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其實很早就想發了,但花了不少時間查資料,加上又遇到過年,過年時是真的忙,所以一直拖到現在才發這一篇。
起源很簡單,我們親礙的文化部長喊出兩三年超越日韓,韓漫我不熟,但日本漫畫我太熟悉了,我第一時間的想法也是部長你真的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嗎???
部長說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如果單指漫畫,我們的漫畫產值要達到約5000億日圓以上,也就是日本光電子漫畫方面的市場。
而台灣整個出版市場產值還不到150億,換言之,我們跟日本差了9倍之多,要在兩三年內將這9倍的差距化整為零,而且因為難以估算,所以沒算海外產值喔。
這樣知道差距有多大了嗎,那台灣真的沒機會嗎,也不盡然,日本會成長為現在這樣的怪物是花了幾十年的時間積累而成的,如果要超越,首先要超越這少說70年的歷史。
◆ 從零成長為世界級的漫畫市場
日本漫畫要成長成現在的樣子,大多都離不開一個人,哪怕過50年他依然是神明般的存在,「漫畫之神」手塚治虫,單以漫畫來說,他是故事漫畫(ストーリー漫画)的第一人。
手塚大師也開啟一波人才庫,如「常盤莊」的藤子不二雄、石森章太郎、赤塚不二夫,常出入的還有柘植義春大師,常盤莊後續也組成新漫畫黨。
同時如橫山光輝大師也受到手塚的影響,橫山是受了《大都會》啟蒙,這些受手塚大師啟發的人構成其之後的世代。
之後安達充、永井豪等大師登上舞台,前者是受了永島慎二啟蒙,擔任他的助手,後轉去石井伊佐美那裡,永井豪則是受到手塚治虫和白土三平兩位大師的影響,後去當石森章太郎的助手。
同時1960年代中、末期,大量少女漫畫雜誌創刊,但是如果去找資深漫畫家稿費過高,於是以新人獎的方式來邀稿。
以這種方式躍上舞台的包含里中滿智子,她也是受到手塚大師的吸引成為漫畫家,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漫畫還不入流,她甚至立下豪賭,只要考試答錯一題就丟掉一本漫畫,她看漫畫也沒有荒廢學業,反而因其中的歷史科學等要素更重視讀書。
後來16歲時首度得獎,這才說服父母走漫畫家的道路,這也啟發了庄司陽子和神奈幸子老師,進而使當時漫畫家的年齡下降,高中生漫畫家出現,這些少女漫畫家後來也組成「花之24組」。
然後是桂正和、鳥山明、高橋留美子、北条司、原哲夫等等,這個世代大神林立,但高橋留美子的影響力可見一斑,1978年開始連載《福星小子》,也進而影響到鳥山明和桂正和。
其實更具體來說應該還包含到安達充,當時的Sunday靠著戀愛喜劇來到顛峰,也影響到JUMP,這也使後來的JUMP出現相關元素的作品,如北条司的《貓眼》,這部也是北条司的成神之始。
隨著時間推移,鳥山明也開始連載七龍珠,並在第21屆天下武道大會的篇章中,技術更加純熟,鳥山明雖然有受到高橋留美子的影響,但在戰鬥的分鏡運用上,其可以說是過去種種作品的集大成。
隨著七龍珠的技術成熟,並於1987年在銷量上正式超越北斗神拳,登上時代的王位,當年只因獎金開始畫漫畫,曾一整年都在退稿中度過的毛小子再度封神。
