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原噗
民主品質:謝德勒(民主轉型,民主維持,民主鞏固,民主品質)
李帕特:兩種民主模型(單元社會:西敏寺民主模型、複式社會:審議式民主模型)
(審議式民主模型:既得利益者讓利、制度性保障弱勢團體、不同團體的政治菁英透過協調討論,希冀於得出真實共識,並回頭說服自己代表的團體接受該選案。)
李普賽(Lipset):現代化理論(1960)、杭亭頓:社會變遷理論(1980,文化途徑)、羅斯陶:菁英抉擇理論、(民主維持條件)道爾(Dahl):公私領域的政治資源平均分配(有具影響力的政治菁英登高一呼,才能率領私人監督、對抗、制衡國家機關。)
※ 李普賽在研究英、法、德、西班牙等一眾老牌歐洲國家後,認為工業化→民主化的路徑,工業化為因,必然導致民主化的果。
在1980年代以後,很多國家都已經工業化,卻並沒有因而民主化,甚者發生民主逆流,顯見李普賽的學說欠缺解釋力,並非每個國家的民主轉型都符合此種路徑。
承上,杭亭頓的「文化變遷理論」顯得更具解釋力,即:公民社會本身須具備多元包容精神,有民主精神,知曉「一人一票,票票等值」中蘊含的「主權在民」(民治)精神;否則就算舉行選舉,選民也可能會賣票,或者將票投給獨裁者,使獨裁者得以「換殼上市」,如希兒般藉民主選舉的途徑重新上台執政,其後獨裁,導致民主逆流。
民主化理論(民主轉型(現代化論、社會變遷論、菁英抉擇論),民主維持(道爾:政治資源、諾瓦克:資本主義產生中產階級與多元社會,即多元的利益團體。)
民主鞏固,林茲:(戴蒙,Diamond)強大的公民社會)(工業革命後,生產力(Productivity、績效)提升,中產階級於焉誕生,由於其具備專業且經濟條件較為寬裕,故得以在私領域成立多元利益團體,以此監督、制衡甚至對抗國家機關。)
※ 民主轉型:從獨裁(極權、威權)到民主政體的線性過程。
※ 民主化:強調公民重新拿回「選舉權」與「基本權」二權。
台灣七次修憲內容(含修憲門檻、單一選區兩票制=並立制)
杭亭頓的第三波民主化。(含民主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