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與有玩智慧家庭或有興趣的親友交流後,我覺得資訊落差奇大,因此這篇文章主要是彙整當時分享的初淺概念與資訊,也希望能拋磚引玉帶出更深入的討論與活用,順便透過長時間碼字,測試新入手的BenQ Halo2掛燈的效果,過年期間要是有閒,再紀錄下Halo2的開箱,但Halo2使用起來的爽感完全沒話說!
以下文字很多,圖片很少,強烈建議有興趣,或過年回鄉無聊時再看就好。
IoT(物聯網),或說智慧家居的應用上,就我個人而言可以分成四種等級:
- 使用語言上的關鍵字,如:Hey Siri或小愛同學等方式,使用者主動以聲音達成控制。
- 使用時間或日期為觸發,如:定時啟動掃地機,自動控制設備。
- 使用智能開關、按鈕、APP等方式,使用者主動以行動達成控制。
- 使用以上方式與「傳感器」,搭配程式碼、流程圖或判斷式等方式,觀測網路或藍牙訊號、傳感器本身的接觸狀態、週邊光線、環境內有無人體,進而主動或自動的完成各種設備間的操控與聯動
(傳感器算是智慧家居最核心的關鍵之一,它的佈設密度、種類與使用者的調校大幅決定家中環境能多智慧,若有機會,再以一篇文章介紹我手中的多種傳感器吧)
就入門度來說,前兩個是最簡單的,第一種只要確保想操控的設備與智慧音箱或手機是同一個系統;第二種直接在APP設定即可;第三種取決於使用者對可被操控的各種設備的熟悉度與了解度,畢竟多數沒碰這塊的人不會覺得暖風機、曬衣架,甚至沙發或床架,都可以是智慧家居的一環,這三種等級也是最多人對於智慧家居極限的刻板印象。

此外如上圖所示,最左與中央為米家APP、最右為GoogleHome,若經由APP實現第三種方式,還能以視覺化方式快速了解家中的環境情況與操控設備,但就我來說,最大的益處亦僅此而已。
真正的樂趣與懶人的極致其實是在第四種,這個等級可以玩的很深,也可以玩的很淺,然而達到的效果都遠比前三種來得強大:下班回家時,玄關、客廳到走廊,燈光依序亮起,智慧音箱會視回來的是誰而有不同的問候語,甚至主動播放音樂,將鞋子脫至定位後,玄關的燈也自動關上。走到客廳時,若太陽尚未下山,窗簾會自動拉開並展示一抹殘紅,可能累了想在沙發上稍做休息,此刻電視與音響會自動打開,空調與風扇視溫度而自行開啟對應的模式,客廳的燈光切換為較放鬆的黃光;半小時過去,要起身去沖澡或回房間,客廳的設備又都關閉回復平靜,燈光則變為一般的暖白光。
當使用者移動到各個空間或位置,家電與家裝會進行基本的自動化,而要進行細緻的操控時,再使用智慧按鈕或語音主動達成,這才是目前的智慧家居的完成體,而且它還持續的在進化。
不過最重要的前提除了解前三種的運作機制外,還要先評估手動的時間成本是否會高於研究與實做的時間成本,如果生活是兩點一線,到家倒頭就睡,那或許把時間用在更值得的事物上會比較有價值。
初階一點的玩法只要能先將家庭成員與家中空間的行動習慣及環境條件流程與制式化,且不排斥「極」簡單的判斷式概念即可。原生且較常見與完整的系統有GoogleHome、HomeKit與米家,由於三者中我只長時間玩過米家,僅以米家舉例。

米家本身的自動化很陽春,概念就是當「條件」發生,就執行「動作」,條件可以是時間,也可以是設備狀態,更可以是這兩者,亦能以多個條件同時滿足或任一條件滿足為觸發;動作則以擁有的設備數量,且其支援的功能為上限。
但有兩個最大問題:
.邏輯太單一,不易或不能在同個自動化下直接串接其他或複合的條件。
.家中網路狀況不能太差。
以上方的情境而言,可能我回到家後不會坐在沙發看電視,而是立刻出門覓食,也或許直接進房間看書打電動。此時只能將上述的情境拆成很多個自動化,或用各個按鈕一鍵操控,甚至默默的等設備都開啟,再很蠢的手動關掉。
同時以上的自動化仍然需要伺服器將條件與動作連結起來,因此網速過慢或掉封包時,可能執行到一半就異常停止了。
因此對於純使用米家APP的玩家來說,多半是採用拆成多個自動化的方式,但依然會面臨複雜的情境很難達成完整自動化或極低機率碰上網路異常。
直到2022年米家中樞網關的問世後,才得到一次顯著的進化,而2024年更新導入變量後,也達成更直觀更進階的玩法。
米家中樞網關扮演的角色就像架設在家裡的簡易伺服器,大多數的內部設備條件無需透過網路一來一往的傳送,穩定性相對提高許多,甚至離線狀態也能執行。

此外最重大的改變就是能透過桌機或手機進入中樞網關內的極客版,讓玩家以多種判斷條件與組合,佐以圖形界面達成更符合生活場景的自動化,且這部分與米家APP是得以併行的。

以程式碼舉例,米家APP基本上是if…elseif…、and與or的概念,而且是一條無法回頭的單行道,發生的當下不滿足條件就直接掰掰;極客版不止是一條雙線道,還可以加入迴圈的概念成為圓環,甚至在單一的自動化中以多條道路組成路網。
可這也代表上手具有較高的困難度,需要一定的邏輯能力與創造力,雖然主要還是歸因於極客版的開發緣由是小米員工靠愛發電生出來的,在沒有持續灌注大量公司資源與該名員工離開之後,極客版在易用與直觀的改變非常有限。
若您是HA系統的使用者,感謝看完米家系統的進化史,因為HA系統早就能透過如Node-RED等工具達成同樣,甚至更強大的效果,但HA不像APP能安裝完成立即使用,可能要以虛擬機或其他方式附掛在電腦等設備上,還需要視電器的系統載入對應的集成,入門的學習成本相對較高,除非有官方集成,產品的支援性多少也略低於官方的原生APP。
隨著現在IoT設備越來越多元,Matter協定問世後讓各家廠商有支援的設備更能互相聯動,同時近期對我來說最大的爆點是小米也放出了對應HA的官方集成,如果真的想玩深,建議可以考慮轉往HA系統,不但不太需要考慮跨系統的整合,懶一點直接買個HA本家出產的Home Assistant Green,還能減少架設與維護上的時間成本。
看到這裡,或許有興趣的朋友會想直接用鈔能力找廠商佈設,可是後續的軟硬體更新,以及自動化場景是否真的能滿足現今的生活習慣,甚至未來成員與模式的改變,都是很大的問題,至少以我認識的兩名樣本而言,先不提在溝通需求後,雙方的認知是否一致,而實際是效果或笑果,銀貨兩訖後的近況都不是太圓滿。
本文性質其實比較偏勸退,主要是設計好的智慧家居雖然看似方便,但即便切割成單純的單一空間,而非多房間的彼此聯動,要幾乎無縫與正常執行,需要很多耐心調校,甚至打開個空調,傳感器就因為溫度或窗簾的飄動而產生誤判。
這段時間下來,全無概念的朋友大多在看到APP自動化的截圖後,就願意再拿起電視遙控器了。只能說理想很豐滿,可現實很骨感,所以老實說,除非鈔能力夠強大,否則在有限的時間與學習成本下,建議做到第三種等級是比較有投報率的選擇。
最後,預祝各位朋友新年快樂,在新的一年也都能快樂的敗家快樂的沉浸在ACG的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