而後又有小畑健、和月伸宏等,最後是我們較為熟悉的尾田榮一郎、久保帶人。
如果以上的漫畫家的作品你都看過,會發現日本的漫畫不是一開始就變成現在這樣的,而是有個漸進演變的形式,這上面的漫畫家也試著以自己的功力慢慢影響後代甚至一個時代。
這些大師級人物之所以是大師也不完全是興趣,如桂正和的興趣是特攝,我想他最初應該沒想過他之後的作品往特澀的方向發展,鳥山明喜歡動畫漫畫,但當初真讓他起心要提起筆的是Sunday大獎的50萬。
但這些大師級人物大多有個特色,幾乎都是廝殺出來的,鳥山明當初也是經歷多次退稿,小畑健被腰斬數次,都開始懷疑是否要繼續畫下去,沒多少漫畫家一開始就成功的,光是連載都花進心力了。
當然不是沒給他們舞台,除了我們熟悉的日本三大雜誌,也有利用別冊、新人獎等方式,很多漫畫家也是這樣起頭的,除桂正和、荒木飛呂彥曾獲得手塚賞,古味直志、松井優征的JUMP十二杰新人漫畫賞。
另外也體現了編輯的重要性,《爆漫王》中服部哲和港浦吾郎的差異可見一斑,好的編輯帶你上天堂,爛的編輯會拖垮作品,如《火影忍者》成功離不開編輯的幫忙,好的編輯甚至是名伯樂,拉了不少無名大師一把。
例如諫山創的責編,是他挖掘出當時被退稿多次的諫山創,當然最後的爛尾他也有責任,總歸來說,一部作品的成功,要讓他脫穎而出,除了漫畫家外編輯等人的重要性也是有的。
◇ 要超越日本 要先戰勝這些血海上殺出的精英
如果有看過《爆漫王》應該知道,要取得一個連載機會是多麼的困難,取得連載還只是個開始,弄不好馬上被腰斬,最典型的就是《爆漫王》的原畫小畑健。
小畑健16歲就獲得手塚賞准入選,高二的時候就獲得連載機會,高二啊,小畑健至少在畫技方面無疑是天才,但他沒有急著開始連載,而是打磨畫技去當漫畫助手,直到1989年開始連載《耍帥爺爺G》,此時他才20歲。
但才第一年就被腰斬了,之後他又開始連載《相撲小巨人》,但這次更慘,三次連載一次比一次短,最後一次過新作保護期就幾乎無了,很快就被腰斬。
期間他的助手離開並開始連載,這位助手就是後來的和月伸宏,《神劍闖江湖》的作者。
之後小畑健又一部作品被腰斬,之後就直接沉寂,1997年,和月老師的助手開始連載,這位助手我們也很熟悉,就是《海賊王》的作者尾田榮一郎。
1996年後直到1999年,小畑健才在編輯部的邀請下,以堀田夫婦為原作開始畫《棋魂》,第一次連載是1989年,直到近30歲,他才遇到了他成功的契機。
矢吹建太郎和村田雄介也是這一時期的助手,他的助手裡面也不乏失敗的,如西義之,他先後擔任小畑健和村田雄介的助手,也曾經連載過156話的《魔法律事務所》,但當然不可能吃一輩子,一度潦倒,不過他後來靠18+同人誌又賺回來了。
像小畑健這種可不是個案,從1950、60年代開始,乃至影響到全世界的1990年代,這中間誕生了無數的作品,但我們能記住的作者又有幾位?
以JUMP來說,一年得到連載機會的不過寥寥十來人,你可能想說還有Sunday等漫畫雜誌,但這還是無法改變你要和無數人廝殺的事實。
這種環境下誕生的高人氣作品,這種用血堆積來萬中選一的作品,就是我們要用兩三年超越的?那個小畑健、高橋和希老師都曾一度死寂,絕望的環境?
我們要面對的,是一個靠著60-70年的底蘊,一代代培養,並在廝殺中脫穎而出的人才,哪怕是現在,我們又有多少人能打進日本市場,打進這恐怖的連載會議。
◆ 所以台灣沒人才嗎?
