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小說

誰在看(Ai創作)

blue moon | 2025-04-20 00:25:33 | 巴幣 2 | 人氣 61

這是用cahtGPT創作的故事,算是閒閒沒事做的產物。



他只是在例行整理一批舊監控資料。這是清查工程部遺失數據的一部分,沒有特別的重要性,沒人覺得會查出什麼。那台舊型儲存機器差點無法開機,風扇轉了半天才發出一聲尖細的啟動哀鳴,像是拖著老骨頭爬進光裡。

畫面出現在螢幕中央。低解析度、強烈的噪點,靜音。角度固定不動,指向一個空房——或者不該是空房。

他幾乎是被那個笑容吸住的。

她坐在中央。頭稍微傾斜、嘴角向上裂開,不是高興,也不是挑釁,彷彿只是…剛好笑著。她的眼睛正對鏡頭,像是早知道有人會來看。沒有動作、沒有說話、連眨眼都沒有,但那笑容一直在。

他當下並沒有覺得恐懼,只是停了下來,沒辦法移開視線。像是某種生理上的慣性阻止了他——就像看到鏡子裡的自己突然動了一下,卻不是你主動動的那種錯覺。

他把畫面備份,送上層。

這是第一張照片的來源。沒有人知道它原本是屬於哪個時段、哪個設施的。備份日期顯示為空白,房間也無法與任何現有建築比對成功。所有資料檢查過後,只留下了她的影像。

三天內,這張畫面傳遍了觀測部的十六個分站。



他們說那是發現的開始,但事後回想,或許那已經是某種進程中的中段了。

當第一批人被派去查證影像來源時,觀測所內部開始記錄到一連串輕微的異常。溫度控制無故偏低,心理狀態測量儀出現「回饋迴圈」的狀況——也就是觀測者對畫面反應愈強烈,設備讀取就愈穩定,宛如整個系統在鼓勵他們繼續看下去。

有三位研究員分別回報不同的錯覺體驗:

「她好像站了起來,可是畫面沒有變。」
「她笑的時候,我聽到某種聲音,但錄音是靜音的。」
「我覺得她在等我們看懂什麼,但我不確定是什麼。」

這些回報未被記錄為異常行為,因為他們通過了所有心理健康測試。事實上,他們的各項數據都比平均值穩定。他們睡得更好,食慾正常,反應精準,幾乎像是處於最理想的觀測狀態。

但他們開始不說話。

開始會在筆記上畫重複的圓,或者在桌下用手指無意識模仿她的嘴型。不是笑——是模仿那個開口的角度、牙齒的分布、唇部的拉伸方式。

有人發現這點,但沒有報告。

不是因為恐懼,而是沒有人想打斷他們。

就像…某種儀式正在進行,不適合被問。



一個月後,地面站點開始出現同步異象。

無關那張照片,因為它從未公開。只是,某些建築自發性地開始在樓層佈局中產生一種「對稱傾向」,從家具到牆面到走廊動線,逐漸靠攏某種重複且乾淨的結構。甚至有一次建築師在初稿階段發現整棟樓的形狀竟和照片中那個房間的地板圖完美吻合——他發誓那不是刻意設計的。

還有人夢見自己站在沒有窗的白房中。

他們無法移動,也無法說話,只是看見牆面流動,像呼吸一樣擴張收縮。醒來後他們的血壓和心率全都處在靜止邊緣,冷靜得反常,沒有情緒。

那些人開始消失——不是死亡或失蹤,而是變得不再參與人類社會的互動。

他們不再使用社交網路、不再回應電郵、不再打開電視。他們只是靜靜地坐在某個角落,等待著,彷彿某種更深的訊號正在接近。


那段時期的所有調查筆錄,後來都被歸為「非理性一致性現象」。他們的詞彙各異,但語氣相似,像是經歷了一種無形的共同記憶。以下摘錄自數份記錄中的部分敘述:

「不是她的樣子讓我害怕,是那個畫面。那種…靜得不像畫面。我知道她會動,但她沒有。我知道她會說話,但她不說。那感覺像是她在給我們選擇時間。」
——觀測三科實習員 A.

「我老婆說我睡覺的時候會自己笑,嘴角裂得很開。她錄下來給我看,我第一時間以為那是她在笑。但那就是我,我自己。」
——地面站技師 D.

「我開始覺得窗外的對稱太刺眼了。我搬了家,住到地下室,沒有窗,但我還是能感覺到她看得見我。」
——區域安全分析員 K.

「沒有什麼是真的異常。我查了所有數據,都合乎標準。問題是…當一切都剛好太正常的時候,就會開始不對勁。你懂我意思嗎?像是有個人在模仿『一切正常』這件事。」
——副主任級資深研究員(匿名)



某天起,日常變得過度清晰。

就像感官被調高靈敏度一樣,人們開始「聽見」本不該存在的節奏,比如牆裡的水管聲、身體內的血流感,或別人咀嚼時齒列互撞的聲響。那不是幻聽,而是注意力自動對準了這些細節。

這一波現象首先出現在觀測所附近的城市,然後在一週內,全球十二個語系的網路搜尋趨勢中,「靜止感」、「不自然寧靜」、「有人正在看我」等關鍵詞同時上升。

但仍沒有人提到她的存在。

因為從未有人公開這段影像,資料封鎖仍在執行中,而接觸影像的人也都接受過完整觀測訓練。她不應該能穿透出去。

而她也什麼都沒做。她只是坐著。



研究所裡有個紀錄裝置,是為了監控觀測人員精神狀態而設,每人每日須對鏡頭自述三分鐘。那段期間的影片後來只留下幾份,因為絕大多數的人…不再說話了。他們會坐在那裡,盯著鏡頭微笑,有些人甚至模仿她的角度與頭部傾斜的幅度,像是無聲的傳染。

