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夜臨。昨天我讀完了這本由蘿蔔大學長所撰寫的《與「機甲」的交線點 ✗ 》,今天就來跟大家作個分享。
會看這本的原因是,我最近都在看《鋼彈》系列的動畫,想著自己總有一天也要寫寫看機器人,而正好現在有人寫,就來吸收一下這類故事的用字與呈現方式。
閱讀時,我一邊寫編輯建議,一邊跟朋友吐槽,過程中感覺十分愉快。
在本作之中,我花了很多時間寫編輯建議,目的是讓作者能抓一下行文的感覺,多一點寫法上的參考,基本上在其他作品,我平時都意思寫個兩句,但這次我寫了很多,這是源自於我感受到作者對這部作品所懷抱的熱情。
好啦,廢話不多說。
本作的故事概要為,後藤明是一位從小便喜歡機器人的少年,並且對於能親自操縱機器人有著非比尋常的憧憬。
他報名參加學院的入學考試,希望能考入駕駛班,親手操縱名為「神驅機」的機器人。對他而言,原本跟父親作伴的日常雖然沒有什麼不好,但追逐夢想的非日常更讓他心動不已。
然而,明在考試中屢次失利,情緒也陷入困頓,產生自我懷疑。就在這時,城市忽然遭到名為鐵面軍的敵人襲擊。
明在這場混亂中,出手幫助了學院中的頂尖學生:谷山次郎、艾莉維爾、庫俐娜,擊退了一名戴著面具、名為札魯斯的男人。而也因為這次的事件,明得到了進入學院,轉入機器人駕駛班的機會,以此展開的機甲青春成長故事。
由於本作在角色處理上有一定的進步空間,這邊幫忙大家整理各個主要角色的介紹。
後藤明,跟罹患了漸凍症的父親相依為命,在進入學院前有在超商打工,後面故事暫且沒提到,但為了學校課業應該是辭職了,從小便喜歡機器人,房間內堆滿各種機器人模型,夢想著非日常,立志成為值得依靠的神驅機駕駛員。
谷山次郎,對於女性的好感異常遲鈍,房間的門總是不鎖,因而鬧出很多笑料。希望能成為保護大家的王牌駕駛員。身為第一個學院轉學生,對於二號轉學生的明相當友善。駕駛名為「灰質」的黑白色機體,主要武器為大太刀,對於射擊非常不拿手。
艾莉維爾,外觀為金髮雙馬尾,個性傲嬌,對於次郎懷抱好感。駕駛名為「亞斯特拉」的機體,機體以白色為基調,黃色為裝飾色。特殊武器為破甲拳套,其他也包含來福槍、光束劍等作為攻擊手段,泛用性高。。
庫俐娜,外觀為藍色短髮,具有呆毛。個性稍顯害羞。為名為K企業的武器大型研發商的繼承人而備受期待。對於次郎懷抱好感,兩人也經常組隊出擊。駕駛名為「冠藍鵲Ⅳ」的機體,機體以水藍色為基調,可根據情況變形為戰鬥機,此模式被稱為飛鵲模式。此機體以速度見長,不具有重火力。配有光束匕首、機關炮,主要負責的任務為搜敵、追擊和牽制敵方行動。
宮本咲,外觀為高馬尾,個性寡言卻帶有一定攻擊性。有一個優秀的姐姐。駕駛的機體為「紫蓮」,外觀為紫色,除了機身較為巨大之外,也搭配重火力。
以下再進一步整理上面的機體。
後藤明>機體為「???」>搭載???>為???型。
谷山次郎>機體為「灰質」>搭載大太刀>為特化攻擊型。
艾莉維爾>機體為「亞斯特拉」>搭載破甲拳套>為泛用平衡型。
庫俐娜>機體為「冠藍鵲Ⅳ」>搭載光束匕首和機關炮>為速度追擊型。
宮本咲>機體為「紫蓮」>搭配巨型光束劍、加農砲>為超高火力型。
本作的人稱採取一三混合。由於是雙主角,因此在明和次郎的視角會以第一人稱的「我」作為敘事主體,而切換到其他角色時,則會以第三人稱,以名字的方式進行敘事。
這種一三混合的敘事手法我以前也在日輕中看過不少,但應用在雙主角的情況,我倒是第一次見到。
要用這種做法也是可以,但難點就是在兩個主要角色的辨識上,要持有一點技術。而這樣的技術就是資訊的置入。
這邊也能順勢介紹第一人稱的視角切換該怎麼做。基本上,即便是第一人稱,有經驗的作者光是在前面兩句話就能讓讀者明白現在是誰的視角,下面列出幾個範例。
範例一
我,夜臨如今正坐在電腦前面,想著這篇書評要怎麼打。
>>沒錯,開頭直接說名字,這種作法是最直觀、好懂的。
範例二
針對蘿蔔大學長的回覆,我想了想之後,便回了句「加油」。
>>提到其他角色,那就間接告訴讀者視角不是該角色,也就是敘述中提到的以外的角色去找視角。
範例三
見到有人在動態上胡亂照三餐宣傳自己的作品,我看了就感到煩躁萬分,於是默默記下是誰。
>>透過凸顯角色的個性,讓人一下就聯想到該角色。
換言之,這些便是資訊的置入,範例一是直接描述、範例二是反向描述、範例三是暗示的手法描述。
