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遊戲《中國式家長》體驗特色育兒生活,設計具巧思惟欠缺靈活

魚子壽司 | 2025-03-31 13:00:03 | 巴幣 32 | 人氣 721

雖然說國與國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但是國與國之間的文化沒有那麼容易融合甚至互相排斥,因為彼此的文化可以是多麼的不同,而其中一個體現就是育兒。

儘管每一個國家存在孩子的家庭都需要育兒,每一個孩子或家長的體驗在整體上可以說是獨一無二,但是基於國家的社會氛圍、文化、政治生態與教育水準,同一個國家的家庭可能可以分享很多相同的生活經驗,卻與其他國家的家庭大多不共通,而這個體會不僅出現在一個國家,而理應在每一個國家,甚至是地區都有可能出現同一狀況。

針對這種情況,有人根據自己身處的國家製作出相應的遊戲,那就是這篇文章的主角——《中國式家長》。

圖/中國式家長

故事背景

故事背景在現代中國,玩家扮演的除了家長還有孩子。第一代家長是典型的「成績至上」的類型,孩子被寄望各科成績優異,在高考取得好成績,然後得到一份好工作,後來成家立室,過一個不比別人差的人生。而無論孩子的高考如何,如果他能夠成家立室,那這位孩子就會成為「下一代的家長」,玩家扮演他與他的伴侶,同時扮演他的孩子,周而復始。

遊戲性

《中國式家長》是一款養成遊戲,一開始玩家扮演家長為子女安排行程,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同時玩家扮演孩子,以「消消樂」的方式點出孩子的成長方向——發展體魄、增加領悟力學習技能,還是先苦後甜,把每回合都會增加能力的天賦點好點滿等等取決於玩家的行動。

而每回合都可能有事件發生,這些事件可能是親戚到訪,可能是找到流浪貓想領養而開啟一連串的故事,亦可能是父母給予的期望——那些事件往往伴隨著選擇,而這些選擇通常都會某程度上影響孩子的發展。

圖/中國式家長

解決事件、消消樂與安排行程後就會自動進行回合結算,結算期間可能會發生突發事件,例如孩子玩得太嗨被父母罵,又或做了好事被父母稱讚等,都會或多或少影響能力或各種數值。而這些突發事件的下方通常會有詢問玩家「你是否有共同經驗?」的欄目,選取之後就能看到有多少玩家與自己一樣,擁有或不曾擁有相同的經歷。

進入幼稚園到高考前的階段,基本上就是玩家扮演的孩子安排行程——去學習什麼或去遊玩什麼都取決於孩子。但是父母與孩子均會為行動作出反應:父母有著對孩子的「期望值」,孩子則有「心情值」與「心理陰影值」。

父母對孩子行動的反應如何取決於父母的教育方針——如果是成績至上,父母會對孩子自動自覺去學習而感到高興,對孩子「過多」的遊玩而感到不安;如果是放養主義,即使孩子去學習,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都不會有太多的提升,因為家長對孩子的成績不太在乎,同時對孩子去遊玩沒有太多的反感。

圖/中國式家長

孩子的心情值基本取決於學習與玩樂,學習會令孩子的心情降低,玩樂則會提升,而學習與玩樂都能提升各種能力值,乍看之下玩樂似乎比學習更有用,但是在孩子的發展方向、父母期許、養育方針和成績的重壓下,孩子的行程選擇學習還是玩樂與否始終要取決於當時的情況。

孩子定期會有考試,考試各科目成績的高低基於孩子對各科目能力的掌握而非能力的高低。孩子要掌握能力就需要消耗「領悟力」,領悟力主要從「消消樂」的方式取得,有時突發事件或定期的模擬試都能獲得可觀的領悟力,而針對各科目的能力傾向,孩子擁有相應的能力值越高,掌握技能的領悟力所需則會越低。同時這些能力串連一起是一種「技能樹」,只有掌握次一級的能力,才能繼續學習下去。

學習與玩樂以外,遊戲另一個重點是「交友」。上了國中之後,孩子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他們需要孩子的相應能力到某個標準才能結識,之後能否與其交好就看孩子與其的交流是否順利。與他們交好除了有相應的事件,他們亦可能是孩子將來的對象,好感越高,成為未來對象的可能越高;如果孩子是女孩子,那朋友們可以成為閨蜜或好友,提供情緒支援與陪伴。