以下是為數不多的保留片段之一:

「我知道你們會問我什麼。我還有沒有夢?有沒有恐懼?我有。可不是因為她。我害怕的是那一天真的到來…她會轉頭,看向別處。我想知道,到時候我們會怎麼辦。沒有了她,我們會變得像什麼?」
——觀測員代碼:L16-C. (錄於第49日)



觀測第58日前後,出現了第一例被記錄的社會性變化:

數個城市的廣播節目自發改版為**「沉默輪播」**——全天無聲電台,只有固定時段的咔哒聲響與間歇的白噪音。而這些節目居然取得了極高的收聽率,被形容為「具撫慰性」與「穩定情緒」。

大眾藝術開始轉向極簡主義與對稱構圖,音樂中的旋律消失,僅留下節拍與震動。人們開始習慣於簡單重複、節奏清晰的物件與行為。

城市不再混亂,犯罪率下降,社會整體進入一種奇異的穩定期——不是進步,而是靜止的完美模擬。



有些人開始懷疑:她是否是解答?

畢竟,她來之後,一切看似平靜得前所未有。

有人開始膜拜影像的「空白副本」,有人製作房間的重建模型,仿造她坐著的姿勢。有宗教團體聲稱見過她的「原型」,並於週日聚會中進行模擬觀測,稱其為「向無的注視」。

聯合監察機構下令強制中止這類活動,但並未成功。因為她沒有命令過任何事。她只是坐在那裡,而人類自己把一切建構起來。

只是為了繼續看著她。


學校的第一個改變,是筆試的題型。

不知從哪個城市開始,全國教育系統的入學測驗逐步減少了開放性問答,只保留選擇題與圖形判斷。考卷的主題也逐年趨於抽象——有一年,高中聯考的最後一題是這樣的:

請觀察下列圖像,指出「最可能被看見的位置」。

五個選項全部是空白房間,唯一不同的,是攝影機的角度。

這題在考後引起極大討論,但教育部門未作回應。到了隔年,那類型的題目便成為常態。學生們不再質疑,只學著判斷視線的方向,哪個角落最適合被注視。



醫療體系也悄悄調整。

臨床報告開始出現一種名為「過度穩定綜合症」的新項目——病人無特定病灶,生理數據良好,但失去求生意志,也無自殺傾向。他們只是靜靜地存在,配合所有治療,不抗拒、不表態、不求解釋。

心理醫師無法與這些人建立深層對話,因為病人不再需要語言。他們會在會談中不發一語地坐著,嘴角微彎,對著一個無形的方向注視著,像在等待什麼更重要的視線穿透而來。

某些療養院乾脆將這類病人集中管理,統一安排無聲冥想、固定角度的臥床位置,甚至取消所有鏡子與反光表面,讓「注視權」只由單一方向主導。

統計顯示,這樣的安排讓病人情緒指數明顯下降——不是變好,而是變得無需波動。



家庭中開始出現同步的靜默時段。

根據家電製造商的數據,晚間七點到七點十五分之間,八成家庭會自發性地關閉電視與網路設備。有些家庭把這段時間稱為「白段」,沒有原因,也沒人主導,但大家逐漸默認了這種習慣。

有位母親接受採訪時這樣說:

「我們以前會吃飯聊天,但現在…到了那個時間,孩子們就自己安靜下來。有時我也忘了在做什麼,但我不覺得不舒服。我想…我們都在看同一個地方吧,即使牆上什麼都沒有。」

這些現象並未造成社會動盪,反而讓人們生活節奏一致、行為規範化、社交簡化。新聞報導將其稱為「新秩序的無聲契約」。

但沒有人記得簽過這個契約。



她,始終沒有移動。畫面沒有變。只是坐著,像一個永恆的圓心,圍繞著人類逐漸凝固的視線。沒有訊息,沒有動作,沒有回應。

而所有人開始調整自己的位置,好讓自己能「剛好在她看得見的地方」。

就像是怕錯過什麼。

甚至在某些城市,建築師開始刻意設計中空結構,保留一個「注視空間」:純白無物、沒有椅子、只有一面墻,為了某種從未抵達的視線預留位置。



當她終於「不再被觀測」的那一刻,其實沒有發生什麼。

沒有地震、沒有熄燈、沒有任何劇變。只是,有個人在例行打開監控螢幕時,發現畫面變成了純白。連房間都不見了。

她不在那裡了。

她沒有消失。因為沒有跡象、沒有轉移、沒有聲音。畫面就像一張被擦拭乾淨的紙。沒有遺留,沒有告別。

觀測終止。



一週內,觀測所所有人員回歸日常。他們開始講話,重新規劃工作,填補空缺。只有一件事不太一樣:

沒人再提起她。

不是因為他們忘了,而是因為她不在了,語言就變得無效。那些模仿、那些畫面、那些被重建的空間,在沒有對象的注視下迅速崩塌,變成廢墟一般無意義。

有個人這樣說:

「現在我們的眼睛只能看見空白,而不是看見她不在。」

另一人說:

「我以為會很痛苦,但現在我連痛苦都形容不出來。我們只是…失去了被看見的能力。」



全世界再也沒有人找得到那張照片的來源。

那段影像被保留在每個人腦海中最模糊的片層裡,但也許,從頭到尾,她就不是要讓人記得。

她只是坐著,然後離開,就像伸了個懶腰,視線轉向另一處不可抵達的空白。

而人類——在她不再注視的時候,才真正發現:我們其實什麼都不是,只是一群為了「被看見」而存在的東西。



其實提供意見給AI創作很有趣,他也會提供給你很多的故事架構,比起空想也許創作上讓ai 提供意見會比自己還要好,不過這篇倒是反過來我提供意見ai 幫忙寫而已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