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使團:1795年荷蘭使團和一段被遺忘的中西相遇史
作者: 歐陽泰
原文作者: Tonio Andrade
譯者: 黃中憲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4/05/07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580元
優惠價:79折458元
優惠期限:2025年02月28日止
這次要說的書是最後的使團,如同之前的書翻譯的危險一樣,這同樣是本以出使乾隆皇帝為主的書籍,這兩本書是我同時入手來研究晚清外交部分的書籍,這兩本書有助於我們了解清朝中後期對海洋情勢的一部分局面,比起翻譯的危險這本書更偏向於講述旅行上發生的事,我們可以從中見證這趟由廣州前往紫禁城旅程所見所聞。
比起一般的書籍這本書挺著重旅遊講述可以將這本書視為沒有對話的小說來閱讀,剛開始多少不太習慣作者的筆法,習慣之後就會覺得還好,由於是類似小說的記述我可能要思考下如何整併章節內容,畢竟本書兩百多頁卻分了二十章多少需要整併才不會閱讀起來太水。
第一章 中心、第二章 業餘中國通、第三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三個章節撇開前面的什麼前導推薦,沒有多少頁也就二十多頁,第一個章節主要在推崇北京的繁榮。第二個章節講述范罷覽的故事,我會說著墨甚少只能勉強看出一個任性商人的模樣,不太像典型成功商人的敘述。
第三個章節講述得勝的故事就本章講述是傳統道德觀念腐敗糜爛的模樣,沒有妻子眷養情婦且擁有不少奴隸與土地,在巴達維亞位高權重且有望當上下任總督,作者用過於簡單描述像個驕傲富有的商人,我不太確定當代商人是否都是這樣,在范罷覽的請求下使想辭職的得勝不得不前往中國擔任使團正使,於此同時得勝還得設法安排自己的混血私生子,雖然未婚卻擁有日本情婦與印尼情人,我多少聽說過英國在印度如王公的體驗,不過不確定荷蘭人是否有類似待遇。
第四章 三角洲、第五章 廣州:這兩個章節合併在一起主要是場景都在廣州,我不太確定是作者刻意為之還是不提荷蘭商館的運作模式,使我們對荷蘭商館運作情形實際面上不太明確,得勝出了擔任使節外另個目的就是為了查本地商館的帳以了解各項開銷與成本為何增加不少,並受命可剝奪范罷覽權限,這可能是因為商館本身利益受損但就外界了解他本人仍在賺錢,即便外人已提醒過得勝,得勝居然輕易把大筆財產交給范罷覽搞投資挺讓人訝異,因為兩人並沒有真正理解彼此,放到現在我都很驚訝這種舉動。
第五章重點很著重於兩廣總督長麟與使團的互動和招待,如果跟我一樣看過翻譯的危險會對這位官員感到友善,就兩次使團角度來看長麟都是可以給予肯定的官員,
第五章部分著墨在如何讓幕僚翻譯使團的信件為適當的中文上,荷蘭人的算盤算是應總督之邀替乾隆賀壽,賣總督一個面子來減少被海關監督撈的各種好處。
馬戛爾尼使團本身會失敗的理由,在於擴大開發通商會讓清朝直接暴露在英格蘭的軍事威脅,就朝廷的觀點即使是個使團也是不懷好意且不遵從禮節的不受歡迎者,對比英格蘭哪怕最和善時依舊算是堅持自己尊嚴的方式,荷蘭人身段則是一直都挺柔軟,所以他們能夠毫不猶豫的練習磕頭,不過這仍然改變不了荷蘭勢力正在全面衰退,我手上有本巴達維亞之死可能要細細研究才會清楚些。
第六章 前途堪慮、第七章 進京之路:乘船過華南:第六章算是旅程最後準備並且出發,為了能夠準時替乾隆做登基六十周年慶祝他們必須在官員安排下以最快速度前往京城,這個章節除了商館安排的小破室外主要就是讓法籍翻譯小德經加入進荷蘭使團內,雖然多少會遇上一些小麻煩但仍是安排進來而小德經的敘述也是這段歷史的重要來源之一。
