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亞夜,正在催彩大趕快畫圖中。不過因為還沒弄好所以不方便貼上來,只好先整點其他文章墊墊檔。今天要聊的話題是翻譯,而當中又一點特別麻煩的——入境隨俗。
翻譯這種東西,說白了就是不同語言之間的轉換,而目的就是為了傳達資訊。
用數學的方式來比喻就像是積分變換一樣,你將一個積分函數透過積分變換如傅利業轉換成另一個積分函數,轉換前後雖然長得不一樣,但描述的是同一個東西。轉換的目的是為了方便計算,因此計算完後再轉換回來,就能讓我們將「原本無法或難以運算的複雜運算給完成」。
那麼翻譯也是一樣,你將一個句子轉變為另一個句子,好讓接收的人能夠讀懂。這個過程就叫翻譯。
既然重點是讓對方讀懂,那麼理論上,翻譯前後應該描述相同的內容。然而,翻譯畢竟涉及了語言轉換,而語言本身其實是一個文化的集合體,既然是不同語言,就必然包含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在使用習慣上就會不一樣,導致有些時候,原語言可以簡單描述的語句,在新語言里卻完全無法表達。
舉個例子:「緣份」。
一般來說,要將「緣份」翻譯成英文,慣用的單詞是「fate」或「destiny」。但這兩個字的中文本意都是「命運」。「緣份」確實多多少少有「命運」的意思在裡面,但跟「命運」又不太一樣,但你怎麼在英文裡表現出「緣份」跟「命運」的相異之處呢?
換個說法,「緣份」兩個字說起來簡單,傳達的訊息也明確,所有華語圈的人大概都聽得懂,但是你要用「中文」去明確地解釋何謂緣份,卻又很難說得明白。中文解釋中文都這麼困難了,更何況用外文來解釋中文?所以不同語言之間的轉換,有時候並不是簡單的一對一就能解決的,甚至有很多無解的情況在裡面。
【信達雅】
翻譯的三難原則——信達雅,指的是翻譯的三個階段。
信:不離原意,忠於原文。也就是說,翻譯要準確,不加油添醋。
達:不拘泥於形式,使語句通順。也就是說,翻譯語句要通順自然,就像本身就是原文一樣。
雅:用詞應得體古雅。也就是說,翻譯要簡潔優雅。
為什麼是信達雅而不是達信雅或雅達信?因為三者的難度不同,而且是有層遞關係的。
信是基本原則。翻譯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讓使用目標語言的讀者能夠讀懂原文訊息,所以如果曲解了原文的意思,那翻譯就完全沒有意義了。因此,信是最基本的,也是第一階段。
但別以為基礎就很簡單。正如同上面所舉的例子,光是一個「緣分」要翻譯成英文就有夠困難了,更遑論是一個句子甚或是整個文章。
舉個例子,國一英文的例句:「How old are you?」
如果按照字面的意思翻,傳遞完整訊息,不加油添醋,也就是「信」的等級的話,會翻譯成「你有多老?」
達則是在信的基礎之上,要求語句要通順自然。也就是說,像是目標語言使用者所使用的語句一樣。光是要把原文翻譯成目標語言就有難度了,那麼很顯然,這只會更加困難。
同樣用「How old are you?」當例子。
「你有多老?」固然直接,但很顯然,中文圈「通常」不會這樣子說話。按照中文的說話習慣,應該翻譯成「你幾歲?」
雅則是在達的基礎之上,要求語句簡潔優雅。也就是說,除了自然,還要文雅。這則是翻譯的最高境界。
同樣用「How old are you?」當例子。
「你幾歲?」已經十分符合中文的對話習慣,但畢竟流於俗氣,用白話講就是爛大街不夠文雅。藥用簡潔古雅的翻譯的話,則會翻譯成「敢問貴庚。」
當然,雖然說以難度上來看,信達雅是越來越難,但不代表所有的翻譯都必須要翻到「雅」的程度才叫了不起。古有云:過猶不及。過分追求達雅,有時候反而會讓作品顯得格格不入。
〔範例〕
Tom is Mary's boyfriend. Mary took Tom to meet her parents. While Mary's dad see Tom, he asks "Huh, how old are you, boy?"
如果要翻的古雅,可能會是這樣:
湯姆,瑪莉之戀人。瑪莉攜之見雙親,父見之曰道:敢問貴庚。
要說古雅肯定是有,但超怪的好嗎?女生帶男朋友見家長,是誰會這樣說話?就算是貴族家庭也不會這樣講話對吧?
相反,如果普通翻的話大概會是這樣:
湯姆是瑪莉的男朋友,瑪莉帶著湯姆來見父母,瑪莉的爸爸看到湯姆後,問他說:小子你幾歲啊?
