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看《末代武士》,是在十歲那年。
那時還小,只覺得這部戲很好看,畫面壯闊、劇情激昂,但我無法說清,為何看完後久久不能自拔。只是懵懵懂懂地震撼著,彷彿心底有什麼正向我低語,但我卻始終無法聽清。
十八年後,也就是二十八歲那年,恰巧在電視上又看了這部片。
當我再次看到阿湯哥與武士們最後的衝鋒,他們明知必死無疑,仍義無反顧地迎向槍火,不是為了勝利,而是為了讓一個時代體面地落幕。那晚我再度落淚,也終於聽見,那道在我心底盤旋已久的低語。
現今的社會人們依然會落淚,但大多數眼淚,都來自失去:親友的離世、寵物的老去、生活的壓迫與委屈,那是本能。
而那些因「崇高」而流的淚,卻越來越稀少。
不是因為人們不珍視美德,而是因為我們早已學會懷疑它的純粹。
一個人若對他人無私,人們便會本能的質問:「他圖什麼?」
若他剛好因此獲得名聲,進而得到了財富,便會有人斷言:「看吧!他根本就是為了這些。」
我們早已習慣將美德視為人設,將善意當成投資。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安心地說:「世上沒有真正的善良與無私,我也不必為此感到羞愧。」
但那其實是一種德行的自卑。
我們不是不渴望光明,而是害怕照見自己的陰暗。
於是我們寧願將別人的堅持解釋成算計,將純粹的犧牲污名化為交易,只為逃避自己那份未竟的責任。
我不是沒見過這份自卑在現實中所呈現的模樣。
它並不是深藏在美德的陰影處,而是藏在許多人眼底的遲疑——
當人們明知有錯,卻說:「沒辦法,制度就這樣。」
當人們懷疑善意的動機,卻又在深夜暗自受到那些感人影片的觸動。
當人們說「誰不是為了生活」,但偶爾自己也會默默多做一點,只為維護一點無人看見的體面。
這不是懦弱,也不是虛偽,而是一種疲憊的自保。
我理解他們,因為我也曾這樣活著。
在理想與現實的夾縫中,我看見的是人們不斷把人性中的美藏了起來,又時不時偷偷的拿出一角,淺淺的看上一眼。人們不是不信,而是不敢、不是不渴望人性的純粹,而是不確定,自己是否還配得上那樣的純粹。
那天晚上,當我第三次看完《末代武士》,淚水再次靜靜落下。
直到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我所落的淚,不是因為場面的悲戚,而是為了那份為了信念不惜戰死的精神。
那不是悲傷的淚水,而是敬仰的眼淚,是我心中尚存的某種信仰被喚醒。
我所落的淚,不是感傷、不是軟弱,那是我對人性,依然有信仰。
那淚水提醒我,即使在一個善被扭曲、信念被揶揄的時代裡,仍有人願意為他人、為理念、為一種無名而高貴之物而活。
而我,願意為他們落淚,也願意因他們,而繼續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