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閱讀心得】哥本哈根三部曲——清晨/童年

阿講 | 2025-02-10 22:17:19 | 巴幣 4 | 人氣 549




正文


簡中譯名是《清晨》,繁中譯名是《童年》。其實看了一下Cambridge Dictionary,繁中譯名是更直接更接近原文的Barndom的。不過這邊估計有那種商業策略吧,把一個毫無修飾詞的名詞當作主題聽起來確實不那麼好賣,故此這邊就不對標題多作感言了。

哥本哈根三部曲的第一本,是作者的回憶錄,內文是順序卻隨片式的,合共18則短篇,還是頗常人物出現於描述中的登場時都不那麼正式,時常突然就冒出幾個人,出於這個原因我認為讀起來還是比較累人的。

顧標題思義,本書寫的正是作者童年時期的內容。

她的童年在堅信禮時結束,在還不會一項謀生的技能時便以初中學曆、去家政培訓的情況下終結了,估計就是她那句“我的童年不是為我準備的”的含義吧。

作者對童年的態度很曖昧,有過很多不太正面的說辭,可又有很多場合你會看到她對童年的正面描述,她還是認為童年是她人生中最快樂的時段。

她的寫法確實並沒有那麼細,“童年”在她的描述之下甚至可以說得上抽象了,書中出現“童年”的句子裡面在她的描寫下有如衣服一般,是有形、可傳承一般的實物。它說童年是痛苦的,走不出來的,卻又認為那是她一生最美好的時段。


然而你無法完完全全地把她提供的那些往事一一與它的結論連接起來(也或許因為我還沒看三部曲的後面兩本)——它跟很多人的童年一樣,興許你並不看好,興許在他人眼中看起來不至於那麼差,但它給你的始終還是一種籠統的感覺,只有你自己最能明白童年為你帶來的感受。又或許作者確實不想細講,因為結合到作者自身的生涯來說她確實過得……不那麼愉快的(不知道怎麼細緻描述了)。

我覺得這本裡面最打動我的還是那幾個瞬間,她對於某些事情的那種感悟和反應。最主要呈現於她與童年好友露特和母親上。

露特比她小兩歲,個性更要叛逆,兩小孩幼時曾一度反復地進行偷竊行為。直到一次露特覺得不公,想讓托芙也去實行一次,結果托芙在真要下手時還是被壓垮了。她背叛了她。露特步想單幹,偷竊行為沒再發生,而托芙則開始了她那些玩命的行為,願意以犯險來代替偷竊和背叛露特所帶來的罪惡感,為求原諒而理智地做著“瘋”事。


而她對母親的感受又實在太讓東亞女兒感同身受了。

她的媽媽她漂亮,心性仍然年輕、陰晴不定。在女兒那,她面對母親時的時一種承受她氣壓的宣洩,就是洗碗時還會覺得有一種被水流隔開對話的輕鬆感。女兒生重病了,她倒覺得女兒給醫生添麻煩了;女兒相信上帝,而她對此感到不屑,就是命令她去幫忙時也以此開她的玩笑。


在父親不在、只有2人的房子裡面,兩人都會產生一種鬆一口氣。她其實並不希望與母親交流了,可母親仍然想與她交流,眼神對上時母親還會試圖給出反應,做出讓她難以反應的事,想讓她笑,可那些也並不讓她想笑。就像這本書後面的很多例子那樣,母親試圖做出什麼時,女兒都不因讚賞那些行為而給出反應,只是希望母親開心。托芙生病時媽媽溫柔地問她想要什麼,家裡還有巧克力她便說了這個,好讓母親不會被潑冷水,自己又不會被母親抱怨無理;托芙堅信禮並不讓她感到高興,但顧及到家裡為她花的錢,她還是說她很開心。媽媽是需要安撫、需要去特意思照顧和忍受的。


她倒是咬定自己家對女兒的好、對女兒不打算反哺而生氣——她是在警惕女兒不得不孝順,儘管這個詞應該不存在丹麥語中。


然而,托芙還是想要獲得媽媽的愛,又同情媽媽。爸爸從來沒打她,甚至還給她書給她寫功課,可爸爸毀掉了媽媽的快樂(我的理解是,透過婚姻這件事),他覺得女孩子不能當詩人,他否認她;


她希望耶爾達能生下一個女孩,哪怕這個世界更希望男性的誕生,至少托芙的外婆、她的家人是這麼證實的,可既然如此她仍然希望耶爾達能生下一個女孩,我相信這不是詛咒,而是祝福,她或許是希望一個能理解她的女兒出生,她認為女兒與母親之間是連結的。


一個厭女的舊時代,並沒有讓她失去對束縛和連結的感知力——但也正因如此,她才會加倍地恨父親、加倍地痛苦吧。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