這不就自然多了嗎?雖然嚴格來說只達達級,但已經十分足夠了,
其實絕大多數的情況,翻譯能到「達級」足以。「雅級」,除非你要表現出特定的情況,否則都是不必要的。舉個例子:
早朝、紫苑は部屋から飛び出して、彼氏と会うように出かけます。この時、廊下に掃除中のメイド椿さんと会いました。「ご機嫌うるわしゅう、お嬢様。」椿さんはシオンに挨拶しました。「あ、椿さん、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急ぎだから、バイクを貸してくださる?」「それは…無理と決まりです、お嬢様がまた未成年ですもの。お嬢様がそんなに急ぎの上、わたくしで送ってあげませんか。」
達級的翻譯大概是這樣:
大清早,紫苑從房間裡飛奔而出,準備出門與男友約會。此時,在走廊遇到了正在打掃的女僕椿。「早安,大小姐。」椿向紫苑打了招呼。「啊,是椿姐姐啊,早安。我趕時間,可以借我機車嗎?」「這沒辦法,因為大小姐還未成年。如果大小姐很急的話,我載妳去吧。」
雅級的翻譯大概是這樣:
清晨,紫苑從房裡奪門而出,為了出門會見男友。此時,在走廊巧遇打掃中的女僕椿。「貴安,大小姐。」椿對紫苑行了個禮。「啊,椿姐,早。我很急,可以借我機車嗎?」「這……恕難從命,因為大小姐仍未成年。大小姐如此著急,不如讓我載大小姐一程?」
這時候是不是「雅級」就好得多了?達級雖然也不差,但就只是很普通的對白;但雅級除了表達出對白的內容外,還傳達出了有錢人家的氛圍,所以自然水準就更上一層。所以,到底要不要翻譯到「雅級」,除了翻譯者的功力以外,還得要看看文章得情境有沒有必要。畢竟,過猶不及。
【入境隨俗】
如果只是翻譯學術文章,通常只需要做到「信級」即可。因為是學術文章,重點在於資訊傳達的精確性。至於用詞美不美化,那並不是首要的。
而如果是翻譯一般的散文,則大概要做到「達級」。因為散文的用字多半屬於白話,他通常不會那麼精練,因此翻譯也沒必要做到那麼古雅。
而如果翻譯的對象是小說或劇本,那麼「雅級」就是一個需要嘗試的目標。因為小說或劇本不僅僅要傳遞資訊,還要傳遞文字背後的文化與氛圍。如果只到達級,那麼呈現出來的作品可能仍屬膚淺,而無法將原作所描繪的情境給正確傳達出來。
但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入境隨俗。
舉個例子:
Marvel is planning a new super hero movie named "Steel Man". Looks like a stronger version of Iron Man. But it's wrong. It was called Steel Man but spelled as S-T-E-A-L Man cause the protagonist is a black. (This is a bull shit)
漫威正在籌拍一部新的電影叫做《鋼鋼人》。看起來像是《鋼鐵人》的強化版,但並不是這樣。他雖然叫做《鋼鋼人》,但其實應該寫作《肛肛人》,因為主角是個黑人。(純屬瞎掰)
入境隨俗的點在哪?在於將專有名詞「Steal Man」翻譯成「肛肛人」。按照字面意思,應該翻譯成「偷竊人」,但為什麼要翻譯成「肛肛人」呢?因為 steal 跟 steel 同音。steel 是鋼鐵的意思,所以 Steel Man 翻譯成「鋼鋼人」,那同音的 Steal Man 自然必須翻譯成同音的「肛肛人」。因為目標語言已經是中文了而不是英文,如果你不能用中文的方式將這層雙關語傳達出來,那就是不完美。
當然,某方面來說,入境隨俗本身算是「雅」的另一種形式就是了。
再舉一例:
逢坂栄五は外国企業に面接します。日本語でも構いませんが、アメリカ会社である以上、英語通じなら好印象になる模様。
「初めまして、私は面接官のトーマスです。日本語でよろしいですか。」
「No, English is OK.」
「So, could you please briefly describe what your expertise is and how it can benefit our company?」
「あの…すみません、やはり日本語でよい。」
逢坂榮五現在正在外商企業面試中。這裡雖然說日語也通,但畢竟是美企,如果能說英語的話似乎能留下好印象。
「初次見面,我是面試官托馬斯。說日語可以嗎?」
「No, English is OK.」
「So, could you please briefly describe what your expertise is and how it can benefit our company?」
「呃……我們還是說日語吧。」
如果是小說,這樣的翻譯沒什麼問題。但如果今天是電視劇,而且是「中文配音」的電視劇會怎樣?
