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AI創作/非正式理論初稿】【IWIN議題相關】第二年齡──以保護之名的剝奪

月下七光 | 2025-05-01 22:02:15 | 巴幣 110 | 人氣 128

以下為AI製作,我只負責下指令跟提供素材,最後再來劃個重點。

調教AI者:月下七光
歡迎轉載,但可以的話還是講一下出處

導言

「我們保護你,所以你不該說話。」這句話未曾被直說,卻深藏在當代社會關於未成年者的語言機制與制度設計之中。本文以「第二年齡」(The Second Age)為名,借用西蒙.波娃《第二性》中「女性被建構為他者」的理論架構,試圖指出:未成年者並非因其生理年齡而無能為力,而是被整個社會語言與法制機構建構為「尚未有權說話的存在」。他們不被允許談論性、不被允許質疑倫理系統,甚至當他們表達死亡願望時,有時也被視為「不該出現的語句」。這樣的語言封鎖,往往披著「保護」的語言外衣,實質卻是一種深層的倫理剝奪。

「未成年者的不可討論性」並非源自生理限制,而是來自語言權力與制度結構的再生產。是當代治理話語──特別是在性、圖像、表徵與創作的交界上──以保護為名,行刪除與壓制之實,使得未成年者淪為不可描繪、不可表現、不可言說的倫理真空。本文將從性別理論、東方主義批判、傅柯的生物政治治理等面向出發,透過IWIN審查制度的案例進行分析,指出「保護話語」如何成為語言殖民的正當化機制,並探問:若「保護」意味著沉默,那麼,沉默的代價是誰在承擔?

一、「第二年齡」

本文旨在延續西蒙.波娃於《第二性》中所提出的「女性作為他者」的論點,並轉化至年齡結構之中,提出一個當代批判性的概念:「第二年齡」(The Second Age。此概念指涉未成年者在現代社會制度中,如何被視為「尚未完成的人」、「不具備性、倫理、自主等主體條件的群體」,並進一步在語言、法制、教育與媒體敘事中,成為一種合法的被排除、被禁言的存在形式

本文雖沿用波娃「第二性」作為結構參照,卻並不完全認同波娃所述的性別觀點。本文所採納的是她所揭示的「被規範者作為他者」這一社會建構的思維框架,並將之挪用至「年齡作為倫理歸屬與政治發聲的工具」來看待未成年者的現象學地位。西蒙·波娃認為,女性不是生而為女性,而是被社會建構為第二性,他者化的性別。 類似地,未成年者也不是自然不具備主體性,而是被社會透過制度建構為「尚未成熟」與「無法承擔」的群體。

二、倫理殖民(Ethical Colonization)──未成年者的「未成年化」

薩伊德在《東方主義》中指出,西方對東方的觀看不僅是知識的建構,更是權力的展演。東方被塑造成落後、女性化、神祕、非理性的對象,以反襯西方的現代性與理性。

「第二年齡」的理論延續此種觀看結構──未成年者在成人中心主義(adult-centrism)的話語中,亦被塑造成無能力、自我混亂、非理性、過度敏感的群體。他們不是還沒說話,而是被定義為不該說話、無法言說、說出來就是錯誤本身

如同東方被東方化,未成年也被「未成年化」:即使個別未成年人具有高度的倫理自省與思辨能力,也會因群體標籤而被視為「必須教化的對象」。這是一種倫理上的殖民論述──以道德之名進行的他者化與降格化,使未成年者不但被剝奪發聲的資格,也被預設為「尚未有權談倫理」的存在。

三、實質分析──以IWIN兒少網路內容防護機構為例

1. 實質為壓制的「保護」

台灣民間單位IWIN(兒少網路內容防護機構)表面上以保護兒少為名,實則透過模糊定義「不當內容」與「不符合兒少觀看」的準則,塑造出一套全然由成人判準決定未成年價值的體系。

有趣的是,目前社會對於死亡議題尚存一定的語言空間與心理諮詢資源,但對於「性」的言說卻近乎全面封鎖。未成年者能在某些情境下討論心理痛苦與自我傷害,卻極少被允許公開談論性欲、性困惑或性認同。

這反映出網路審查中的一種矛盾現象──它壓制對性的正當言說,卻不斷重複強調什麼是「不當內容」,並用這種不斷暴露的否定語言來加強對未成年觀看者的控制。

這其實形成了一種對被審查者的再剝削:若審查的標的是創作圖像,其「人物」雖被保護免於性表現,卻也因不斷被定義為「問題性象徵」而失去作為人物的完整性。這使得審查機制不僅忽視了創作脈絡,更剝奪了其中「人像」的主體性。

2. 被汙名的虛擬形式

這種現象也可從IWIN處長陳時英於網路安全年會中的發言略見端倪。他指出:「當主角是孩子的時候,他從來都沒有什麼叫作同意。他基本上他不應該被視為色情……所以其實不只是真人,你用描繪所以圖畫虛擬的本來就包含在這個裡頭。」這段話表面上意圖區分「色情」與「兒少性虐待」,但實質上也透露出目前制度是如何將一切虛構形式──圖像、動畫、甚至是虛擬娃娃──全面納入「潛在犯罪材料」的治理體系之中。

再次強調,此種治理模式實質上將圖像中之角色完全剝奪人格性,並透過反覆強調其「不當性」,反而創造出無法逃脫的污名空間。

這套審查制度的根本動機與本理論密切相關:
  • 性言說的系統性壓制,導致未成年者無法以安全語境處理自身身體與慾望經驗;
  • 主體性的審查化,任何展現出過度自我意識的語言(如性自覺、性創傷、對性規範的反思)皆可能被視為「不當」而遭到壓抑;
  • 將未成年者描繪為需全方位管控的風險因子,此與Foucault所謂的「生物政治治理」密切相關,是一種以風險為名的治理話語。
3. 未成年者的身體及語言之「規訓與刪除」

傅柯的「生物政治治理」(biopolitical governance)指出,現代國家不僅以法律處罰來管理個體,而是透過醫療、教育、社會福利、健康風險評估等機制,將「活著的生命」作為治理對象,並介入日常的行為與慾望規劃。

在這一脈絡下,未成年者的身體與語言也被納入國家與制度的治理領域,尤其在「性」與「風險」交疊處:性被視為風險來源,未成年則被視為風險承載體,於是「保護」的名義演變為高度規訓與刪除的實踐,這正是一種生物政治下的倫理篩選與話語整肅。

結語


「第二年齡」的問題不在於生理成長的事實,而在於誰有權定義什麼是準備好、成熟、有能力。
這理論旨在挑戰「成年=正當主體,未成年=預備主體」的單線性敘事,並呼籲重新檢視:
  • 誰擁有定義語言邊界的權力
  • 誰可以對「未成年者的經驗」發聲,而不被視為帶壞?
  • 誰的存在經驗被允許記錄,而誰被迫沉默?
正如東方主義讓我們看見語言如何成為殖民的工具,「第二年齡」理論欲指出:年齡也是一場被話語殖民的工程,而非單純的自然生命歷程。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