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名偵探柯南:100萬美元的五稜星》的歷史巡禮(2)-幕末篇

Amory | 2024-12-24 20:23:03 | 巴幣 1124 | 人氣 721






  「斬り合いで重んじるは千変万化、臨機応変!」

  「技に囚われず、なにがなんでも勝つという気構えよ!」

  「悪いが、その刀をもらうわけにはいかない。俺には兼定があるのでな」

  各位同仁,這篇文章是《名偵探柯南:100萬美元的五稜星》系列文章的第二篇。如果您是從其他連結直接按進這篇文章,希望您能從第一篇文章開始看起。

  《名偵探柯南:100萬美元的五稜星》系列文章:

  上一篇文章中,主要聚焦於原作劇情心得,這一篇文章我們將時光倒轉至1860年代的幕末時期,新選組浪人們留下無數傳說的時代。

  眾所皆知,本片為圍繞著新選組副長土方歲三所遺留下來的傳說所展開的寶藏爭奪戰,然而劇中有關新選組的成份其實不算多,亦即就算觀眾完全不認識土方歲三也不影響劇情的理解。就像《迷宮的十字路》就算不認識義經與弁慶也不影響劇情的理解。然而,了解日本史依然是件有趣的事情。

  不瞞諸位說,雖然新選組是近年來虛構作品相當膾炙人口的題材,《柯南》也有部真人電視劇片名就叫作《工藤新一 京都新撰組殺人事件》,但直至本部電影情報公開前我其實從來沒特別去了解過新選組。故撰寫這篇文章雖實有在歷史達人前班門弄斧之嫌,但也有助於讓我自身透過整理資料來了解新選組的歷史。

▲2021年上映的電影《燃燒的劍》,改編自司馬遼太郎的同名小說。最前方的是土方歲三,後排由左而右依序為沖田總司、お雪(虛構人物)、近藤勇、芹澤鴨。

先人留下的足跡~新選組血風錄

  新選組是什麼?

  新選組(しんせんぐみ)為活躍於1863年至1869年間的浪人集團。任務為守護京都治安,剷除幕府的敵對勢力。在內憂外患、武士道精神逐漸凋亡的幕末時代,新選組仍以嚴格的紀律堅守武士道,以殘酷的手段斬殺無數敵人,令世人聞之色變。他們常身穿淺蔥色的羽織,手持寫著「誠」字的旗幟。其評價在當代雖被認為是殺人如麻的劊子手,但浪人們悲劇性的色彩與忠貞的精神卻被後人所稱道。新選組雖為歷史課本可能不會特別提及的旁枝集團,卻是幕府正式瓦解前持續與新政府軍奮戰的關鍵勢力。

  在此科普一下,一般人可能會覺得武士和浪人是一樣的身份,其實兩者並不相同。武士為領有俸祿、擁有侍奉的君主的正式職位,在江戶時代武士階級尊貴不凡;而浪人是指失去侍奉的君主、流離失所或從一開始就沒有被賦予武士職階的平民。一般稱新選組的成員為浪人,這是因為他們皆非由幕府正式指派的武士,而是由沒有被賦予武士職階的平民所組成。

  此外,新選組在不同文獻中亦寫作「新撰組」,不過中間的「選」和「撰」日文發音相同,兩種漢字在文獻中皆有人使用,故無對錯之分。近年來越來有新「選」組才是正確寫法的說法,因本次電影中所有宣傳廣告皆統一使用新「選」組,故本文也以新「選」組稱之。

新選組形象示意圖。

  新選組的時代背景

  提到新選組的時代背景,就要從1853年美國海軍將領培里叩關日本強開國門開始說起。

  距今約400年前的戰國末年,德川家康從豐臣秀吉手中奪得天下,受封征夷大將軍,開始了由德川幕府所掌權的江戶時代。為避免外國勢力影響社會安定,德川幕府實施了長達200年的鎖國政策,僅與荷蘭和中國交流,不與其他國家交流。這樣的政策也確實讓日本渡過了局勢穩定的200年。

  西元1853年,美國海軍將領培里率領四艘艦船叩關日本,要求開港。在此期間,隔壁的大清帝國已與列強發生了兩起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1856~1860年)。兩次戰爭大清皆戰敗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

  日本人民雖事先已有耳聞隔壁大清敗於列強之事,但是當列強實際叩關時仍為其龐大的壓力而震懾。幕府迫於無奈,於隔年與美國簽訂不平等條約《神奈川條約》(日本稱為「日美和親條約」),開放下田和箱館,結束了200年來的鎖國政策。由於培里率領的艦隊船體漆著防止生鏽的黑色柏油,遠觀就像是一艘艘不祥的黑船,故史稱「黑船來航」事件。

▲培里來航示意圖。由培里的隨行畫家所繪製。現藏於「橫濱開港資料館」中。

▲美國海軍將領馬修.培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

  在美國首開與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的五年內,其他列強見機不可失,紛紛跟進。幕府無力反抗,只能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致使國土門戶大開。可謂隔壁大清所遭遇的恥辱,日本也正同步發生中。

