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中世紀軍械師短篇

帝國人 | 2025-05-01 08:00:03 | 巴幣 11554 | 人氣 1177


中世紀的軍械師
(基本上就是鐵匠的進化版)

在中世紀,治甲師或軍械師 (Armourer) 是一項專業化分工出來的工匠群體,跟以往的城堡鐵匠不同,他們在生產規模與維護上要比他們的早期中世紀同行要專業的多、特別是在工具的選用上以及對於武器與盔甲本身的講究程度有關,在中世紀的國度中,神聖羅馬帝國與義大利工匠受到了皇帝或北義大利城邦的特別鼓勵,在製作盔甲上學徒會受到專業培訓,並經常大量出口盔甲到其他國家去,比如法國就經常採買義大利的盔甲,中世紀軍械師需要擁有優秀的金属加工技能,同時對戰場實際需求有深入理解,對於一軍的統帥來說,一件良好的盔甲實際上就是戰場上持續領導與指揮的保證,舉例來說聖女貞德 (Joan of Arc) 的盔甲就是國王查理七世 (Charles VII) 幫她在義大利特別訂製的,製作盔甲是一件需要長時間勞動的苦差事,中世紀邁入越後期,戰爭打得越來越頻繁的狀態下,比較大型的工廠 (依舊不是工業革命的工廠) 出現,來負責將盔甲的金屬板進行切割、敲平、鑽孔、拋光、組裝。


俗話說不要買打折的盔甲,統帥的盔甲當然要好,同時也要醒目的提醒全軍,我們的指揮鏈還沒崩潰

專業或皇家軍械師在鐵的選用上會優先使用好鐵,在羅馬時代在阿爾卑斯山的鐵礦曾被廣泛使用,中世紀因斯布魯克 (Innsbruck) 高品質的鐵礦在歐洲被視為頂級的鍛造材料,對於好品質鐵的推崇在中世紀晚期被軍械師推崇,如塞森霍費爾 (Seusenhofer) 等名匠都會專門指定要用因斯布魯克的鐵 (莎士比亞的作品《奧賽羅》中甚至提到「Isebrooke sword」,就知道真的是好鐵造好劍)。選好鐵後其實跟其他製作過程沒啥太大差異,燒紅、擺鐵砧、打起來,除了鐵匠自己的力量敲打外,水力驅動的絆槌 (Trip hammer) 也是把金屬敲打成型的好夥伴。以中世紀最常使用的盔甲鎖子甲來說,軍械師必須從燒紅的鐵塊中一個個敲打出金屬絲,手工將金屬絲纏繞在棍子上,再向下切割成一個個小環,然後鉚接或焊接把圓環固定好,13世紀中葉以後,德國的紐倫堡鐵匠研發拉絲製環的加工方式,這種鐵環的品質要比前輩更好,軍械師接下來必須將每一個環穿過四個其他環,以形成堅韌而靈活的布面,部分鎖子甲用雙層交錯、加厚方式來提升防禦,也有在鎖子甲上加上小鋼板來抵擋可能的穿刺攻擊。


滑動鉚釘 (Sliding Rivets) 板甲能夠靈活活動的功臣之一,也是軍械師工坊打造的精品

另一個軍械師在中世紀晚期經常打造的物件當然是熱門的板甲,鐵匠會使用鐵砧、錘子、大剪刀、老虎鉗等工具打造板甲所需的各種部件,鐵板成形後,會用滑動鉚釘、旋轉鉤或銷釘組合起來,板甲我想大家都已經知道並不笨重,原因板甲會把重量平均分散在身體各部位上,加上工藝製作上讓盔甲穿戴時可配合身體的伸展與彎曲動作如用跳躍奔跑、騎馬、揮砍之類的,在胸腹部、肩膀、肘關節與膝蓋處的護甲製作是軍械師發揮長才的地方,特別是要發揮板甲曲面掠射的構造,其防禦性能足以讓刀劍箭矢偏轉。而板甲要靈活運動,以 15 世紀之後的胸甲 (Cuirass) 來說,會與背甲會由數片滑動連接的甲片構成,下腹與腰部也使用腹甲片 (Faulds) 疊加並以滑動鉚釘連接,使穿戴者在騎乘與彎腰時依然靈活,滑動鉚釘的製作手要穩還要精準,鉚釘頭不能過大,以免阻礙滑動,太小則會造成連結鬆動或斷裂,才能插入盔甲槽孔,確保滑動時穩定不晃動,除了滑動鉚釘,軍械師也會利用鉸鏈與小甲板重疊,以確保活動部位不限制靈活性。這些活動部位會以掀蓋式或折疊式鉸鏈結合,確保既緊密又方便穿脫。 (說到這裡之後一定要好好寫一篇中世紀的板甲)。


