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產業經濟】文化輸出與全球影響力 | 社會思維的形塑

Fentus678 | 2025-02-02 15:39:00 | 巴幣 2 | 人氣 100

文化輸出的挑戰

關於台灣的文化輸出,這始終是網路上熱議的話題。許多人常感慨台灣受到外來強勢文化的影響,導致民眾普遍對本土文化興致缺缺。甚至,有些人認為台灣文化粗俗、不堪,毫無特色與吸引力。然而,我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並不是台灣文化本身欠缺價值,相反地,台灣擁有豐富的歷史、多元民族的交融,以及由此迸發的瑰麗文化色彩,這些都是世界其他地方少見的特質。
但我們之所以無法將這些文化特色完全發揚,關鍵不在於文化根源的缺乏,而在於價值觀上的限制。我認為華人文化中普遍存在一種過於功利的傾向,影響了我們看待文化與生活的方式。以對岸為例,近年來雖然推出了如《原神》、《黑神話:悟空》這樣在國際市場上頗具影響力的商業作品,但其製作風格與整體商業文化往往大量借鑑其他成熟市場,如日本動漫或魂類遊戲,難以建立獨樹一格的文化輸出。因此,這些作品雖然商業上成功,卻更像是對既有文化體系的延伸,而非從全然獨立的文化概念出發。相比之下,日韓或歐美的文化輸出則更多元且具辨識度,這也正是我們需要深思的地方。
如前段所述,對岸近年來也有許多優秀的作品。然而,在對這些進步表示讚嘆的同時,我仍認為,根植於華人文化深處的對藝術文化的輕視與功利性,依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背景因素。這種價值觀不僅影響了創作者對文化內涵的探索,也往往使得作品更多聚焦於市場與商業層面的成功,而非真正展現文化本身的深度與多樣性。


文化傳承的式微

如果只論藝術文化的根源,西方雖然擁有歌劇、詩歌等悠久的藝術傳承,但東方同樣有戲曲、書畫等文雅藝術典範,並非缺乏傳統脈絡。然而,在華人文化圈中,這些文化元素似乎長期以來處於缺席或式微的狀態,彷彿根基斷裂,未能持續地融入現代生活。
相較之下,日本至今仍然能在許多場合中自然地穿上和服,這並不僅僅是一種「變裝」或文化表演,而是真切地融入日常生活,成為文化的一部分。反觀台灣,雖然仍保留了許多文化傳承,但這些傳統往往更像是一種慣例,而非真正的生活態度。例如,在慶典活動中常以現代流行音樂取代傳統樂曲,普通大眾對於節慶的參與也多是「任務式」的,缺乏真正的儀式感。這種現象不僅限於中秋、中元等節慶,其中最明顯的,莫過於逐漸變淡的年節氛圍——如今的過年更像是一場消費驅動的活動,人們多半只是「走個過場」,應景地購物、聚餐,卻缺少了主動參與文化儀式的動力與情感連結。


功利價值觀的陰影

這樣的結果,歸根結底是源於對藝術的不重視。過於強調實用主義與功利價值,使我們錯誤地低估了那些沒有明確標準或實體功效的事物。在華人社會,類似「這個可以當飯吃嗎?」的質疑屢見不鮮,這反映了一種對於無法立即產生經濟價值的事物的輕視。由於整體文化長期以生存為導向,華人社會往往優先考量當下的穩定與生存需求,因此,一旦涉及更進一步的精神追求,就容易被認為是不夠謹慎、不切實際,甚至是不必要的。本質上,這種價值觀源於對社會生存的高度關注,而非對更高層次文化與理念的探索。
此外,華人社會往往也表現出對「集體共榮」的冷漠。我所指的並非村里或社區之間的凝聚力,而是更大範圍內的社會共好意識。許多人習慣以有限資源的競爭視角來看待社會發展,關注的焦點往往局限於自身或家族的興旺,卻很少將這種共榮的概念推廣到更廣泛的社會群體。這種心態使人們往往將他人視為潛在競爭者,而非共同成長的夥伴,進一步加深了各自為政、自掃門前雪的現象。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藝術與理念自然被視為「無用之物」,因為它們無法立即帶來可量化的收益,也不符合主流價值觀所認可的生存策略。

這些因素共同形塑了華人社會對於藝術、理念的輕視,也讓文化的長期發展變得更加困難。


精神性的匱乏

藝術的誕生往往超脫於現實與時空,最先存在於理念的世界之中,涉及現實尚未觸及的概念。例如,「完美的圓形」或許在物理世界中並不存在,因為無論多麼接近的形狀,只要放大觀察,總會發現細微的缺陷。然而,這並不影響這類超脫性思維的價值——正因為有這樣的理念指引,人類才得以在現實世界中勾勒出更精準的弧線。這正是抽象思維的力量,而無論是藝術還是理念的發展,都需要高強度的深度思考與探索。然而,華人社會對這類價值的理解卻長期不足,其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華人文化缺乏邏輯辯證的傳統。自漢朝以後,歷代多推崇儒學作為核心教育方針,導致理念的傳播方式傾向模稜兩可的信念、人生建言或教條,而非嚴謹的邏輯推理與本質探討。這使得許多思想流於主觀總結,缺乏對現象本質的深入剖析。相比之下,西方思想自古希臘以來,就已經有蘇格拉底式的辯證法與形式邏輯傳統,使得知識體系更重視概念的精確性與可驗證性。
其二,中原王朝歷來以單一政體的全面統治為主,社會階級分明,且缺乏對等的政治與文化體系可供遷徙轉進(不像歐洲有多個獨立城邦與國家)。這種環境使得上位者的話語權極度強勢,以至於能夠輕易壓制對真理的探討,甚至扭曲事實,如歷史上「指鹿為馬」的典故所示。當統治者擁有絕對的話語權,理念的發展往往就淪為專制權威的附庸,而非人們自主的探索與追求。因此,與其說這片土地的人們不關心理念與藝術,不如說他們長期受到結構性的壓制,使得文化發展更傾向於遵從與適應,而非挑戰與求真。



文化影響力的關鍵因素

世界上主流的強勢文化發源地,大多擁有深厚的歷史積累。例如,歐洲較早進入現代化進程,並在文化典範上擁有極高的影響力。現代服裝設計、音樂風格、繪畫形式等諸多藝術標準,多數可追溯至歐洲的發展脈絡。
此外,也有一些國家透過完善的政策規劃與產業扶植來擴大文化影響力,例如韓國的娛樂與影視產業、日本的動漫與遊戲產業,以及法國對藝術與電影的長期扶植。這些國家不僅積極發掘並重新詮釋自身的歷史與生活文化,使其具備全球吸引力,同時也重視人才的培養與分流,從教育體系、政府資助到產業鏈整合,都為文化產業的長期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無論是歷史的累積,還是政策性的推動,文化影響力的建立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長期的耕耘與深思熟慮的策略制訂。


結語:文化輸出的更多可能性

事實上,關於文化輸出這個話題,還有許多值得深入探討的面向。例如,台灣曾經在偶像劇、華語流行音樂等領域達到巔峰,這些文化產業是否曾對國際市場產生影響?它們是否具備文化輸出的潛力,還是受限於語言、文化圈的隔閡,難以真正走向世界?這些問題都值得進一步討論與分析。
需要強調的是,本篇所提出的論點,主要是針對華人社會中某些普遍存在的觀念與現象,而非文化藝術發展的唯一影響因素。我們的社會仍然擁有豐富的創造力與生命力,對於文化與美的追求依然存在,關鍵在於如何找到適合的發展模式,讓這些文化優勢得以被發揚並走向世界各地。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