  在此背景下,日本人民一方面畏懼著外來勢力的入侵,一方面對於幕府的軟弱備感失望。有志之士紛紛提倡不同的方針以應對局勢。具體而言,當代的勢力可分為以下幾個派別:

  攘夷派
  主張驅逐外國勢力,維護日本主權。
  代表人物為高杉晉作、吉田松陰等人。

  倒幕派
  主張推翻幕府,恢復天皇實權。
  代表人物為坂本龍馬、西鄉隆盛和木戶孝允等人。

  公武合體
  主張幕府與皇室和親以達成政權合作,共同治理國家。
  代表人物為德川慶喜、松平慶永等人。
  
  攘夷派與倒幕派後來合為一體成為共同的思想,是為「尊王攘夷」。其中尊王攘夷的激進份子亦常對反對勢力實行「天誅」,亦即將反對勢力斬首示眾,造成當時的京都瀰漫著一股肅殺的氣氛。在不同思想的角力下,幕府與天皇雖然被放在對立面,然而兩者的關係並非到達決裂的程度。幕府與天皇期望採取溫和的作法達成協議,也就是所謂「公武合體」。

  1863年,為了商討合作細節,位在江戶的德川家茂決定前往京都與孝明天皇會面,史稱「將軍上洛」。所謂「洛」意指「洛陽」,因平安京是以中國唐代長安與洛陽為模板設計而成。左京稱作長安,右京稱作洛陽。後來右京發展比左京還好,故久之以「洛」代稱京都。

  為護衛將軍的安全,清河八郎徵招了234名懷抱理想的浪士陪同將軍前往京都。但清河八郎到了京都便露出了攘夷派的真面目,幕府得知此事便將浪士組召回江戶,唯有近藤勇、土方歲三、沖田總司、芹澤鴨、新見錦和山南敬助等13人決定繼續留在京都,投靠京都守護職松平容保,為新選組的前身「壬生浪士組」。

▲浪士組起草人-清河八郎。

  新選組的初始成員

  新選組的成員人數眾多,全盛時期更達230人,就算只挑有名的人也是清單落落長。由於本文宗旨本來就不是為了介紹新選組,我們就挑最有名的三個成員-「局長」近藤勇「副長」土方歲三「一番隊隊長」沖田總司來介紹好了。其中除近藤勇外,其餘兩者皆有在《柯南》世界中被提及。

▲由左而右分別為近藤勇(相片)、土方歲三(相片)和沖田總司(肖像畫)。

  近藤勇、土方歲三與沖田總司三人皆來自江戶相同的天然理心流試衛館,懷抱著一展長才的大志而加入清河八郎的浪士組中。如果用華人更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解釋,就像《三國演義》劉備、關羽與張飛桃園三結義一樣,因意氣相投而結拜為兄弟,為報效國家而前去從軍。

  近藤勇,出生於1834年11月5日(天保五年10月5日)武藏國多摩郡上石原村,也就是今天的東京都調布市野水。幼名勝五郎。原家族為農家。自幼崇尚習武,年稍長後被天然理心流第三代掌門人近藤周助收養,改名為近藤勇。

  土方歲三,出生於1835年5月31日(天保六年5月5日)武藏國多摩郡石田村,也就是今天的東京都日野市石田。自幼父母雙亡,由胞姊撫養長大。兒時曾當過和服店學徒,亦曾幫老家賣藥。年稍長至近藤家所開設的天然理心流試衛館,因而結識了近藤勇與沖田總司。

  沖田總司,出生於1842或1844年(天保13或15年),詳細日期不詳(網路上若找到詳細日期全是虛構作品的設定)。出生地為陸奧國白河藩,也就是今天的福島縣白河市。本名藤原春政,幼名宗次郎。自幼天資聰穎,年僅九歲便成為近藤周助的內弟子,也因此成為與其餘兩人相遇的契機。

▲壬生寺現貌。

  新選組的誕生

  如同上述,同試衛館的近藤勇、土方歲三與沖田總司心懷大志,加入了清河八郎所招募的浪士組,護送將軍前往京都。然而清河八郎其實心懷鬼胎,他心向天皇,反對幕府,試圖拉攏浪人們加入他的陣營。得知此事的幕府隨即將浪士組召回江戶。清河八郎也在之後被暗殺。但近藤勇等人並不願就此離開京都,因而前去投靠京都守護職松平容保。由於這群浪人常在壬生寺聚會,故他們又被稱作「壬生浪士組」。

▲會津藩第九代藩主兼京都守護職-松平容保。

  京都守護職顧名思義是維護京都的治安。由於當代京都的倒幕派激進份子流行對反對勢力實行「天誅」,為了杜絕這種惡習,只能以暴制暴。壬生浪士組自被賦予任務以來殺掉的人就有三種類型:其一為試圖實行「天誅」的激進份子、其二為對幕府有威脅的維新志士、其三就是自己人。