然後由於本作在架構上是一三混合,所以寫一寫就會有主要視角混亂的問題,照理來說,第一人稱只能從「我」身上獲得其他角色的資訊,但本作經常會變成全知第三人稱視角。
稍微舉例的話,大概是這樣:
我望著次郎,他心裡充滿絕望。
>>這句話是以明為主要視角,且為第一人稱,他不可能會知道次郎心裡怎麼想的,所以便是第一人稱卻硬寫成第三人稱。
正確應為:
我望著次郎,他的臉上寫滿絕望。
>>由於主要視角的明只能從外觀上推測次郎的心情,因此這麼調整。實際上,次郎是否真的這麼想,就不得而知。
會出現這樣的筆誤,除了跟閱讀時比較少注意到視角問題,也跟觀看動畫有關。
動畫基本上是第三人稱敘事手法,所以如果直接套用到小說上,並且以第一人稱呈現,就容易出現這樣的問題。可以注意一下。
接下來談到行文中的情感描述。
在本作中的這一部分,我在編輯建議中寫了很多。重新讀了自己所寫的部分,我都能被其感動。
這並非在強調我自己寫很好什麼的,而是說倘若本作在情感描述上做得好,產生的效果就會截然不同。換句話說,故事本體的內容和構想很好,但作者的技術跟不上,導致這個機體沒有發揮應有的實力,這是件相當可惜的事。
關於情感描述、人稱等內容可以查閱我過去的文章,這邊就不多做說明。
而更重要的是,可以去閱覽第一人稱優秀的作品,熟悉這種人稱的敘事手法,會很有幫助。
本作在戰鬥敘述上呈現得很用心。我個人推測是因為看了很多動畫,因此情節與戰鬥的畫面都能耳濡目染。
而在此之下,可以多注意下面幾點。
敘述的具體性
當敘述中,倘若只說明光線,而沒有說明顏色,那讀者的畫面就不知道那光線到底是長怎樣。
敵機抽出腰間的光束軍刀,刀刃閃過,便將身旁的兩台機體分成兩半。
敵機抽出腰間的光束軍刀,緋紅色的刀刃一閃,便將身旁的兩台機體分成兩半。
上述兩句話是有差別的,只說刀刃的話,讀者沒有具體的顏色和其他資訊,就會覺得畫面效果弱了一點。
畫面的資訊與動作節點
次郎揮動光束軍刀,切開了前方的一架敵機,接著他反手一甩,刀刃掃過了打算偷襲的敵機駕駛艙。還不等敵機炸毀,次郎就提高引擎的推力,毫不猶豫地趕往庫俐娜的身旁。
上述這是比較詳盡的寫法,也能寫比較簡略:
次郎揮動光束軍刀,切開前方的一架敵機,接著反手又掃過前來偷襲的另一架敵機駕駛艙,接著他提高引擎推力,趕往庫俐娜身旁。
如果要節省字數,就能用下面的寫法,如果想多加描述,就大概用上面寫法。
但本作通常是第三種寫法,如下:
次郎揮動光束軍刀,切開前方的一架敵機,刀刃再掃過後面的一架,接著他毫不猶豫趕往庫俐娜的身旁。
雖然原作中可能沒那麼極端,但大家應該可以感受到一些不同。
在第三種寫法中,裡頭的資訊少了很多,這是源於看動畫時,畫面上那幾秒的動作,觀眾可能會直覺認為照著描述就行,但其實敘述有輕重緩急、動作有分節奏長短、資訊量的置入多寡,都會影響行文表現,影響畫面感與讀者的滿足感。
動作有節點,戰鬥畫面如果要壓縮到極限,就是出手的動作、造成的現象,例如:我發射機關炮,前方的敵機在瞬間被擊落。
也能多一個節點,出手的動作、動作的過程與現象、結尾造成的變化與現象。例如:
我發射機關炮,宛如大雨的子彈命中了前方的敵機,使其瞬間被擊落。
總之可以像這樣控制敘述的輕重緩急,並適時增加資訊,提高動作的精緻度和畫面感。
劇情之因果關係
在劇情上,本作有部分的邏輯會有點奇怪,可以再自行檢查。換言之,在大綱階段,能想想在這個情境下是因為怎樣,所以才會導致現在的情況。
各個角色所作出的表現,怎樣才會是合理的,而非作者想讓主角上場,主角就莫名其妙被派上場。
事件的起因,過程,遭遇的阻礙,破解方法、實際作戰時有什麼變故、為何會這樣、誰基於什麼狀況和心理變化而產生怎樣的行動,可以多想一點。
為什麼主角要被派上場>因為他想阻止這場機體暴走事件>為什麼機體會暴走>因為有人刻意用某手段讓它暴走>為什麼是主角去,有什麼必要條件非他不可>為什麼旁人會被說服,主角是怎麼辦到的>作戰指示有沒有傳達給現場人員>如果沒有是為何>因此造成什麼現象或現場情況>為什麼採用這個作戰,有何風險和挑戰、怎麼實行>其他人能怎麼幫助主角>阻止機體失控後,其他敵人的動態為何,以及他們是否在過程中會妨礙主角,為了什麼原因。
可以先訂好,主角臨時投入作戰,阻止機體暴走這個先決條件。
但下一步就是想想,為何?在什麼情況?為什麼是他?其他人什麼反映?