圖/中國式家長

在經過數十回合之後,孩子就會迎來高考,其成績決定孩子未來職位的高低,而孩子掌握的能力決定他將來的工作。如果孩子成家立室,他們就會成為父母,產下的嬰兒再次成為玩家扮演的孩子;父母的養育方針將由玩家一開始時決定,玩家之前扮演的角色(不論男女)的工作將決定孩子未來的零用錢有多少,而下一代將會有更好的天賦,亦有「傳家寶」道具過得更為順暢。

《中國式家長》的遊戲設計充滿巧思,個中設計往往透露教育的「中國式」——只有女孩子才會有閨蜜或好友提供情緒支援與陪伴,男孩子的想法主要是在求學時尋找伴侶,反而不太重視如何與他人維持其他關係,符合「女孩子較願意分享自身情緒並支援他人情緒,男孩子反而不太重視」的印象;即使家長是成績至上還是放養主義,孩子的成績不是最優秀都不會得到稱讚,最優秀亦只是得到感覺不情不願的讚好;在家長的言行間,女孩子的成績總是不太重要,強調的是「未來嫁給一個好人家」;總是有一個環節,就是孩子被家長拿來當展示品,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比面子;即使是新年拿紅包,紅包亦未必拿到手,而是變成家長的「零用錢」。

上述現象自然不是中國獨有,亦不是每一個中國家長都是這樣,但是數量之多成為了現象,而製作方把這些現象轉化為遊戲,轉化為玩家在《中國式家長》體驗時的沉浸感。

圖/中國式家長

玩家扮演的孩子,就是要在家長與社會的拉扯下長大——的確,家長給予了庇護與愛護,社會給予了教育與環境,但同時給予了僵硬且令人不適的期待,而這些期待在中國,或者在某些國家特別明顯。追逐成績,追逐人際關係,追逐家長對自身的期許,追逐自身的夢想,感受到社會、家人與友人的愛,同時感受到同樣來自社會、家人與友人的阻力,在高考之前苦苦掙扎,然後在高考之後,一切都過去,所有事情成為了珍藏的回憶。

在培養過程中,玩家將遇到新鮮又熟悉的困難——儘管玩家未必在中國長大,有一些經驗是可以共享的,而有些經驗是從未遇過,卻是另一些人的故事——玩家可以根據心中所願為孩子規劃未來的路線,當然孩子能否達心中所願是看家庭環境、一直累積的行動與最後發揮的造化。而在這個過程中,玩家能夠得到較強的沉浸感、耳目一新的他人回憶,與熟悉的生命體驗回顧。

但是遊戲耐玩度不高——儘管遊戲製作方製作了眾多職業路線給予玩家嘗試,也有很多孩子的同伴與事件等待玩家結識與遭遇,遊戲設計具巧思卻過於僵硬,導致中後期變成了刷數值遊戲,毫無變化可言。

筆者玩到第六代就玩不下去。圖/中國式家長

例如孩子可以根據學習/興趣路線決定自己的職業走向,而職業截然不同——有些是漫畫家、遊戲製作人、科學家、藝人、一般文員——職業五花八門,但是遊戲沒有為這些職業做更多的延伸內容,只有一部分的文字描述。職業的影響力只止於孩子成為家長之後,給予孩子零用錢的額度到底是多少,家長本身是什麼職業,對自身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在遊戲裡未能反映出來。

孩子的各種學習/興趣路線本質上大同小異,由於後來家族累積後數值天賦變高,玩家大多不用擔心其他成績問題,所以幾乎可以直衝自己想要的學習/興趣路線為孩子拿到想要的職業,但是其路線的設計除了在學習技能時會有家長的一兩句對白與對應的小量文字內容就了事,其中的過程就只有直衝然後拿到入門/進階資格的內容,千篇一律的操作過程自然是枯燥乏味,其得到的結果亦只是與過往沒有什麼分別,只有名銜的不同。

孩子未來會成為家長,而他的養育方針是由玩家一開始決定,之後就無法更改,同時昔日的孩子在遊戲裡變成了毫無靈魂的家長——不論是他的職業、過去還是夫妻之間都對孩子毫無影響,導致每一代的孩子變成家長後就會變成彷如模板般出來的人偶,或許這裡有寓意,但絕對不能對中後期的遊戲性帶來好處,其甚至是令遊戲變得沒那麼有趣的原因之一。