▲壬生浪士組創始元老之一-芹澤鴨。

  「局長」近藤勇與「副長」土方歲三雖在歷史上遠近馳名,但最早他們並非浪士組唯一的領導人。最早還有筆頭局長芹澤鴨與共同局長新見錦,以上所有人皆為壬生浪士組的創始元老。然而,嗜酒成性的芹澤鴨常在外惹事生非、到處敲詐,土方與近藤等人一方面對芹澤鴨到處搞事頭痛不已,一方面也想找理由將他做掉以集中權力成為隊內唯一領導人,因而在「八一八政變」後正式出刀,逼迫新見錦切腹,暗殺芹澤鴨,至此浪士組的權力中心正式確立。

  會津藩與薩摩藩在「八一八政變」中成功將支持以激進手段攘夷的長州藩趕出京都,在政變中浪士組因協防有功,由朝廷賜名為「新選組」。

  在此科普一下,江戶時代實行「幕藩體制」。幕府將軍為掌控實際權力的最高領導人,天皇則為權力被架空的精神領袖,各類「藩」則為掌控地方勢力的諸多小國。若用華人能理解的方式來說明,它就像中國古代封建制度的諸侯,據地為王,效忠天子。「幕藩體制」至1871年才正式廢除,明治新政府重新制定了一直沿用到現今的都道府縣,現今的日本各行政區實際上都是由過去的「藩」勢力範圍而演變而來。

▲池田屋現貌。
此為2009年重建的建築,已非事件當時的古蹟。

  池田屋事件

  池田屋事件發生於1864年7月8日,為新選組全盛時期重要的事件之一。

  長州藩等激進攘夷份子被趕出京都後,心生怨恨,伺機回到京都復仇,在祇園祭製造恐怖攻擊以令幕府蒙羞,並試圖暗殺一橋慶喜(日後的德川慶喜)與松平容保,綁架孝明天皇。事前掌握情報的新選組隨即展開調查,最終查獲攘夷志士暗藏於一間名為池田屋的旅館中,便衝進去將他們殺個片甲不留、血流成河。此事讓新選組聲名遠播,成為阻止恐怖攻擊的英雄,同時尊皇攘夷派亦因勢力大受損傷,種下了長州藩誓言將幕府勢力趕盡殺絕的根因。

  沖田總司在池田屋攻擊行動中昏倒,據信這就是他首次出現肺結核徵兆的時間。

  禁門之變~長州征討

  禁門之變發生於1864年8月20日,距離池田屋事件僅過一個多月。儘管長州藩勢力在先前事件中大受損傷,但並未就此輕言放棄,伺機再度反攻,直搗京都。新選組最初純粹為維護京都治安的警備部隊,因先前的功績被受命為抵禦外敵的戰鬥部隊。在與會津藩和薩摩藩等勢力協同合作下,成功擊退長州藩志士。因此戰役發生於御所蛤御門附近,故史稱「禁門之變」。

  以此事作為契機,朝廷命幕府發起「長州征討」。儘管初期幕府勢力確實聲勢浩大,並在第一次長州征討打了勝仗,然而第二次長州征討途中,薩摩藩倒戈與長州藩組成薩長同盟、德川家茂突然病逝等變故,讓第二次長州征討失利,至此原本日薄西山的幕府勢力走向衰亡已成定局。

▲局中法度

  新選組的興衰

  新選組在池田屋事件至禁門之變可謂整個組織的全盛時期,其威名遠播吸引大量懷抱美好理想的成員加入。然而,即便是最強大的組織也有走向分裂的一天,特別是新選組並非由受過專業訓練的武士所組成,而是由一群烏合之眾所構成。在這種不安定的情況下,為避免成員陣前落跑或打架鬧事影響士氣,領導者更需要以鐵腕維持組織紀律。

  在本片中森警官曾說過:「想不到新選組『鬼之副長』也有這種喜好!」。原文寫作「鬼之副長」但中文字幕卻將它翻成「恐怖副隊長」,少了符合史實的味道,頗為令人遺憾。

  新選組最高領導人雖然名義上是局長近藤勇,但土方歲三卻是掌控所有權力的實質領導人。他之所以會被稱為「鬼之副長」,其原因為傳說他制定了嚴苛的「局中法度」,並且徹底執行。
  坊間流傳的「局中法度」規則有這五條:

  不可違背武士道。
  不可脫離組織。
  不可任意收受金錢。
  不可任意介入糾紛。
  不可私鬥。
  違反者切腹謝罪。

  但據後人考證,所謂「局中法度」這個名詞應為大正時期的小說家子母澤寬於《新選組始末記》所杜撰。雖說如此,據新選組活到大正時代的永倉新八回憶,新選組當時沒有「局中法度」這樣的東西,但也確實有類似內容的「禁令」。

  在如此嚴苛的隊規執行下,當時至少就有39人被迫切腹自殺。新選組的創始前輩山南敬助可能也因與領導層理念不同,刻意違反隊規而切腹身亡。此外,各種間諜時常混入組織內,或組織內成員產生異心與外串通,也讓這群不忠誠的成員接續成為被暗殺的對象。看到這想必你都覺得新選組肯定就是黑衣組織的雛形。據信如此腥風血雨的風氣,就是讓新選組走向分裂的原因。

