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如果我去年(2023)年中沒有意外看到訊息、主動跑去參加榮格心理學講座,大概也不可能知道西方現代心理學、精神分析學的開山鼻祖——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跟他的學生榮格(Carl .Jung)、阿德勒(Alfred. Adler)這群宛如父子、兄弟關係也的確產生相對情結的師生們。他們的個人糾紛或許惱人;卻也帶給人類精神探索上,重大不容小覷的進步。
本書用意譯翻成:《阿德勒心理學講義》(The Science of Living),原文書名則是「生活科學」,直白說出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這門學問的宗旨:將人的每一個反應、每一項行動與衝動,都視為互相連結的環節,也就是個人態度的一部分。以實際需求為導向,了解個體心理學,有助於修正改變我們的態度,還能像聖經上警告尼尼微城的先知約拿(Prophet Jonah)一樣,預先警告未來發生的災禍,設法避免或應對。
根據本書導讀, 阿德勒在一九一一年就提出個人的新見解,強調社會因素在心理病理上的重要影響,不完全認同佛洛伊德推崇的性心理發展的早年決定論。這讓阿德勒與佛洛伊德關係陷入決裂(比起他視爲手足的Jung,選擇在一九二五年前後跟Freud決裂,還要來得更早!)
儘管他自立門戶,成立個體心理學,但是所用名詞概念,無論是人生原型(archetype)、關於互相依存的自卑/優越這種心理情結(complex)存在,就算定義有所改變,還是樣樣都能看得出Jung精神分析學的影子(不愧是同門師兄弟)。
(性本能、性驅力.....不就是比多力?同門師兄的學說啊~~~)
在他的解釋下,「故事既人生」就是阿德勒的名言,他說每個人都在幼年(五歲左右)便發展出一個關於自己的故事,稱為人生原型,爾後定型發展成人生風格,也就相當於我們認知的人格。當人生的原型確立,個人發展與行為模式也會確立。至於如何研究個人?阿德勒利用其長年臨床觀察診斷,得出一個結論:人們心中其實早就設定所追求的目標,幾乎就跟人格的確立一樣早;唯不被個體的意識所察覺。但是大約在無意識(情結)的層次上,這個目標是他所相信的最佳以及內心最珍視的生存之道。
在此,阿德勒表示他相信人的自主創造力,不會單方面只受到過去經驗擺佈,因此他也不相信宿命論。個體心理學還要研究什麼?當人們在追求目標時,有其獨特的律動,彷彿在跳著一首自創的人生旋律。辨識人們如何設定他的目標,以及追求目標律動模式。找出牽動個體行為的人生目標,就能理解行為背後的含義。
當人們理解自己行為背後的意義或理由,才能改變行為。病因(打比方說,內部系統設定檔的錯誤?)找不到,症狀(外在現象)本身是無法處理的。
以下來舉例,作者阿德勒哪些方面的議題討論,領先時代?
第一,育幼心理建設問題: 阿德勒認為,孩子跟大人同樣處在相對的世界裡;沒有人知道何謂絕對的事實。就算是科學,也沒有絕對的事實。科學,是以常識為基礎,因此科學會不斷地改變、進步,並樂於接受以小錯汰換原本的大錯。只要是人都會犯錯,重要的是有錯就修正,在人生原型加以成型之際,修正就好。
因此,就個體心理學來看,天賦遺傳就沒這麼重要,人生的重點不是在於他遺傳了什麼,而是他在人生早年階段(童年時建構人生原型時)如何處理他的傳承。當然,遺傳是先天性器官缺損的主因,但是個體心理學致力於將它們放在有利的情境,幫助他們排解特定困難。關鍵在於,如何應對缺損?就算是生來健康的孩子,如果生長過程中出了差錯,像是營養不良,日子也可能比起先天缺陷的孩子更為難過。
家庭當中,老二的地位一樣有其特殊性與個別性。老二的地位與老大截然不同,因為他們一出生就有領路人(pace-maker)與其同行,只要觀察老大生活,老二就能更順遂的避開錯誤。而且老二往往超越老大,青出於藍;探究當中的原因,我們發現長子女會因為有了弟弟、妹妹這樣的競爭對手,而心神不定、表現不如以往,最後動搖了他們在家庭原本地位。老大害怕跟老二競爭,導致家庭對他們的評價越來越低,轉而欣賞起老二。另一方,老二一出生就是上有兄姐,可說是一輩子都處在跟人競爭的局面下,老二的性格反映在家中特殊地位,他們的性格帶有反叛因子,不認同權力或權威。阿德勒還用《聖經》故事舉例,老么掌權的故事其實一再出現:約瑟(Joseph)便是一例,阿德勒認為,他利用自身位居埃及王國宰相的職權,動輒威嚇、欺騙玩弄這一批當年密謀擅自賣掉他的兄長們,就是想要征服每一個人!哪怕離家多年後,家裏多了一個素未謀面的弟弟也是一樣;他早就認定自己是唯一的么子。
阿德勒還提到:已經有許多個案顯示:許多家庭的老大受不了地位下滑的打擊,從此一蹶不正。
(這讓筆者我聯想到蒙古等中亞遊牧民族的習俗「幼子守灶」:最晚出生的么子,被認為距離母親的子宮最近,留在氏族部落中生活、學習主持祭祀與部落治理,象徵部落持續受到長生天與祖先的超自然力量庇護,也有資格在父親去世後,繼承平分給兄弟姐妹後剩下遺產、與父親生前的社會地位『注1』。這可以解釋成吉思汗為何傳位給幼子窩闊台。其他包含長子繼承制、男性繼承權優先等觀念,則是中國、歐洲與阿拉伯社會等歐亞大陸定居社會的傳統,日後才會逐漸影響蒙古。)
