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國際政治學】海伍德(A. Heywood):政黨的式微現象

Hikari Aoi 藍光 | 2025-03-21 04:27:35 | 巴幣 202 | 人氣 517

(劉沛,P. 450)
 
政黨的式微現象:
 
一、學者:海伍德(A. Heywood)
 
二、緣起:20世紀始,發生 (1) 政黨黨員人數下降、 (2) 民眾對政黨情感的下降、 (3) 反政黨運動的興起 若干政治現象。
 
三、政黨衰退的原因:
 
1. 政黨寡頭:(參「密契爾斯-寡頭鐵律」)政黨的寡頭特色,即權力集中在少數政治菁英手中,導致基層黨員即使積極參與政黨活動,仍有邊際效應遞減的問題,參集體行動問題與公共財(政策企業家)。
 
2. 政黨惡鬥:民眾對於政黨間的惡鬥普遍觀感不佳,因而逐漸遠離政黨、甚或拒談政治。
 
3. 政黨「整合多元利益」之職能遭取代:物質主義興起後,社會中的多元利益價值可經由資訊媒體、利益團體、單一議題抗議團體(即公益團體,如「綠色和平組織」)等直接向國家機關施壓。
 
4. 政務官權力的衰弱:常業文官體系的強化,致使政務官職務減少。甚或其職能,實則由更具專業性的幕僚型事務官在幕後操盤。
 
5. 政黨對候選人的支配(Control)能力衰微:候選人若需勝選,不能只依靠政黨的力量。
 
6. 候選人「個人魅力」特質愈發重要:自小甘迺迪第一次進行電視辯論,並獲得美國總統大選的勝選以後,此項因素對大選的影響愈趨重要。(台大政治學系,王業立)
 
7. 政黨逐漸轉變為掮客型政黨:高度工業化社會中,政黨面對複雜的多元社會利益,轉變為「掮客型政黨」(Broker Party)。
 掮客黨也標榜若干政治原則,但都空洞、曖昧,可作各種不同解釋。掮客黨對這些「原則」不甚重視,甚至會吸納各種利益與意識型態作為其訴求,因該政黨主要目的在於贏取大選的勝利。
 
8. 掮客型政黨的治理失能:意識型態、價值偏好與議題立場皆空洞的掮客型政黨,缺乏對重大公共議題的凝聚能力,即使執政恐怕亦缺乏治理的能力。
 
9. 濫開空頭支票:(例如:去太平島挖石油)掮客型政黨為求勝選,往往會訴諸於開空頭支票的手段,卻在執政後難以兌現,由是,選民對政黨失去信任感,不再以「政黨認同」(社群認同之一)作為投票基礎。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0則留言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