▲長谷川貞信所繪製的浮世繪「山崎合戰官軍大勝利之圖」。雖然標題叫作山崎合戰,實際描繪的是鳥羽伏見之戰的場景。之所以出現標題與內容不符的情況,為當代的畫家為了避免太過影射時事造成自己的麻煩所致。(https://www.touken-world-ukiyoe.jp/mushae/art0002792/

  戊辰戰爭

  在德川家茂病逝後不到半年內,對幕府友好的孝明天皇亦駕崩。新即位的明治天皇主張倒幕,迫使新任的德川慶喜接受倒幕派開出的「王政復古」條件,將政權交還給天皇,史稱「大政奉還」。然而,倒幕派不僅要德川慶喜交出實權與領地,還要求他退出京都,這讓德川慶喜為首的舊幕府極為憤怒,認為新政府欺人太甚。外加過去幕府對薩長志士討伐所產生的新仇舊恨,戊辰戰爭就此爆發。

  戊辰戰爭為近代日本最後一場大型內戰,始於1868年1月27日,終於1869年6月27日。戊辰意指1868年。其中分為幾場地方型戰役:鳥羽伏見之戰、甲州勝沼之戰、上野戰爭、宇都宮城之戰、北越戰爭、會津戰爭、箱館戰爭等等。

▲戊辰戰爭戰線走勢。

  新政府的主要勢力-薩摩藩、長州藩、土佐藩與佐賀藩(肥前藩)組成薩長土肥聯盟北上進攻,對抗親幕府勢力的會津藩、高松藩、松山藩和桑名藩等來自陸奧國、出羽國和越後國諸藩所組成的奧羽越列藩同盟。舊幕府軍雖初期人多勢眾且掌握執政資源,但面對新政府軍的西洋新式武器依舊節節敗退,身為末代武士的新選組浪人們也不禁感嘆刀劍已無法與槍砲抗衡,不得不向洋人採購武器、請法國人來訓練軍隊來打贏戰爭。

  德川慶喜在鳥羽伏見之戰後撤退至江戶,接受條件投降,史稱「江戶無血開城」。松平容保於會津戰爭後投降。近藤勇於甲州勝沼之戰後遭到圍捕,被判處死刑,斬首示眾,得年35歲。

  舊幕府軍於本州的勢力全部戰敗後,剩下幕府海軍奉行榎本武揚與新選組副長土方歲三所帶領的艦隊持續往北方撤退,最終登上蝦夷地,也就是今天的北海道。為戊辰戰爭最後一場戰役-箱館戰爭的開端。

▲右田年英所繪製的浮世繪「畫卷國史 函館五稜郭奮戰之圖」。圖中描繪的是榎本武揚等人於高處觀看激戰的場景。(https://www.touken-world-ukiyoe.jp/war/art0015650/

  箱館戰爭

  箱館戰爭,始於1868年12月4日,終於1869年6月27日,為土方歲三留下最多傳說的戰役。

  箱館為今天的函館的舊稱,「箱」館和「函」館雖字不同但發音相同,但在片中的中文字幕可能是為了避免讓觀眾產生疑惑,皆統一稱作「函」館戰爭。若要符合史實,實在應該翻作「箱」館戰爭才對。這算是滿讓人遺憾的一件事。

▲幕府海軍奉行-榎本武揚。

  1868年12月4日,由榎本武揚與土方歲三領軍的舊幕府軍從箱館北方登陸。由於新政府軍大部份兵力都被派到本州,蝦夷地反而兵力不足,舊幕府軍很順利在五天內便拿下箱館,趕跑效忠新政府軍的松前藩,掌控整個蝦夷地,並於1869年1月27日宣佈獨立,舉行投票,選出內閣。

  根據日後的史料所示,此時舊幕府軍成立的政權稱為「蝦夷共和國」。但事實上舊幕府軍從來沒有自稱過「蝦夷共和國」,這個名稱來自英國公使館秘書的著作《History of Japan》提及「Republic of Ezo」,導致後人皆以「蝦夷共和國」稱呼舊幕府軍建立的箱館政權。


▲舊幕府軍登陸蝦夷地後,先攻下箱館,再往西平定剩餘範圍。

  然而,箱館政權建國並沒有太久,僅過四個月新政府軍便集結兵力北上大舉進攻。舊幕府軍因過去曾從新政府軍手中搶到一艘軍艦,原打算重施故技奪取軍艦,因而南下與準備北上的新政府軍對峙。誰知計劃不周加上遇到暴風雨導致損失慘重,原本的勝機也逐漸轉為失敗。此為「宮古灣海戰」。

  新政府軍於1869年5月20日登上蝦夷地,開始與舊幕府軍展開數起激烈的攻防戰。期間歷經松前之戰、木古內之戰、矢不來之戰和二股口之戰。由土方歲三負責指揮的是二股口之戰,成功讓新政府軍短時間內難以攻下。然而在其他地區紛紛陷落的情況下,土方歲三只好撤退回到箱館,迎接新政府軍最後的「箱館總攻擊」。