主角行動遇到什麼阻礙?為何?怎麼處理?是否還有其他轉折?為何?
總之就是想著,事情的因果關係。
因為主角想幫助同伴,所以他挺身而出。
因為認為主角沒有用處,幫不上忙,所以上層不派他去。
因為主角有了奇策,且必須靠他親自參與作戰,成功機率會最大,所以上層才願意孤注一擲地派他去。
像這樣每一個環節都要有一個合理的解釋。用這種方式去思考來編織劇情。
本作的結構,在第一卷大致以敵軍入侵事件為第一高潮,以第二次的模擬戰為第二高潮。
不過中間的事件有些模糊不清,所以就只是順勢寫下來。
如果是想營造第二次模擬戰,就要先簡介與鋪陳對決兩方的角色。說明他們各自的情況與課題,並安排相應的劇情。
而非A邀請B決鬥,男主在一旁看著見證情況,然後莫名其妙就到了決鬥那天。
這樣的事件沒有連貫關係。
比較好的方式是,用某個事件或敘述凸顯出A角色要贏的理由,而強化要透過跟B角色的對決,贏過對方而達成自己的目標和願望。
但哪裡陷入困境,而主角又做了什麼事,基於什麼理由而幫助他。
並且凸顯兩人關係的變化。
以目前的寫法,感覺是用觀看動畫的經驗與感覺來安排事件,事件沒有扣合因果關係、沒有扣合角色的個人主題,所以顯得十分散亂。
這樣即便有寫大綱,也只是把東西湊在一起而已。
可以想想,開場鋪陳A角色要贏的理由、A角色怎樣投入訓練、主角發現這件事,跟A角色起衝突,A角色不認同主角、主角做了什麼事幫助A角色、最後A角色得到什麼改變,在對決中得到了什麼。
如果這一段的主題是:
放下過去的執著,努力朝著現在的目標前進。
那麼就得安排A角色的執著,並產生跟主角的衝突,主角是努力在當下奮鬥。接著透過故事描述主角怎麼影響A角色放下過去的執著,並專注於現在的目標,A角色做出什麼改變與行動,這些都要用實際演出來表現。
這樣才是完整的一套故事。
關於角色,其實就是前面說到的故事主題、安排相應的劇情呈現。外加本作章節前,外觀描述很少,所以也能多寫。
搭配情感描述,就能讓讀者能感同身受。
本作整體看下來,能感覺到是一部富有熱情的作品,而在情感描述上,似乎是以動畫做為攝取的主要材料,所以容易空掉。在人稱上,可以多讀一點第一人稱的故事,熟悉這種人稱方式。劇情上,即便有寫大綱,但各個段落的安排與發展規劃,尚且需要用邏輯和主題綑綁,並思考劇情表現。
在突破這些種種難關之後,相信這部作品會展現出完全不同的姿態。
雖然好像都在寫需要調整的地方,但正因為我充滿期許才會寫那麼多,一切可以放寬心看待。
後面講一下喜歡的段落好了。
我覺得次郎忘記鎖門這個哏無論看幾次都很好笑。庫俐娜呆萌的樣子很可愛。
能感受到明對於機器人的執著與努力,然後拜託明要提升自己說服能力,目前這樣想成為引導大家的人,還有不少成長空間。
個人最喜歡的橋段是,明帶著庫俐娜來幫助次郎的橋段。明明沒有戰鬥,這邊的設計卻相當感人。
另外,並列我第二喜歡的地方是,次郎在關鍵時刻發揮機體的能力,那種覺醒的時刻我一直都覺得很燃(還包含我寫的部分)。
接著是次郎跟庫俐娜的情感交流(還包含我寫的部分)。不過那邊真的是重點,可以好好寫,會變得超級好看。
最後大概是機體暴走設計的巧思吧,這種小地方我也蠻喜歡的。
綜上所述,這是一部未來值得期待的作品。以目前來說當然也有可看之處,只是他還沒有發揮出完整的實力,期待他未來的樣子。
大概是這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