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國際政治學/申論】《杜瓦傑三大定律》(Duverger's Law)

Hikari Aoi 藍光 | 2025-03-17 19:28:45 | 巴幣 4 | 人氣 560



二、請問政治學領域的杜瓦傑定律內容為何?並闡釋杜瓦傑的機械效應心理效應如何用來解釋選舉制度政黨數量之間的關係?(25 分)


徵引文獻:劉沛 P.481



擬答:

  杜瓦傑(M. Duverger)指出影響「政黨體系」形成的諸多因素中,「選舉制度」為助力因素,並據此提出「杜瓦傑三大定律」(Duverger's Law)。下文將列點分敘杜瓦傑定律之理論內容,含第一定律之「機械 (mechanical) 效應」、「心理效應」(psychological, 即「策略性投票」、「棄保效應」),從而敘述該定律對「選舉制度」及「政黨數量」二者間關係性之詮釋。

(一)杜瓦傑第一定律,「多數決」傾向產生「兩黨制」:
在單一或者複數選區內,選民可對候選人或者政黨投出一張或多張選票。政黨或候選人在各該選區內獲得相對或絕對多數票者即當選。基於「多數決制」之勝選判定與席次分配方式,選民為避免選票浪費,將進行「策略性投票」,故「多數決制」傾向產生「兩黨制」。

   1. 機械效應:
若採用「相對多數決制」,將產生席次率與得票率不相符合之「比例性偏差」(disproportionality)。所得之席次數量低於得票率,則「代表性不足」(under-representation),票源分散於各區域的第三黨往往因此被邊緣化。反之,所得席次率高於得票率者,則稱為「過度代表」(over-representation)現象,這往往體現在大黨的選舉結果上,且有可能出現特定政黨的全國得票率雖未過半,卻得到過半的代議士席次,進而成為國會多數黨的情形。

   2. 心理效應
又稱「複雜投票」(sophisticated voting),即選民知曉投給第三黨形同廢票,只好被迫轉投兩大黨中較不厭惡的那一黨,即中華民國民間俗稱之「含淚投票」,以防兩大黨中選民自身更加厭惡的政黨勝選。

(二) 杜瓦傑第二定律,「比例代表制」(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PR)傾向產生「多黨制」:
在複數選區中,選民可對政黨名單或候選人投票,開票時將選票按比例轉換為國會席次者,即「比例代表制」。通常應選名額愈多,比例代表性愈佳。對各政黨而言,只要跨過政黨門檻,即可分得席次。杜瓦傑指出,該制度將導致許多相互獨立之小黨林立,形成「多黨制」。

(三)杜瓦傑第三定律,「兩輪決選制」易形成「多黨兩聯盟」:
「兩輪決選制」指各該選區內,選民可對候選人投一張票,獲有效票數過半者,方可當選。若在第一輪投票內,無任何候選人的得票數達到勝選要求,則由第一輪投票中,得票數前兩名之候選人,進入下一輪投票,該輪投票採「簡單多數決」(First Past the Post, FPTP),最高票者勝選。由於選民與各政黨皆預期應有兩輪選舉,故第一輪選舉時,各黨皆會提名候選人。第二輪投票期間,多黨將進行整合,選擇妥協或者合作,進而形成兩大陣營。選民在第一輪投票時,較可能按其真實價值偏好投票,但在第二輪投票時,則可能採用「策略性投票」,防止較為討厭的候選人勝選。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0則留言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