▲新政府軍從箱館西岸登陸後的進攻路線。

  1869年6月20日,新政府軍從四面八方對舊幕府軍最後的據點-箱館展開包圍戰。新政府軍除地面部隊外,還有來自海灣的軍艦直接對五稜郭等地進行砲擊,舊幕府軍就算死守於堡壘,敗亡也只是時間的問題。期間土方歲三為前往弁天台場營救同伴,於一本木關門附近腹部中彈落馬身亡,得年34歲。其後榎本武揚不得已開城投降,宣告舊幕府勢力徹底瓦解,戊辰戰爭正式落幕。

  土方歲三死後,無人知曉他的遺體埋在哪裡。有一說是就葬在五稜郭內,但未能得到證實。關於土方歲三的死亡原因,普遍認為是被敵軍的流彈打中所致,但亦有陰謀論者認為是被友方背刺。無論如何,這皆已是不可考的謎團。

▲土方歲三喪命之地-一本木關門現址。

▲本片的土方歲三。

  土方歲三的後世評價

  土方歲三可謂整個新選組中最有人氣的人物,比局長近藤勇還有人氣。為什麼?這需要從土方歲三的外貌、生平兩方面來說明。

  在戰火紛飛的幕末時代,其實沒有多少史料有流傳到後世。在現在的網路時代,若看到某些過份詳細描述其細節的歷史敘述,我們都要懷疑那是不是小說家杜撰出來的內容。新選組多數成員沒有人知道外貌是長什麼樣子,但土方歲三很幸運在箱館戰爭期間曾留下一張照片,然而也就只有這張照片而已。

▲箱館戰爭途中,土方歲三將此張照片、書信、遺髮與刀委託市村鐵之助送去給姊夫佐藤彥五郎,這些遺物才得以在戰火中保存下來。

  在日後所有的虛構作品中,土方歲三的人設多是按照這張照片來設定。端看照片,相信觀者也不得不承認土方歲三長得還算不錯,再加上各種虛構作品的渲染,「土方歲三很帥」幾乎成為許多粉絲的共識。

  在生平方面,土方歲三以冷酷的手段貫徹叛逃者死的戒律,為此讓他得到了「鬼之副長」的稱號。然而,這不代表他對隊友不聞不問,相反地,他重情重義,為深陷敵營的同伴赴湯蹈火。同時,他足智多謀、驍勇善戰的精神更是為後人稱頌。我們得說日後許多虛構作品中看起來很帥的角色,其設定原型可能都來自土方歲三。縱使我們不知道這些美好的評價是否都出自小說家之手,還是真有其事,但土方歲三也確實在德川幕府皆已投降的情況下仍舊將戰線擴展到蝦夷地,奮戰到最後,以行動展示了為信念燃燒殆盡的武士精神。

  土方歲三與町田正德見面的時間

  在本片中,總共有三名古人被提及:土方歲三町田正德東窪榮龍。很遺憾,這三名古人應該只有土方歲三是實際存在於歷史上的人物,其餘兩者皆為虛構。本片開宗明義講述道,1868年舊幕府軍登陸蝦夷地,可知土方歲三與町田正德相見的時間已是在箱館戰爭時期。同時,町田正德亦非常好心地在日記中記載了確切的日期「十二月三日」。不過這個「十二月三日」應非指西元,而是明治紀元。日本在1873年以前皆使用舊曆,所謂舊曆並非單純將年份換掉就能與西元完美對照,兩者實際上連月和日都不一,所以在查詢網路資料都要特別注意文中所提的日期是指明治還是西元。

  為了方便讓讀者了解各個史實的相對時間,在此將箱館戰爭的關鍵事件時間點稍微羅列一下:

  1868年12月4日(明治元年10月21日) 舊幕府軍登陸蝦夷地
  1868年12月9日(明治元年10月26日) 舊幕府軍佔領五稜郭
  1869年1月4日(明治元年11月22日) 松前藩投降,舊幕府軍平定蝦夷地完成
  1869年1月15日(明治元年12月3日) 土方歲三與町田正德見面
  1869年1月27日(明治元年12月15日) 舊幕府軍成立箱館政權
  1869年4~5月(明治二年3月) 五稜郭整修完成 
  1869年5月6日(明治二年3月25日) 宮古灣海戰
  1869年5月20日(明治二年4月9日) 新政府軍登陸蝦夷地
  1869年6月20日(明治二年5月11日) 新政府軍對箱館展開總攻擊
  1869年6月27日(明治二年5月18日) 舊幕府軍投降,戊辰戰爭結束

