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就是網軍作業的第一步
回應影片標題:豈止走下坡,簡直死透了



唉。
其實Dcard的發展歷程跟場外有很多可以對照的地方
PTT太老我沒機會經歷過
不過這三個社群的趨勢,看起來都差不多:逐漸由封閉走向開放,與其他平台用戶的同質化越來越高,原社群文化淡出,市場區隔消失,被新社群取代。
是什麼導致這些社群走向同一條沒落的道路?
先講我的結論:都學Meta,但只學一半。
大家應該都能同意這點:早期最封閉的時候,是社群最輝煌的時代。
一堆場外紅人、迷因:0A、戰歌、真鹿、金寶叔叔、星爆、鎖鏈康妮都是場外隱板(上一個隱板時期)時代誕生的,顯板後雖然也誕生不少紅人:雷雷、拷貝狗、時曲,但都在熱期過後快速消退,很少像前隱板時代流傳至今的;
呃,霸主除外。
一些基本的社群文化:留言接龍、卡樓、摺疊、爆推、安價......也幾乎都是在早期就奠定的基礎。
對照Dcard的話,就是尚未開放社會人士註冊的時期,雖然充斥著各種兩性憑拳幻想文,但「不懂就問」的低門檻交流風氣是在那時就建立起來的。
這也是場外和Dcard的最根本不同。
Dcard用戶是基於年齡身份,場外則是基於共同愛好;場外以前是高管制高門檻,發文被視為一種「創作」,弄不好被刪文水桶重則A車都是常有的事,所以文章始終保有較高的水準。社群凝聚力非常高,發文就是想要自己的創作得到大家認可,每一個GP和通知都是發文者的肯定。
Dcard則是低管制低門檻,除了「不懂就問」還有一堆廢文,但因為都是大學生,廢文圍繞的不外乎校園生活的日常鳥事,主題不至於太發散,尚且能維持社群凝聚力。
我當初就是覺得Dcard太發散,才沒什麼在用的。
加入巴哈的契機是為了在遊戲專板發攻略文,知道場外後跟一群宅宅慢慢打成一片;Dcard則除了「我們都是大學生」外幾乎無法在其他用戶身上找到什麼認同感和共通點。
好了,當開放顯板/社會人士註冊後,一切風雲色變。
你說用戶不都宅宅/大學生為主嗎,圈外人/老人跳進來只會自討沒趣,應該不會有什麼影響吧?
現況顯示影響可大了;
你說林子大了必有白痴嘛,我會說正因為林子大了,白痴才有機會進來。
這邊容許我用政治術語來說明:
一個政黨的崛起一定是靠單一意識形態(統獨啦、環保啦、人權啦)建立基本盤aka死忠支持者,但要打贏選舉不能只靠基本盤,必定需要拉攏中間選民。
舉一個不太會觸動敏感神經的政黨為例:新黨
新黨起家時,是以清廉、菁英政治的口號來攏絡對黨國貪腐政治失望的中間選民。一開始戰力極強,但隨著競爭對手紛紛被大黨分化,新黨知道靠基本盤打不贏選舉,於是嘗試擴大受眾,口號涵蓋議題也逐漸廣到一個葷素不忌的程度:從菁英到草根、從清廉政治到世家政治、從民國到紅統......通通包牌。
結果這樣的「不挑食」之下,新黨的知識水準、金權結構迎來史詩級的高速腐化,最終快速地退出台灣政治舞台。
如果新黨始終鞏固著菁英清廉政治的基本盤支持者,儘管受眾不會有顯著地成長,但也不會讓那些素質不佳的人物有機會深入組織。
拉回到社群平台,場外的「基本盤」很明顯是ACG族群&喜愛場外文化本身的人所組成,隱板時期是「只有」知道場外休憩區的存在且熱愛ACG文化的宅宅才有機會接觸到這個全巴哈姆特最深邃最漆黑的屁眼派對遊樂場。
進來留下的人基本都是自願的,很少是偶然逛到發現這地方發文要審核、刪文標準超迷、伸手牌會被罵到哭出來還待著的。
而開放顯板後,第一件事是場外休憩區直接出現在哈啦板推薦欄第一位,爆推文會出現在首頁,專板用戶、只逛GNN的輕度用戶湊熱鬧就點進去。一堆人點進去發廢文、不懂就問、「這裡是哪裡」,新人相遇搞不好還覺得特別投緣,建立起自己的圈子,反而還覺得我們這些老人怎麼這麼敵意。