第七章就是徹底的異文化交流的開始,翻譯的危險偏向美好簡略的描述,而最後的使團寫的方式是以遊記的方式進行,伴隨旅團成員的痛苦進行描述的所以相對客觀些,這不禁讓人佩服科學家洪堡德是如何南美洲、歐洲到蒙古境內到處跑的超人旅行。
除了講述荷蘭人從前對中國的印象外,最主要是我們能透過這個章節看到那個時代困苦的男性與女性勞動者是如何在艱困的環境用極少的工資或甚至被欠發情況下勞動,女性勞動者不如傳統儒家思想般保守如何一邊勞動一邊找到金龜婿是她們關心的重點,從廣州出發能靠船運進行的路是這段去途中最順暢且安穩的一趟旅程,當然南方也是大清最富饒的省分,逐漸往上開始走陸運就沒這麼順利了。
第八章 走入冬天、第九章 北京:把這兩個章節放一起算是這兩個章節分別承擔旅途最艱難的過程跟去途的終點,對比南方省分的繁榮北方省分的貧困是極大對比,為了能夠準時抵達及運輸使團行李,隨行人員含護衛部隊要多達千餘人之譜,然而伴隨護送官王仕基的自私與非南方省分不想負責提供資源給使團,整個北方行可說是既欠餉、又乏住,食難續、行不穩。
由於沒有提供足夠經費給民扶很大程度上這些人可說是復僻大明作風被抓來做苦力,沒有足夠薪餉情況下縱使有使團給小費落跑者不計其數,這樣隊伍不能指望
能把行李跟轎子運好,轎子遭到摔壞與難有良馬能騎是旅團時常遇到情況,且捷徑上都是貧困的縣與吝嗇縣令住在與身分相符的房子跟吃上一頓正常飯菜都是奢求,更別提從官員手中拿到大衣,這種情況下導致使團不得不把護衛團私留的房舍、馬匹擠給自己。
在閱讀這種過程中讓我有些好奇,大清在招待使團上是個什麼樣的待遇?雖然概略看的出來承襲明朝攤派體制在,但從書中硬擠入護衛隊長的知府王仕基表現來看,感覺上表現就是一個人有在就好其他不管的態度,這當中細節或許值得深究,如果
用幾個字形容使團感受就是怨、冷、餓、累,這種痛苦延續直到進宮前才得到改善,旅途上很多地點都在山東令人好奇乾隆時期的山東是否真的廢墟荒蕪一片。
直到開始被安排在宮外宅邸所有體驗才真正好起來,乾隆展現的禮遇到了他的腳下才會開始真正體現出來,雖然還不夠詳細但第九章有稍微敘述北京的樣貌,另外清代車輛的模樣或許可以稍微研究下與西方形式之不同也是挺有趣。
第十章 冰嬉、第十一章 皇帝的貴賓、第十二章 新年:整個使團與乾隆互動有相當多的篇幅,這當中的故事既長也蠻有趣算是一個重新思考的清代宮廷樣貌,不是儒家的看法而是透過使團看法,在使團觀點下乾隆的宮廷是個各個民族、階級的人混雜看不出尊卑之分的地方,使得侍衛經常需要揮舞鞭子驅趕人群,且既便皇上賜食仍常有人過來搶食。
冰嬉這個章節中我們也能看見使團對於運動賽事觀點差異與比較,在作者注釋下我們能看出清代試圖保留自身文化與融合傳統儒家觀念所營造出多元隨和景象,我挺喜歡從西方學者看到的瑣碎之物,這裡的瑣碎之物不是不入流的非學術寫手隨便所吹捧之物,是真正有價值能看見時代軌跡的敘述,反觀兩本我之前買兩本大宋書籍拿去描述宋徵宗跟妓女的誹聞…
到了皇帝的貴賓這個章節就開始談使團入宮開始後遭遇的苦難,使團主要看法是負責供給物資苛扣物資把好的留給自己差的留給使團,讓使團即便在冬天仍難以獲得足夠的供暖,我不太確定這個說法是真或假但並不是太意外,而書中提及使團受到嚴密的管控很大程度上因為王仕基與和珅同屬同個派系,
接著故事內容主要著重在使團與和珅互動,並且在宮內不斷參加的慶典活動欣賞一堆表演和受賜食物,有的東西就使團來看確實不錯但仍無法避免被搶食,有的看起來隨意的像是剩飯,打包食物的文化仍然殘存在中國與台灣,為了維護多元文化和表現輕鬆的氛圍令人好奇真實宮廷文化究竟是如何?