  從上表可看出,土方歲三與町田正德見面是在蝦夷地平定完成至舊幕府軍成立箱館政權之間,這期間史實中也沒有標記什麼大事,因敵軍已被趕跑,政局應相對穩定,偶有殘黨伺機造反,但都不是巨大的威脅。然而這裡也有與史實相悖離之地,五稜郭至少也是到明治二年3月也就是1869年4~5月左右才修建完成,町田正德實在不可能在明治元年12月3日就在慶祝五稜郭完工。當然我們也不排除町田正德其實日期寫錯,他其實是寫明治二年3月12日,那就與史實銜接的上了。或是町田正德純粹慶祝的是五稜郭規劃完成而非實體完工,這麼一來就不受到工期的限制了。

▲豐玉發句集封面。

  豐玉發句集

  在本片紅葉曾說過:「土方在多摩時曾寫過很多首俳句。」所謂多摩就是土方歲三的故鄉-武藏國多摩郡石田村。時間推估是在土方歲三加入浪士組前往京都之前,他於老家留下了41首俳句,集結成冊命名為《豐玉發句集》。「豐玉」就是土方歲三的筆名。

  這本土方歲三唯一著作目前藏於故鄉的「土方歲三資料館」中。儘管土方歲三在新選組的事蹟流傳千古,但文學造詣倒沒有引起文學家太大注意。原因無他,土方歲三的唯一著作被認為是年少輕狂的業餘之作。以更容易理解的說法就是:中二病時期寫了很多作品,年紀稍長後自己看了都覺得有點羞恥,就把它丟在家中。殊不知家人還把它保存下來,流傳了150年,到今天全世界的人都看過了。

  土方歲三的41首俳句中,描寫春天、月、梅和櫻花的主題為多,這應是因為他加入浪士組前的時期正值春天之故。本片作為解謎要素,與月相關的俳句有6首:

  五
  白牡丹 月夜月夜に 染めてほし

  十九
  三日月の 水の底照る 春の雨

  二十
  水の北 山の南や 春の月

  二十二
  山門を 見こして見ゆる 春の月

  三十五
  公用に 出て行みちや 春の月

  三十六
  あばら屋に 寝て居てさむし 春の月

  看完不難發現,結尾全部都一樣,由此可見土方歲三還挺偷懶……不對,還挺講究格式。

  所謂俳句,是由五、七、五字音所組成(所謂字音是指假名的字音,非指漢字),而且俳句中一定會加入一個「季語」(描寫季節的語詞)。違反這兩個規則的就不叫作俳句。所謂發句,則是「俳諧連歌」的首三句。江戶時代相當盛行「俳諧連歌」,亦即多人各創作一首短歌串接在一起。松尾芭蕉亦為當代俳句的典範。非日本人可能很難理解土方歲三的俳句跟其他人寫的有什麼差別,但若查詢一下松尾芭蕉的大師作品,應該就能感受到程度還是有差別。

▲土方歲三的愛刀-和泉守兼定的刀裝與刀身,現藏於「土方歲三資料館」中。平常只有刀裝會公開展示,刀身只有在忌日才會特別展出。

  和泉守兼定

  土方歲三最有名的愛刀,稱之為「和泉守兼定」,這在本片上映前已廣為人知。所以當片中出現土方歲三手持星稜刀的畫面時,所有知曉歷史的觀眾都備感困惑。製作團隊也深知實際歷史為何,所以讓土方手持星稜刀砍倒幾名新政府刺客後,再度拿回心愛的「兼定」。

  除了「和泉守兼定」外,歷史上記載土方歲三曾持有的刀還有另外兩把:「大和守源秀國」和「葵紋越前康繼」。這三把刀應都是土方歲三在京都時期獲得。

  「和泉守兼定」是刀的名字也是刀匠本人的藝名。其中「和泉守」是「受領名」,也就是所謂的「官職」,「兼定」才是刀匠的本名。自古以來,名字叫「兼定」的刀匠有分為兩種類型,室町時代開始活躍於美濃國關(現在的岐阜縣關市)的刀匠稱為「關兼定」,江戶時代末期活躍於會津藩(現在的福島縣)的刀匠稱為「會津兼定」。會津藩藩主就是京都守護職松平容保,替土方歲三製刀的刀匠為會津兼定第十一代(或第十二代)。

  在「池田屋事件」之後,近藤勇的書信中曾提到土方歲三的「和泉守兼定」刀身為2尺8寸,但這跟實際流傳到後世的「和泉守兼定」尺寸不符。也就是名字叫「和泉守兼定」的刀並不只有一把。現存的「和泉守兼定」刀身為2尺3寸1分6厘,是箱館戰爭中土方歲三委託小姓(武士身邊的助手)市村鐵之助將遺髮、照片、刀和書信帶去給姊夫佐藤彥五郎,得以保存下來,據信也是土方歲三生前持有的最後一把刀。在流傳於後世的土方歲三照片中,土方所配戴的刀就是這把「和泉守兼定」。這些遺物目前都保存在「土方歲三資料館」中。

▲土方歲三的愛刀之二-大和守源秀國,現藏於「靈山歷史館」中。

  「大和守源秀國」亦為刀的名字和刀匠的藝名,刀匠本名為「會津元興」。土方歲三曾持有這把刀參與鳥羽伏見之戰、宇都宮城之戰等戰役,期間將「大和守源秀國」贈與同僚秋月登之助。目前此刀藏於京都的「靈山歷史館」。