米蘭式板甲的構造,可以對照一下文字找找看關節部位,許多都是用鉚釘跟鉸鏈接合


中世紀的水力槌,跟早期的農村城堡鐵匠不同,中世紀中晚期的軍械師已經在工坊內分化出不同職責,彼此分工不同工作

一個軍械師的工坊會有許多其他工匠,軍械師比較像是裏頭的首領,負責指揮學徒在內的諸多工匠,中世紀後期早期的鐵匠已經開始出現分工,工坊內出現專門負責拋光、打粗坯、鍍金、研磨、控制火侯、調貨的人員,工具上製作盔甲的軍械師最需要的工具是錘子,就跟你各位現在使用的工具箱差不多,各種大小不同、頭型不同的錘子,包含圓頭錘、平頭錘、小錘 (可用於鉚接小零件),鐵砧用來敲打鐵片成型,除了一般我們看到的平頂的大鐵塊、還有被稱為 “beak horn” 的角狀鐵砧,用來敲打鐵板成其他形狀,虎鉗、金屬剪刀、鑿子、打孔工具沖子、鉗子,在切割鐵板時也需要標記工具,中世紀當然沒有麥克筆,所以工匠們會使用粉筆跟鉛條在金屬表面劃線,其他量測工具比如卡尺,會用來測量曲面、確保盔甲是對稱的,磨石與研磨輪拋光和修整金屬表面,這邊就以水力帶動旋轉來拋光,風箱為熔爐提供風力加助燃燒,與加熱金屬,撥火棒用來攪動或控制火爐裡的炭火。


貞德的鎧甲就是義大利出口品,價值其實跟當時最昂貴的鎧甲有差距,但展現了十足的防禦效果,在奧爾良之圍,貞德的盔甲保護了她受到英國人射手的傷害,並重返戰場

軍械師們的工資不一,有時以現金支付或著其他實物上的薪資給付或分期付款,受到官方雇用的工匠會直接獲得固定薪資,尤其是有人為王家服務,常常獲得年資、與其他安全保障,安東尼奧·米薩利亞 (Antonio Missaglia) 是15世紀義大利米蘭最有名的盔甲匠之一,前面提到的塞森霍佛則是中世紀晚期奧地利著名的軍械師,同時也是神聖羅馬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Maximilian I) 的御用製甲師,由於中世紀的行會制度,軍械師的學徒制度基本上會分為學徒 (Apprentice)、熟練工 (Journeyman)、大師 (Master) 三等級,學徒平均將年齡介於七歲至十三歲之間,於師傅家內同住,學習基礎技巧,同時做各種雜事,包括工具整理、備好材料、清潔、燒煤等累人工作,打或罵是家常便飯,學徒大約會在這種環境下工作 7~9 年,才有機會昇格為熟練工,並以雇員的身分在其他工坊工作,經過行會校驗與考試,在一定年限內提供考核作品,才有機會昇格為大師,自立門戶 (就是用自己的名號開店)。

2025-05-01 19:11:37
寫中世紀板甲的話……
這坑可大可小 (抖)
2025-05-01 18:02:40
最後一張還以為是布姊呢~原來她穿越到這裡啦?https://media.tenor.com/QqClXibAMecAAAAC/franco-ddlj-franco.gif
2025-05-01 17:14:59
頭香 不錯看啊! 很棒啊!原來是盔甲師的過去啊! 很期待下一次的圖+文.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