第十三章 紫光閣 考終命 廟宇巡禮、第十四章 圓明園、第十五章 元宵節:這三個章節放在一起算是北京行的下半段,每個章節頁數不多單單一章節來講又太多空虛,第十三章延續整個入宮上半段講述使團受到乾隆禮遇得以欣賞許多外國使團無緣見證的宮內景觀得以讚嘆其建築做工之精細。
第十四章參觀圓明園的部分比較值得一提的是關於滿城描述,由於前往圓明園的路上得經過滿城,讓我覺得比較有趣的部份是象糞作為滿族婦女頭髮硬化劑的部分,
這個章節同樣又是各式各樣的表演,表演內容同樣著重在清帝國文化多元性質,如同標題這個章節一大重點在描述使團如何得以參觀圓明園並且參訪皇帝的寢宮,本章最後透過和珅索賄的手法讓人看出清代透過低買與假發票的達成合法索賄的方式。
第十五章同樣又是節慶與慶祝,這個章節同樣可以看出歐洲與中國表演的方式,不少被形容得拙劣的表演仍會得到皇帝慷慨獎賞,元宵節圍繞著表演、煙火、飲食、歌曲等充斥民俗氛圍的過節,整個入宮行對比馬戛爾尼差距極大除了我上面說過來的目的差距之外與國防威脅導致。
整個章節最值得留意還是得回到京城的衛兵恐嚇替使團跑腿的僕役,靠賄絡才得以脫身且提到和珅為了包庇底下的人刻意隱瞞送禮的鐘毀損,刻意換上中國鐘錶師製的劣質鐘換上並讓士兵監視使團避免花招曝光,由於清代有西方相關記載讓我們得以從不同視角知道發生的事,但如果是更早的年代就不知道宮廷貪腐運作就是同樣情況,不過以我的了解來說應該是差不多。
第十六章 北京,再見、第十七章 走陸路穿過北直隸和山東、第十八章 航入春天:走運河穿過江南、第十九章 浙江和江西:離開北京的敘述稍微帶到滿城人煙稀少及破敗的情景,由於有皇上下詔要款待使團所以過的要較來時好很多,走的路線要比來時富饒不少但仍能清楚感受到北直隸的荒蕪,這個旅程又不免要跟自私的護送官王仕基對抗,先是試圖讓使團住破房自己住豪宅,後有藉口總督要來趁機去岸上探親與買妾限制使團活動,不得不讓人感嘆真是個人才。
南方省分的富饒用了非常多部分詳細描述呈現出一種與北方破敗完全不同的地上天國之景象,這部分我不太想多加描述有興趣可以自己購買這本書閱讀使團遊山玩水的過程。
第二十章 難料的未來:整個二十章不得不說再次提醒人談錢感傷情,旅途上這些人感情有多好等到得勝開始監察整個商館運作,所有人都跟得勝翻了臉因為這當中確實有不少常見賺外快違法行徑,范罷覽再把得勝投資的錢全數打水漂後未經同意跑路,不想管這爛攤子拿著商館所剩的錢跑路英國,此時的背景正是共和國垮臺且白銀無法流入亞洲帶來無可挽回的衰敗,得勝這一舉等於是在這節骨眼更惡化衰敗情況。
在描述東印度公司相關的內容時可能是為了尊重原始描述,本書沒有多少描述東印度公司相關的背景與細節,導致得勝像個被坑的冤大頭且對於商館成員與運作絲毫沒提,讓實際有透過私人買賣商館成員表現得很無助令人不解,特別是得勝有能耐在公司瓦解後還可以討回兩萬一千弗羅林的薪水證明其本領優秀,卻在本書的描述下多少顯得有些傻。
由於是故事最後一章自然也著重描述得勝與范罷覽的後續,得勝故事比較平淡就是富有但因為求好心切沒能留下作品,而私生子因賭博敗光財產。
范罷覽故事相較之下故事就浮誇很多,無論是帶著有癲癇的女孩私奔到美國建造中國風奢侈豪宅,卻因為負擔不起建造費用與出版的書籍遭遇沈船面臨巨大損失和盜版橫行,面臨許多災難卻仍靠收藏品結清收藏品與房子在英國東山再起,帶著大筆財富死在荷蘭,不知道為什麼讓我腦袋想到川普,這樣對比不太洽當就是不知道為什麼有這想法。
結論:蓋棺未論定的一次出使和中西關係史:這個小章節主要在歐洲對於中國觀點與學說,如果簡單整理可以這樣理解磕頭不代表屈從,只是順應習俗所做禮儀且外交並不只是為了出於某種目的,友好的參訪對於維繫良好關係也非常重要,荷蘭人便一直是透過這種做法,學界對於這種方式一直有所爭論,特別是當國與國之間力量的平衡逐漸被打破,強將自己觀念加諸他人的外交態度逐漸被時人所接受,這種殖民式態度造就許多悲劇。
總結:最後的使團這本書作為一本從西方觀點來看的大清外交遊記毫無疑問有著出色的表現,但書本對於東印度公司局勢敘述過於微妙得替這本書扣上不少書,純粹作為遊記這本擁有A+的價值,但把東印度相關的部份放進去就要剩下A,這部分有太多如果是正常敘述方式可以交代部分被過度省略,使得人物顯得有點臉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