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學】約翰.羅爾斯《正義論》、(後期政治學-行為主義時期)馬里安、大衛伊斯頓;後行為主義時期(1960s -,伊斯頓)、中層理論(新制度途徑);S. D. 卡斯納、史卡波、波蘭薩斯:新國家(neo-state)中心論
約翰.羅爾斯(正義論):
H. D. Lasswell:
劉沛課本:
大衛.伊斯頓(英文維基):
中層理論:
原噗:
目錄
學習目錄
前期政治學與後期政治學演進(分界點為1880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成立政治學系前後)與各時期不同的研究途徑(approach = method, 方法論)。
1. 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
2.(後期政治學-行為主義時期,1950s):
(1) 馬里安(C. E. Merriam):「政治科學化運動」(the behavioral movement in political science)
(2) 大衛.伊斯頓(David Easton):
(A) 系統論
(B) 「政治是(有限的)社會價值 (value of society) 被權威性 (authoritative) 分配(allocation)的過程。」
3. 後行為主義時期(1960s,伊斯頓):
(1) 中層理論(新制度途徑、新制度論):默頓(Robert King Merton),師從帕深思(Parsons,結構功能論、AGIL)。
→A:Adaptation(適應外環境)。G(Goal Attainment):執行並達成目標。I:Integration(整合):協調組織內部。L(Latency):模式(Pattern)維持,組織引入新成員並使其「社會化」,適應組織環境與外環境。
《公共行政學,自組織研究層面,討論AGIL在各層級的功能》
┌ 策略層:(對外:適應/對內:模式維持)
├ 中階管理層:整合
└ 基層:目標達成
【新國家(Neo-state)中心論】
1. S. D. 卡斯納(S. D. Krasner):《比較政治》「找回國家」運動。
2. 史卡波(T. Skocpol)、波蘭薩斯(N. Poulantzas):新國家(neo-state)中心論。
3. 國家機器具有自主性,有其對公共政策的偏好,會從民間汲取資源,藉以執行政策、維持自身之行政官僚體系運作、求取永續生存。
4. 系統論無法反映出國家的系絡(context),及結構功能論(Almond,奧蒙)方面的組織(器官)強大、衰弱甚或缺失。
5. 統合主義(保健點):
(1) 弱勢的統合主義(自由統合主義):國家(公領域、公部門)與私領域各利益團體(第二部門、企業部門;第三部門,志願部門,非營利組織)形成公私協力關係,藉相互信賴感與對國家的願景(Vision),維持長久的合作夥伴關係,彼此對公共政策的執行方向無分歧。
(2) 強勢的統合主義(國家統合主義):運作方式為「由上而下」,藉高權以控制、指揮私領域的多元利益團體,公私部門間屬垂直的命令服從關係,猶如大腦指揮自己的四肢。中央決策層握有強制力,強制利益團體配合國家對公共政策的執行,使利益團體必須犧牲私利(intrest)但不得不服從,公私雙方呈緊張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