄:「立夏之日,迎夏於南郊,祭赤帝祝融,車旗服飾皆赤,歌《朱明》,八佾舞《雲翹》之舞。」至宋朝時禮節更繁,除迎夏外,還要祀南岳衡山於衡州,祀南鎮會稽於越州,祀南海於廣州,祀江瀆於成都。
時至立夏,萬物繁茂。立夏後,日照增加,逐漸升溫,雷雨增多。該節氣前後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季節,之後早植稻已將進入抽穗期,病蟲害也開始活動、侵擾。有關的農諺有:「初一落雨有花結無仔,初二落雨有穀做無米。」當天若下雨,以後雨水會多,但水稻易倒伏,開花無法授粉,收成會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