有意思的是,台灣不是沒有人才,是有的,台灣漫畫家這幾年還是有獲得日本的漫畫大賞,例如2021年獲得日本國際漫畫大賞金賞的送葬協奏曲,台灣在日本出版的人才也是有一定量的。
然後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他們做得非常好,作品也很優秀,但零星一兩本無法成為市場,哪怕我們有鄭問,有敖幼祥,但在IP營銷方面真的太嫩了。
台灣也不是沒辦過漫畫雜誌,但大多因賠錢而消失,尤其現在這種出版業不景氣的時期更慘。
在日本有發生過嗎,當然有,但他們也開始轉去網路上挖掘,例如《前輩有夠煩》當年就是連載於Twitter,後轉為實體單行本,並在一迅社的線上漫畫網站上連載,又比如《白聖女與黑牧師》原本是pixiv上發表的漫畫,後才轉為實體連載。
這樣的作品太多了,另外實體方面的宣傳重要性也上來了,宣傳花費有時甚至能佔總成本的一半以上,比如《間諜家家酒》在動畫上映時的宣傳是肉眼可見的多。
像同人誌的重要性也開始提升,有的在傳統漫畫市場上被淘汰的作者,靠同人誌又活一波的大有人在,如前面提到的西義之靠下海畫18+反而賺到一間房。
日本從1990年代開始就有危機意識了,在接下來的30年間慢慢轉變商業模式,在宣傳方面也下足苦功,除了網路,實體方面也沒有落下,也開始活用書店等通路。
以我個人看來,這是台灣相對來說較為缺乏的,一部作品不是出版就結束了,出版了沒人買,那就只是出版來賠錢而已,單行本、實體的漫畫雜誌、書店行銷宣傳、虛擬的網路或網站,三者缺一不可。
相輔相成下,就算整體紙質市場萎縮,日本靠電子產業還是有5000億的市場規模,完爆台灣市場。
所以台灣不是沒人才,只是台灣在如行銷等方面太過稚嫩,又缺乏整體的規劃,產業也七零八落的,甚至各自為政,這些不該是政府補助而已,而是要靠民間出版社、企業帶動整體的市場與人才的培育。
日本就是做到了,也使雖然單一市場萎縮,不過還是能靠其餘市場將餅做大,《鬼滅之刃》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其劇場版的票放再次刷新紀錄就是事實。
出版業萎縮,那就靠媒體,實體通路賺不到那麼多,那就靠網路,去同人展挖人才,加大宣傳力道,例如多媒體企劃優勢打造IP,這方面台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且要持續走。
◆ 結語
有關這次補助被刪一事,補助重要嗎,某方面來說重要,但補助的方向要看。
錢的確重要,但未必是透過補助的方式,當年的日本很多漫畫家是被獎金吸引從而開始投稿,如前面說的鳥山明、桂正和,為什麼吸引人,以手塚賞來說,入選有100萬,准入選20萬日圓,換現在等於第一名就有百萬台幣。
當然不是每個比賽都有這麼豐富的獎金,但小一點的哪怕10萬對新人都有幫助的,而透過初步的廝殺,有實力的作品也躍然紙上。
等正式出道,接著就是連載地獄了,接著又是一個新的戰場,不知有多少作品死在前面的新人獎,又有多少作品與漫畫家死在接下來的連載地獄。
日本漫畫說白了很簡單,他可以給你起頭的可能,如給新人高額獎金,讓他接下來一甚至兩年生活費有了,但如果要繼續走下去,唯有不斷進步,不斷投稿。
連載也是一樣,從幾千幾萬人中出來的,接下來又要開始廝殺,有趣就是繼續連載,不有趣就是被腰斬,如JUMP雖然會給新作保護期,但脫離保護期,不有趣的話就是消失。
也不只是JUMP,也曾有給予新人獎優勝者一年保護期的,當然不有趣還是腰斬,只是JUMP可能三個月,這個活久一點還能到一年,不過這樣賺到的錢也想當然不可能吃一輩子。
一個產業的茁壯不是靠不斷砸錢補助撐起來的,強如日本漫畫可不是補助大國,他們的文化也不是補助文化,而是真的經歷市場廝殺殺出來的。
如果一個作者是,或只能是靠補助撐起來,很抱歉,這樣的作者累積再多,都不及日本的哪怕一點。
如果有商業價值,哪怕前面被腰斬四五次也有發行的價值,如果不受歡迎,哪怕你是岸本齊史也腰斬給你看,這就是日本漫畫,十七本作品都無法自立,這樣的漫畫家在日本可能出到第五本就被淘汰了。
漫畫家快活不下去,也許是吧,但日本也是這樣過來的,動畫師依然是最底層的慘業,新人聲優不靠打工根本活不下去,漫畫家就算能連載還是要為房租發愁。
我不是說這樣有多健康,只是這樣的環境下依然能誕生好的作品,又或者說,就是這樣的環境才能逼迫創作者創作出優秀且能受市場考驗的作品,才能形成這麼龐大的市場,甚至影響到海外。
我還真沒聽過日本哪個作品是靠補助砸出來的,也沒聽過日本因為沒有在地化就因此失去在地文化的,它們還是創造出璀璨的日本文化,在世界颳起日本風。
想在兩三年超越這樣的怪物,可不是靠贏一兩個獎就能達成的,就像12強贏過日本,但我想不會有哪個棒球迷認為台灣棒球整體超越日本,日職在很多方面還是壓台灣一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