有一個角色是女裝大佬,但是其屬性沒有任何延伸。圖/中國式家長

作為《中國式家長》,遊戲理應有更多發展的可能,但是遊戲沒有延伸出去,令人感到可惜。除了上述基本內容的延展,現代社會至今依然有很多現象可以探討,其現象可以成為遊戲的內容,例如孩子的性取向、結婚、傳宗接代的傾向、性別議題也是相當值得加入其中的內容,內容不止一般的可能困境,還可以是實際上的生活——說《中國式家長》是一款批判「中國式家長」的遊戲,不如說是嘗試勾起共鳴,讓他人了解「中國式孩子」生活的作品,而那些曾經作為「逆流而上」的孩子們,他們的故事亦值得刻劃,然後讓故事內容變得更豐富。

特色

「中國式家長」的形容不來自刻板印象——也就是沒有確切證據,先入為主就認為特定人、事、物是他所想的那樣——而是來自共同的生活經驗。每一個人的整體生命經驗都是獨特的,但有時候大多數人會發現自己的生命經驗在彼此間是如此相似,其中一個來自家長——成績至上、嚴厲苛刻、把孩子當成展示品,亦有難以否認的愛;又或放任自如,諸加呵護,對孩子的讚賞卻有一種隨便的肯定。

對家長的評價,大多是負面的,餘下是正面的,孩子無疑得到家長的庇護,但有很多時候更像孩子與家長期望的拉扯,而在這種拉扯下,不讓「不合理」或「荒謬」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例如家長總是不期望女孩子能夠多讀書,總是期望孩子不要「玩物喪志」而在所有娛樂都禁止,總是期望孩子對自己坦白一切,自身有時卻會以大人的身份佔小孩的便宜——例如拿走他們的紅包,又或明明是大人的小錯卻要怪在孩子身上。

圖/中國式家長

孩子得到家長的愛,這是無容置疑的,但是生活在大人往往不能如願的社會,同時生活在塑造成「這樣的大人」的社會,再加上父母原本對孩子的期許,父母與孩子之間有拉扯成為了基本,而在權力的傾斜下,孩子絕對是弱勢。

負面的行為值得批判,但是在這遊戲裡,家長的行為——直到高考之前的行為——雖對孩子來說有無奈不甘或幸福快樂,但更強調的是孩子的共同生命經驗:當玩家遇上某些事件,遊戲會詢問玩家是否有共同的經驗,當玩家回答後,出現的是多少玩家與你一樣有著同樣經驗的數字,而每一個數字代表一個活生生的人。

在這個過程中,正面的行為令人回味時高興快樂,負面的故事令人難過不甘,但是整體來說,遊戲沒有嚴厲批判「中國式家長」的行為,亦沒有粉飾太平的傾向,它所做的是嘗試建立一種屬於在中國經歷過種種青春,如今只能回味、或耿耿於懷的青春回憶——無論如何,一切都過去了,但它們曾經發生過,同時有很多人與「自己」一樣有類似甚至相同的故事。從無論如何那個準備了那麼多年的高考考成怎樣,都是「轉眼即逝的故事」,到遊戲總結時講述眾人去向,淡然說出重要但現在又不太重要的細節,又或詢問玩家每一個在遊戲的經歷是否「你」的共同經驗,而那些經歷,快樂時快樂,悲傷時悲傷,毫無修飾——覺得遊戲講究的是一種「接住」,希望能夠接住那些擁有共同回憶的人的悲傷與快樂,因為無論如何,那一段時間都過得不太容易。

圖/中國式家長

可惜的是,由於遊戲設計的欠缺靈活,所能夠表達的生命經驗都有所限制。以主流的角度來說,職業的變化太少,對應不了社會對其職業的觀感——是尊敬還是鄙視,是不被理解還是熟悉不過,其經歷值得探討,但是遊戲做不到這點;主流的性別議題、性少數、不婚不育,還有很多人生種種的突然可能,遊戲都未有能力把其收集、吸收,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導致遊戲內容看似很多,但實際大同小異,其遊戲的遊玩時間大概只有三、四周目左右。筆者依然覺得作品是相當不錯的遊戲,只是認為遊戲實屬可惜——遊戲內容有很多發展的可能,卻未能加入其中,令「接住」的感覺未顯得深入且廣泛。

總結

《中國式家長》是2018年發行的遊戲,但是製作方直至今年的3月6日依然有更新,不得不說製作方對這遊戲相當有愛,筆者亦認為遊戲所帶出的、想「接住」他人情緒的傾向是真誠且有效的,遊戲的初體驗依然有趣,筆者覺得這作品是一款不錯的遊戲,值得他人留意。但是正正因為製作方如此有愛且遊戲質素不錯,對其不能更進一步感到可惜,也希望未來有與其接近但質素更好的遊戲。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0則留言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