▲土方歲三的愛刀之三-葵紋越前康繼,現藏於「佐藤彥五郎新選組資料館」中。

  「葵紋越前康繼」的「越前康繼」為德川幕府的御用刀匠,使用珍貴的舶來品「南蠻鐵」製刀而遠近馳名,加上德川幕府御用家紋「葵紋」後尊爵不凡。據信此刀也是松平容保送給土方歲三,但在甲州勝沼之戰中,因佐藤彥五郎的長子源之助被俘而刀被沒收,土方可憐他便將刀送給了他。此刀現藏於日野的「佐藤彥五郎新選組資料館」中。

  除上述三把刀外,遽聞土方歲三還持有脇差「堀川國廣」和「下原康重」,但皆未流傳下來,實情已不可考。而且還一直找到《刀劍亂舞》的資料,害我都要自行過濾掉可能是虛構的設定。

▲放在工藤家壁龕的星稜刀。

  星稜刀

  土方歲三只拿過一晚、外型奇特的星稜刀,應也是本片虛構的武器。但它究竟是由何人所打造?打造的人是否就是町田正德本人,還是另有其人?町田正德在獻刀給土方歲三時,刀匠是否就已先設計好「高度」的謎題?這些問題在片中皆未給予解答,或許永遠也不會得到解答。

  土方歲三實際曾持有的刀:「和泉守兼定」、「大和守源秀國」和「葵紋越前康繼」,皆為名家所打造,名稱拗口難記的刀。相較之下星稜刀這個名字相當直白,直接以外觀來命名。個人推斷這應是星稜刀為業餘刀匠所打造,也就不貫上顯赫的名號,抑或平時經營海產批發的町田正德另一興趣為製刀,因崇拜土方歲三而決定自己做一把刀獻給土方歲三。那麼町田正德在獻刀時,這把刀是否就已設計好「高度」的謎題呢?以幕末時期的科技,先不說那時熱氣球技術是否已傳進日本,要精準度量五稜郭的尺寸與函館山的高度,我想這對於町田正德實在太難了。個人傾向認為星稜刀上目釘的設計,應是之後斧江圭三郎取得這把刀後才加上去的。

▲明治元年的五稜郭。

  五稜郭

  町田正德獻刀給土方歲三的理由為「慶祝五稜郭建成」,如果是不熟悉歷史的人,可能還真的會以為五稜郭是箱館政權所建立。實則不然,箱館政權最多是做到將五稜郭的設施完善,但並非五稜郭最初的建造者。

  五稜郭建造起因為1854年「黑船來航」事件,美國海軍將領培里強開國門,箱館成為日本主要貿易港口之一。幕府一方面迫於開港,一方面畏懼洋人侵略,因而指派箱館奉行(當地的事務官)開始規劃能保護政府機關的堡壘,並由深諳「洋學」的武田斐三郎負起設計工作。

▲五稜郭設計者-武田斐三郎。

  五稜郭原規劃二十年的工期,但在周圍各設施皆興建完成的情況下,為了門面而於1866年趕工完成,總計花費10萬4090兩(原預算14萬3000兩)。五稜郭建成初期作為箱館奉行所暫時辦公處,但僅過兩年便因大政奉還,幕府被迫將政權交給新政府,換由新政府所設立的箱館府來管轄五稜郭。1868年12月,舊幕府軍攻下箱館,發現五稜郭的各處砲台與設施皆難以投入實戰,因此趁著冬季新政府軍尚未進攻前,補強五稜郭的設施,於翌年三月完工。

▲稜堡設計優點。

  五稜郭為何會是星形?這大概會是所有人都會想問的問題。並不是因為迷信或是覺得這樣設計比較帥,而是這樣確實有其戰略意義。傳統的圓形要塞當敵人接近牆角時會有攻擊死角的問題,但稜堡的好處是敵人越深入稜角內側,越會遭受左右兩側的聯合攻擊,達成全方位防衛的效果。這個設計源自16世紀的歐洲,儘管已流傳了兩世紀之久,對於19世紀中葉的日本卻是全新的設計方式。理論上如此固若金湯的堡壘應能阻擋路面部隊的進攻,然而五稜郭因為是趕工完成,並不是每一面的設施都非常完備,外加新政府軍接收洋人軍備支援後以新式艦砲直接從港灣進行射擊,以及各定點設置的砲台猛烈轟炸下,舊時代的堡壘終究難以抵擋。要塞本身並沒有被摧毀,但裡面的人先投降了。

▲箱館奉行所,重建後的外貌。

  幕府時代過後,被明治新政府掌控的五稜郭內除兵糧庫外所有建築皆被拆除,作為練兵場,並有很長一段時間是作為普通的公園給市民遊覽。1983開始,函館市決定依史料重建五稜郭中心的箱館奉行所。歷經20年的考察與重建後,終於讓150年前的箱館奉行所重現天日。在片中,柯南等人與門倉大亂鬥的地點,即為箱館奉行所。