按照個體心理學的順序,人生原型早在四、五歲就成形,問題在於孩子的生活當中,內心留下哪些印象?這些印象變化莫測,絕對超出一般大人的想像。兒童當中最常見的心理是:遭到父母虐待或懲罰而引發的壓抑感,導致子女奮力尋求解脫,甚至產生排斥心理。令人遺憾的是,小孩小時候的犯錯,日後往往付出很高的代價;比較麻煩的是,就算事實擺在眼前,大人卻鮮少對孩子伸出援手。為人父母者不知道也不會承認,自己的言行造就孩子今日的苦果,孩子只能暗自摸索,走出自己人生的道路(就筆者我的經驗與觀察,這種的論述非常精確中肯!)(p.38-40)
阿德勒還提到個人早期的記憶重要性。舉例來說,先天腸胃不好的小孩,如果對小時候的見聞還有記憶,內容多半跟飲食有關。再來以慣用左手的小孩為例;一般人談起家庭回憶,不外乎是媽媽有多愛自己、家裡多了一個新成員後如何如何,但左撇子可能提到自己常常挨揍(假設他有個脾氣暴躁的父親)或者別人是如何攻擊他的(假設他在學校很不合群被討厭)。阿德勒不忘提到,要精通這門學問,必須具備高度的同理心。(P.41-p.42)
還有,以強迫症(compulsion neurosis)為例,病患其實很清楚自己一直數窗戶有幾扇根本毫無意義,但就是停不下來。阿德勒認為,一個對於有用事物感到興趣的人,絕對不會做出這種事。一個人若是願意擁有常識,就代表他對社會抱有高度興趣(必須對社會運作清楚理解)。相反的,精神病患還有一個特色:無法用常識能理解的話語,與他人對話。如果把常識的判斷跟精神病患的內心的私人判斷作比較,就會發現常識通常是對的!(同p.42),(按照阿德勒說法,這種強迫症、精神官能症患者在充斥於我們周遭;甚至自己就可能其中之一!有病識感[察覺自己狀況異常、是一種病]才能自癒。)
第二,性別認同心理:通常家庭中還有一種差異,「男女有別」。家長往往太過重視男孩,認為女孩一無是處。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女孩,待人處事永遠猶豫不決。她們的人生充滿疑慮,「男生才能成大事」的想法,在她們腦海中揮之不去。(p.39)
阿德勒先生提出:女性對於男性社會地位的羨慕之情。我們發現許多女孩跟女人都想要變成男性,這種情緒其實很好理解。即使以公正觀點來看,人類文化當中,男性總是處於領先地位;更受到讚賞、重視與尊重。男性無論是在家裡,或是其他方面,都比女性擁有更多自由。這種男尊女卑造成的現象,使得女性對自己的性別角色感到不滿,因此女性開始模仿男性的各種行為措施,像是穿著打扮男性化⋯⋯許多行為都屬於有益,無需加以阻擾。但是,阿德勒認為有些態度毫無益處,像是女性捨棄女性名,改用男性名。如果這樣的態度反映的是內心深處的想法,將會非常危險。這些女性對於自己的性別角色極為不滿,即使嫁作人婦,也會嫌惡女性在婚姻中的角色。(筆者也深感同意:某些女權運動過於激進,回歸性別平權、女性主義還比較平衡。)(p.134-135)
阿德勒還提到:就算案例偏少,他們還是碰過想變成女生的男孩!這類男孩很多人生於女性主導的家庭,男孩在成長過程中模仿的是母親的特質,而非父親。他們處理過一種個案:男孩因為性方面的問題前來諮商,他說自己跟母親相依為命,父親在家中並不存在。這個男孩總是跟在母親身邊,母親婚前是裁縫師,婚後也持續做這一行。這個男孩因此對母親的工作產生興趣,自己縫衣服、畫女裝設計圖等等。他四歲就學會看時間,因為母親總是四點出門,五點回家。
等他上學後,行為舉止都很像女孩,不參加體育活動或比賽,其他男同學的常常跟他開玩笑、故意親吻他。某天,學校要演戲,男孩被分配到女孩的角色。結果他演得很好,許多觀眾都以為他是一個女孩,有個男性觀眾甚至愛上他!這個男孩因而發現,他扮演男性角色不受到認同,但扮演女性角色卻大受好評。這就是日後他在性別認同上產生問題的起因。(這不就是跨性別?DeI『注2』族群勿戰謝謝,這是作者Adler老人家的原話,他可是一九三零年代的人了。)
最後,阿德勒還提到非常具體實用的一點:友誼、工作與親密關係,是人生三大任務。但並非所有家庭都能幫助孩子做好準備,更糟的是,阿德勒也指出:有器官缺陷、被寵、被疏於照顧的孩子(講到我的童年特色了~),是產生錯誤人生原型的高風險群。這樣的孩子的人生風格缺乏勇氣、沒有為適應新環境做好準備,不足以因應人生挑戰。
(p.84,關於自卑情結、優越情結)
後面還有提到自卑/優越情結,其實是一體兩面的關係,許多人因為走不出來,因此將生命浪費到無益處的面向上,值得參考!
(p.74,憂鬱症患者喜歡利用焦慮、控制別人)
(p.75,愛炫耀的人有禍了,你們不過是自卑仔~~~)
注釋『1』:資料來源:美國蒙古歷史學家 Jack Weatherford(傑克.魏澤福)所著蒙古帝國三部曲:《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的女兒們》+《征服者與眾神》
『注2』:DEI(全名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根據維基百科,中文翻譯『多樣性、公平性和包容性』或『多元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