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國際政治學/申論】「黨派歸類」 (partisan sorting)

Hikari Aoi 藍光 | 2025-03-17 17:43:56 | 巴幣 104 | 人氣 620


題目:
一、請說明「黨派歸類」 (partisan sorting)是指何種政治現象?這種現象會造成那些政治後果?(25 分)




參考資料:



劉沛:P. 524、P. 512 (階級投票)、P. 518 (黨性與意識形態的極化)

維基:



作答框架:

前言(說明黨派歸類的界定、黨派歸類造成的政治後果)

子題一:
說明「黨派歸類」 (partisan sorting)指何種政治現象?

子題二:
這種現象會造成哪些政治後果?

結語



擬答:
(前言:一、說明黨派歸類的界定。二、黨派歸類造成的政治後果)

  「黨派歸類」(partisan sorting)指不同政黨的選民,出於「黨性」(partisan) 因素,對某一議題或者意識形態的立場,受其支持的政黨影響,而抱持相近觀點。如A黨選民支持廢死,B黨選民支持死刑,進而在意識形態的光譜上呈現兩極對立,造成「政治極化」(polarization) 現象。下文將列點分敘「黨派歸類」的界定,及其所造成之後果,如「中位選民的消失」(the disappearing center)、「社會分裂」(social division) 等政治現象。

(一)對「黨派歸類」 的界定:
   「黨派歸類」乃學者在研究「政治極化」現象時,以「黨性」作為變項的一種詮釋理論。指選民會支持在重大公共政策與意識形態上,與自己的價值偏好較為相近的政黨,其意識形態與對於特定議題的立場,皆與自身之政黨認同傾向,產生高度、緊密的關聯性。選民對政黨的認同感愈強烈,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ty)便愈發高漲,依學者阿里安與沙彌爾(A. Arian & M. Shamir)之界定,選民之意識形態將更往兩極移動(「自由派、保守派」或稱「左派、右派」)。持異見的不同黨派支持者們互別苗頭,進而在社會上相互對立、形成總體的割裂。

(二)「黨派歸類」導致的政治現象:

1. 「中位選民的消失」(the disappearing center):
由於選民往意識形態光譜的兩端匯聚,造成「中位選民」的消失。以美國選民為例,民主黨人與保守黨人間呈現極端的割裂現象,尤其在「非法移民」議題方面持兩極看法,支持保護非法移民者紛紛轉向民主黨,往往被共和黨人戲稱為「白左」。支持驅逐非法移民者,則更傾向保守黨,被民主黨人諷刺為「紅脖子」,雙方對敵人的仇視蘊含不同社會階級與教育程度者之間的分歧。兩黨選民在Twitter等美國主流的網絡媒體上罵戰不斷,兩黨的政治菁英亦不再擁有「連結」(association)。

2. 社會分裂:
艾楊格(S. Iyengar)提出「社會認同理論」,當民眾對特定黨團產生強烈認同感時,即形塑出對「他者」(us versus them)的情感對立。一旦兩黨競爭趨於劇烈,各該黨團的選民便讚揚所屬團體,貶抑敵對者,對內團結,對外一致抗敵,形成「情感極化」(affective polarization),選民所持之態度、認知、價值取向、立場,皆跟隨所屬之各該黨團,進而發展 A黨選民與 B黨選民的社會對立,甚至嘗試懲罰敵對者,形成不遵紀手法的潛在威脅性。由是,各黨更容易運作民粹力量、煽動民族主義,以抵制或杯葛敵對陣營的一切行動。

3. 地理歸類:
當代學者認為,「黨派歸類」的具體表現為不同黨派的人民,聚居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或者社區,以避開與敵對黨人的共處,這體現出選民對他者的「黨派歧視」(partisan discrimination)。人們更傾向遷居至同黨人的聚居地,即所謂「政治適合社區」(politically compatible community)。

(結語)
  黨派歸類有利於強化各黨的政策代表性,使民眾易於區分議題立場,將神聖的一票賦予有明確政策取向的候選人。反對黨對執政黨的強力監督,亦有助於行政、司法與政治方面的課責,透過互相揭露彼此的資訊以抑制貪腐行為。然而政黨相互對抗造成的社會分裂,將致使不同立場者之間的信任與容忍度大幅降低,執政黨若受到在野黨的強力杯葛,其治理品質的下降亦屬意料之內。「中間選民的消失」則促發政治菁英在提出公共政策的替選方案時,更趨向政治意識形態光譜的極端,藉以討好標的選民。即使有少數殘存的溫和派選民,仍必須在極左或極右間作出不由衷的投票選擇,不可不謂之苦澀。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0則留言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