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閒聊】關於旅遊的構想-02

蓋瑞特 | 2025-03-01 21:42:22 | 巴幣 8 | 人氣 46

這次的閒聊延續這一篇【閒聊】關於旅遊的構想-01
簡單回顧一下,這篇提到了即將活30年的我到目前為止都還沒離開過台灣,總覺得今年可以到其它地區玩玩。可是人就是很愛折磨自己的生物,明明就是簡單到一句話就能講完事,就是有這麼多讓人猶豫的「可是」,「可是」如果把這旅遊的6萬元經費拿來買006208(2/27收盤價113.15台幣)豈不是能創造更多財富嗎?
我曾經猶豫過要不要聊這段思考過程,因為相信對多數人來說在同樣金額的狀況下出去旅遊爽一下豈不美哉,這根本不算是個問題。但在左思右想後覺得這不單單是錢的問題,也不只是簡單的價值觀問題,而是更深層的觀念生成問題,也就是為什麼我需要不斷地提出構想來說服自己,說服這筆錢花在旅遊上比買006208更有價值,我覺得探索觀念生成的過程才是重要性所在。因為我覺得有太多觀念是在幼小時候的成長環境下根植的,這種生根與發芽是無意識的過程,但卻時時刻刻在影響自己的決策。

「用一生治愈童年」,這是阿德勒分享過某段話語的一小片段,之所以只截取這一小片段是因為阿德勒原本說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怎麼解讀這段話。在我看來有太多信念是在童年階段被父母與生存環境種下的,信念可以視為一種強烈的意見主張,對朋友的信念決定了怎樣的人會與自己相處、對金錢的信念決定了這輩子將擁有多少財富,對什麼保持著怎樣的信念基本上就決定了這一生會獲得什麼。
也許這樣說有點太過絕對,畢竟意見與主張是可以調整的,也就是信念是可以改變的,但問題是某些信念不單單來自父母,甚至還能從父母的上一代爺爺奶奶那一輩找到這個信念,例如「窮」。

也許早在更古早以前,爺爺奶奶的更上一代曾祖父曾祖母就不斷熏陶自己的子女「家裡缺錢」,而從事實的家境經濟實力上來看也確實如此,但問題是除非有意識地去根除這個信念,不然這個信念會根植一輩子且不斷蔓延、擴散到子女、孫子女那一輩。
之所以用蔓延與擴散這樣的詞彙,是因為爺爺奶奶那一輩過得不好時,旅遊、生活用品、日常飲食等等各方面都是被妥協的,而父母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也會形成這樣的價值觀,然後繼續把這樣的價值觀交棒給下一代。即便下一代透過自己努力成功改善了經濟條件,就算自己的經濟實力早就能支持好幾天的國外旅遊,能買品質更好的穿著服飾,能吃品質更好、添加物更少的食物,也會因為「窮慣了」而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受到心理上的制約。

「出去玩好貴喔,那些風景區又沒什麼好看的,不如把錢存起來」、「去餐廳吃飯好貴喔,專門騙這些盤子,不如吃路邊攤就好」、「這衣服外套好貴喔,而且髒了破了怎麼辦,不如去夜市買一買就好」,諸如此類因為好貴而不斷妥協,從小耳濡目染之下想不被影響都難。當回到「用一生治愈童年」這個小片段時,我覺得所謂的「治愈」是要消除來自父母的負面影響,接著重新建構自己的主張與意見,然而這何其困難,尤其是當自己大半輩子都是緊抱著某種主張與意見過活時,要放棄談何容易,要重新建構又該從何著手。
為了聊這次這個話題,我很認真地回憶上次跟父母一起出去旅遊是什麼時候,我左思右想,想了又想,不斷地想就是想不起來,然而現在人事全非,在物理層面上已經沒辦法再跟父母一起出遊了,所以脫離來自父母的影響,重新建構自己的主張與意見是必須做,且遲早得做的事。

所以回到最一開始提到的問題,如果把這旅遊的6萬元經費拿來買006208(2/27收盤價113.15台幣)豈不是能創造更多財富嗎?
首先創造財富很好,但是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中不會只有創造財富,所以不要糾結這筆錢拿來買ETF會不會更好,也不要糾結旅遊這件事本身有沒有價值,先決定要去就可以了。
最後打算再貼一次這一張。

0則留言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