「說日語可以嗎?」
欸不對,你說的明明是「中文」啊。
馮榮吾現在正在外商企業面試中。這裡雖然說中文也通,但畢竟是美企,如果能說英語的話似乎能留下好印象。
「初次見面,我是面試官托馬斯。說中文可以嗎?」
「No, English is OK.」
「So, could you please briefly describe what your expertise is and how it can benefit our company?」
「呃……我們還是說中文吧。」
想像一下現在是個「中配」的環境,這樣子翻譯,是不是更貼合一點了?這就是所謂的入境隨俗。當然,講到這裡可能就會有反對意見提出:
人家原文「日本語」就是「日語」,你硬把人家改成「中文」就是不忠於原著,根本亂翻!
的確,這樣的指控並沒有錯。
但是你翻譯過了,此時你使用的語言就是「中文」。不只如此,你使用的語句、文法通通都是「中文」的用法而不是「日文」,堅持翻譯成「日文」雖然保留了「信」,卻失去了「達雅」。
用更容易理解的說法就是:這樣翻的話,你始終就只停留在「翻譯」的層級。所謂的「翻中」,單純就只是將表達語言改成中文而已,而不是「用中文寫一遍」。
當然,這沒有對錯,單純就只是選擇的問題而已。
就像日清創辦人,正港台灣人,在嘉義出生,原名吳百福。然而當時台灣是日本的領土,所以他毫無疑問也是日本人。戰後他面臨選擇「中華民國籍」還是「日本籍」的問題,他先是選擇了中華民國籍,但之後隨著妻子安藤仁子前往日本定居,並歸化日本籍,後改名「安藤百福」。
你絕對不能說「安藤百福」是「吳百福」的翻譯。你只能說這是他歸化日本後,為自己取的日本名。
這就是入境隨俗。如果沒有這個名字,在放棄中華民國護照之前,他護照上的名字就是吳百福(Wu Baifu),不會也不可能是安藤百福(Ando Momofuku)。但歸化了日本後,他要入境隨俗,因而改名程安藤百福。當然這次他的選擇,但如果他不要,他要繼續用吳百福這個名字可不可以?為什麼不行?畢竟那是他,當然他說了算。
翻譯,又何嘗不是如此?你是譯者,你說了算。
當然,這裡的你說了算不是指說你可以無視原文隨便亂搞。這裡的你說了算是指,在信達雅的取捨上,面臨「沒有哪個翻法是絕對優於另一個翻法」的情況時,就由你決定要採用哪一種翻譯方式。
【結語】
翻譯不過就是把 A 語言變成 B 語言,誰翻都差不多,哪有抄不抄的問題?
差別可大了。除非你今天是按翻譯機,而且是按「同一台翻譯機」,那確實是「誰來操作結果都一樣」。如果不是,譯者光是要先讀懂原文,在腦中解讀原文,接著再用自己的方式將原文以目標語言重新描述一遍,裡面就摻雜了多少的技術成分在裡面了?或許一個簡單的句子可能真的誰翻都大同小異,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每一句話都差異一點點,整篇文章是不是最後翻出來的就會很不一樣?因此,你要兩個完全不同的譯者翻出完全相同的文章,怎麼可能不涉及抄襲?
所以別忽略了,翻譯也是有著作權的。
正因為翻譯沒有為一解答,即使目標都是語言轉換,但轉換的結果並非唯一解。沒有最好,只有取捨。但也因此,翻譯的則認不亞於原著,原著的目的是將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完整表達出來,但翻譯的責任則是將原著想要表達的內容給完整呈現出去,當中需要的工夫絕對不少,別忽略了翻譯員的專業。
好啦,突然想到之前看《少女與戰車》時,卡秋莎那句「日本語で話しなさい!」被翻譯成「說中文」後引起大量討論。很多人說「原文就是說『日文』,譯者是在『中文』個屁?」後來還一堆人建議改程「說『國語』」,欸不對,這不就是亞夜說的,取捨的問題嗎?
尊重原文的話,確實該翻譯程「說日語」。但是畢竟你翻譯成中文啦,所以用中文的角度來看,你要求對方說的語言也變成「中文」了啊。因為原文的「日本語」不單單只是「日語」這個語言,同時還是「劇中人物正常溝通用」的語言。既然劇中人物溝通用的語言從日語改成中文,那麼這個關鍵字跟著改成中文本身又何過之有?再說了,改成「國語」,那不是一樣意思嗎?雖然舞台在日本,劇中人物的「國語」指的確實是「日語」,但一旦翻譯成中文,「國語」的意思依然是變了啊,再說原文就不是「國語」,所以到底是想怎樣啦?
結論當然還是,沒有對錯,只有取捨。每個人的取捨不同,所以觀眾會不滿完全沒有問題。只是,始終今天負責翻譯的是別人,尊重一下譯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