▲北海道東照宮。

  東北鬼門

  日本的陰陽道認為,東北方為「鬼門」,西南方為「裏鬼門」,所以通常在重要的建築東北方會設立一座神社以震懾鬼門。此一習俗源自中國的命理風水。儘管五、六世紀陰陽道傳到日本後已發展成不一樣的型態,但其根源依然大同小異。在華人圈若提到鬼門的方位,依然會是指東北方。那麼為何鬼門一定在東北而非其他方位呢?其由來眾說紛紜,有一說是古代中國首都東北為異族所在,故將東北方視為不吉的象徵。

  在開始重視「洋學」的幕末時期,即便五稜郭特別找了通曉「洋學」的武田斐三郎來設計,依舊相當注重風水,在東北方設立了東照宮。東照宮於1864年建成,祀奉的是東照大權現,也就是神格化的德川家康。

▲權現台場跡-原函館東照宮所在地。

  原本東照宮的位置是在五稜郭東北方向約2.2公里的權現台場,箱館戰爭期間舊幕府軍將砲台設置於該地,導致砲台與社殿一起被新政府軍摧毀,所幸御神體未受到波及。戊辰戰爭落幕後,東照宮被輾轉移到函館境內不同的地點,直至1992年才正式遷到五稜郭東北方向約4.9公里今天的位置,並改名為「北海道東照宮」。

▲五稜郭、權現台場與北海道東照宮所在位置地圖。紅色Marker標記位置即為權現台場-原東照宮所在位置。

  本片當中,北海道東照宮底下的洞穴當然是虛構的,而且以時間上來說,斧江圭三郎是不可能在1992年東照宮遷到此處之前就把星稜刀藏好。顯見東照宮還在前一個位置時,斧江圭三郎就已將星稜刀託付給神社方,神社方一直遵從指示將星稜刀視為鎮殿之寶,無論東照宮搬到哪裡,都一起將星稜刀帶過去。

  五稜郭失火的時間

  根據東照宮巫女的說法,戰時五稜郭曾經發生過火災,周圍的溝渠燃著熊熊烈火,在夜空中看起來就像是一個星形的篝火。於是本人特別去搜尋過去的資料,想知道過去五稜郭是否真的曾經發生過如此奇特的火災,結果發現歷史上函館曾發生過多次規模龐大的火災,幾乎燒掉半個市區,其原因為函館海風強勁,助長火勢所致。但即便五稜郭也曾發生過幾起小型火災,並未找到五稜郭燃成星形篝火的火災記事。所以我們只能推斷,燃成星形篝火的火災應該是本片虛構。而且仔細觀察五稜郭的地形,五稜郭周圍的溝渠是護城河,基本上要讓整條護城河全燃起來還真不容易。

▲五稜郭空照圖。

  儘管片中未明言,但本人認為五稜郭燃成星形篝火有兩種可能:

  其一為斧江圭三郎為了設計謎題自行將溝渠倒入易燃物點燃。假如斧江圭三郎本身就有足夠的權勢,那麼將五稜郭租下來為所欲為也非不可能。然而,在戰爭時期做這樣子的事情顯然非明智之舉,不僅浪費物資又有可能被敵軍發現。

  其二為1945年7月14日美軍對函館進行空襲時,投擲燃燒彈讓五稜郭燃成星形篝火。本人雖然沒實際看過燃燒彈爆炸的景象,但作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燃燒彈若投擲到五稜郭,只讓溝渠燒起來顯然不合常理。而且在這種情況下,我想斧江圭三郎也沒閒情逸致乘熱氣球度量高度了。

▲函館山。

  函館山

  本片的關鍵舞台-函館山,自古以來便有著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站立於山頂可居高臨下俯瞰整座函館市與津輕海峽,掌握敵軍動向。在幕末時期,負責處理洋務的箱館奉行所原先建立於函館山麓,而後才搬遷至五稜郭內。

  1898年開始,明治政府將函館山作為軍事要塞,開始建造發電廠與砲台,並將函館山的存在作為最高機密,完全從地圖上抹去,一般人民也不可輕易接近、攝影或描述。1945年美軍對函館進行空襲時,因敵軍離射程目標太遠,函館山砲台也沒發揮太大作用。函館山作為最高機密的情況直至戰後才完全解除,開放讓一般人民可進入。也因此函館山在二十世紀有近半世紀處於鮮少有人的狀態,讓當地的自然環境得以不受人類破壞。

▲函館山。

  本片的寶藏能在函館山的密室藏匿那麼久,這要得益於有半世紀函館山皆鮮少有人接近,可是所謂鮮少有人是指1945年以前,1945年後至今函館山已對外開放超過70年,並被發展成觀光勝地,日本政府實在不可能完全沒發現密室藏匿的東西。之所以日本政府皆無動於衷,應該是純粹覺得密室的東西已無實質價值吧?

  下一篇文章:
  《名偵探柯南:100萬美元的五稜星》的歷史巡禮(3)-昭和篇



0則留言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