這是第一波,顯板後雖然文章品質完全管不動了,圈子也從「場外大家庭」一個大圈變成無數個小圈圈,但至少仍時不時產出優質文章和場外紅人。
真正敲響場外&Dcard的喪鐘的,我想還是在2019左右,疫情期間湧進來的巨量人潮。
這些人潮我就不想詳述了,總之,都有一個特徵:不是人類。
不是人類的帳號,會做什麼事情,我也不詳述了。
而封閉的社群,沒有非人類帳號進來帶風向的價值,因為散播率太低了。
林子變大才有白痴進來的機會,指的是這件事。
人類的仇恨情緒很容易被煽動,而當一方被煽動另一方也會捲入這場情緒戰爭,最終戰到焦土上沒有一個無辜的倖存者。這時誰先開始的,已經不重要了。
那些帳號見大勢已定,高雅地拍拍自己在這片淨土灑下的灰塵,一塵不染地抽身離去。
然後聰明的巴哈姆特大總管、站務群,這時才決定「鎖國」,把場外丟回隱板,早已為時已晚。
網軍永遠不會再進來了,卻留下了整天指責「你是網軍」的情緒戰爭受害者們,繼續進行著這場早已無關ACG,亦無關場外休憩區的弱弱相殘消耗戰。
悲傷的事實講完,回到客觀的市場層面。
為什麼單純「自由開放」的做法在Meta的社群平台上可以成立,甚至還越做越大,在場外、Dcard上卻不行?
演算法演算法演算法
演算法
FB、IG的演算法讓使用者不需要社群的認同感也能產生使用平台的動力,
Threads更把這點推展到極致
對,你沒看錯,演算法讓社群平台使用者不需要社群
演算法讓你一直滑就能一直看到自己喜歡的類型的貼文,這種單純的刺激使Meta根本不需要靠什麼社會連結感啊、社群認同感啊這些高階的內在價值來維持APP用戶的黏性,只要不斷分泌多巴胺就好。
Dcard與巴哈是以「討論板」與「主題分流」等延續PTT傳統的設計為本,跟注重「個人化推薦」為核心的Meta演算法本質不同。主題分流讓用戶自己到有興趣的討論板尋找,主動權在用戶手上;反過來說,不夠主動的用戶,對這個社群的黏性自然就不高。
巴哈和Dcard沒有學到演算法,卻學了熱推留言和其他有的沒的,所以開頭才說學Meta只學了一半。
不過這都是後見之明了,畢竟短短一個十年,社群環境不知迭代了好幾世紀,
成功的社群平台範本太少了,Meta太成功跟上去學一兩手相比不會出錯,卻不知那一兩手之所以能成立是因為它是IG它是Threads,它是Meta的產品,它是多功能整合性的平台,它有持續優化的演算法;缺少任何一點,其他點都不成立。
早知維持封閉的隱板風氣,搞不好現在場外的活人還多一些,創作能量還更高一些。
沒辦法怪誰,是世界變化得太快,我們來不及跟上,就被狠狠拋在後面了。
儘管Meta這間公司不斷被爆出資訊倫理和道德上的重大缺陷,祖克柏也越來越頻繁出入議院聽證,
不可否認它是無可取代的社群軟體宇宙帝王。
而我們在追求進步和自由的同時,總忘記思考進步的代價是什麼,思考自己究竟願不願意承受這個代價,承受不住的話是否又能滿足安定的現狀
如今,在社群平台這題上,我真的會說「安定就是福」,因為我只看到追求自由開放的平台一個個同質化:我幾乎完全分不出場外、Dcard、Threads上那些憤世嫉俗死媽死爸的文到底有什麼差別;因為我只看到,社群平台變得越來越像飛機杯,只是讓人上去幹譙同儕、幹譙上司和人生、尻一發射出來然後關掉。
它是哪個社群根本不重要,反正都用來做同樣的事,你只要看哪個地方人多,就用哪家的社群即可;而人少的社群只會原地解散退出歷史舞台,什麼基本盤的在被社群決策層拋棄後早紛紛退隱了,可憐哪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