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筆記:張力、代謝刺激對於不同類肌肉影響之想像-兼紀錄自身體態變化(2018-2024)

兔二:腎人棄於酒泉 | 2024-11-07 14:12:37 | 巴幣 32 | 人氣 130

  增肌減脂,一直是重要的事情,無論是日常生活語境中的健康,抑或是健美比賽中的策略,甚至比起體適能這學術概念,常民的語境裡,其關係到的體脂率(脂肪重量/全身體重量)這是衡量人的健身房生活是否成功的指標。然而,無論在個別孤立肌群的雕塑,或者單、多肌肉的力量表現、肉體外觀上,增肌都是一個難解的謎,至少它包括飲食、訓練等策略的排列組合;同時,在訓練觀念上,無論是機械張力、代謝壓力等似乎都對增肌有貢獻。儘管如此,研究往往針對大量人群或N≧15以上的受測者得出結果,而每人個體差異又甚大,因此,對於單一運動健身愛好者而言,如何判斷自己應該如何調整策略?

  上面是我看了一些影片提出的問題。本來這類問題我應該要找運動科學的期刊,甚至回頭補足自己因缺乏自然科訓練,於是在自然科學上基礎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也包括數學)不足,再進一步閱讀相關訊息探討,但由於我的目的是,以自我體適能能力為手段,提高包含精神生活在內的品質,因此我就不必太嚴謹討論。

  故事是這樣的,我似乎很少聊這方面,但這幾乎是我這幾年少寫文的理由,時間都拿去工作或運動。簡單來說,一來我長期癡肥但又減下,經歷兩次肥胖經驗後,這次受學長指點,再加上自身實踐,總算降下體脂肪量後,再也不想也不敢復胖,回到以前可怕的生活,沒有自信也沒有健康,遇到喜歡的女生連搭訕被拒絕的勇氣都沒有。二來,儘管降下體脂肪,但為了讓身材變得不突兀,因此留心增肌及其訓練的心得與知識。三來,周遭也有基/姬友(們)在減,於是我們也交流和小聊。四來,那些健身、健力巨巨傳播的知識幫助甚大的,作為不見得要成為頂尖選手,但生活堪用的小嫩嫩(我)來說,受益甚多,我也時常留心他們的訊息,看能否強化自身。

  簡單回顧一下我最肥胖的時候,是125kg。後續有氧降到80kg,但又復胖回115kg,又降回現在85kg,但體脂率最低是19.8%(inbody270機器之數據)。由於我照片並未妥善保存,圖1是之前比較胖的時期,體重可能沒到110Kg,但高體脂率呈現滿滿癡肥樣,同時禿頭,整個人看起來很猥褻。旁邊的兩位女同學是來交流的其他學校的碩士生,被我誘騙來合照加藤鷹的招牌手勢,手勢傳神、笑容燦爛。

圖1:據回憶,應是攝影於2018年,臺北陽明山擎天崗附近。旁邊的兩位女同學是來交流的其他學校的碩士生,被我誘騙來合照加藤鷹的招牌手勢,手勢傳神、笑容燦爛。


  再來幾年,也經歷過高蛋白飲食、斷食、斷食時運動滑步機、Zoom2心跳區間的調整,最低體脂率降到19.8%(見圖2,inbody270機器之數據)。之後很久沒量inbody,一來是不太在乎自己的體脂率,關鍵是體態不平衡;二來是,我並沒有有計畫的增肌減脂,尤其我對碳水的使用,不太清楚;過去攝取過量澱粉(包括精製糖)的胰島素阻抗現象,讓我對澱粉的攝取十分小心,也把間歇性斷食當成生活習慣,直到最近開始關心,乾淨碳水如何幫助自身。

圖2:去年的數據,之後很久沒量inbody,不太在乎自己的體脂率,關鍵是體態不平衡,這需要靠增肌策略處理


  平常我都會看些健身網紅的頻道,到也不是真的想膜拜或積極學習些甚麼,更重要是想看熱愛其中的人,如何傳達他們的沉浸其中的感受及價值觀。同時,有基友企圖從128kg減脂到日本追V,經過九個月,他降到95kg,可惜他的目標是體脂率至少15%左右,而換算體重也不精準,因為他需要有性感的身材,還要提高肌肉量。有時候,我們會一起到健身房,他踩滑步機練有氧,我則看心情,跟他一起有氧,或者跑去重訓區;某天想紀念合照,加上廚店員,就請店員小姐協助拍照(如圖3)。

圖3:某天(看google相簿,應該是今年10/30)想紀念合照,加上廚店員,就請店員小姐協助拍照。這次特地換比較貼身的吊嘎。

  真的要說,肥宅瘦下來有很多方便,尤其是展現自己的宅嗜好,尤其穿宅衣,可惜我還沒很好能把握自己的尺寸(見圖4-8)。照片大致是2023年中到今年10月,顯然15個月內,我身材每段時間,也有一些改變,可惜我並沒有特別留心、記錄我的飲食和運動。


圖4:2023年7月,跟基友跑出去玩,這時候他應該128KG

圖5圖6:照片攝於2023年9月...15吧?隨便,這時候我人在陸委會當臨時人員,有比較多閒暇時間出來玩,但目測我的體脂率應該有上升。


7:
圖7:忘了在哪,今年9月底,隔了一年,體脂率有下降,但這時意識到她踢娜的衣服買太大,我買L號,但M可能更適合我的身型。

圖8:攝於今年9月年底,總算有機會仔細看自己貧乏的身材,胸之類的沒有鍛鍊痕跡,哭


圖9:受基友招待並喝酒(圖左:基友;圖右:我)


  總之,回到正題。增肌減脂是個我長期關心的議題,本來本篇是想簡單紀錄,我看了 Spotterlions_Ke 的一部影片,影片問題的提出:增肌(效果)上,b2類肌肉是否刺激到了?在傳統(8-12RM)練法下,在整體肌肉(a、b1、b2三類)刺激上,需要前兩類肌肉A、b1近力竭,才有機會刺激到b2。那麼,除了8-12RM做到力竭,再繼續訓練外,是否有其他簡單策略,提高b2的刺激效果?

影片:如上

  Spotterlions_Ke提出的解決方法:第一組(且只練1組)練3-5RM。第二組起恢復傳統健美(8-12RM)練法。

  我閱讀後有所啟發,把這三、四年內,聽到但難以捉摸意涵的詞彙結合思考。照Spotterlions_Ke的簡介,如果肌肉分成3類,不同類肌肉,刺激的條件不同,或許這能從 機械張力 、 代謝張力 解釋。這兩類張力都是刺激肌肉生長的因素,但關鍵是,刺激 甚麼肌肉 ?簡介提到,至少有3類肌肉(慢縮->快縮)。合理的想像是,不同類肌肉,需要的刺激比例不同。以2b為例,相較1b或a,看起來就是高機械張力(至少3-5RM,這裡我認為關鍵在重量,作用在刺激性質不同),其餘兩類,機械張力可以略低(8-12RM,相較起來,這類肌肉,反倒是需要的代謝壓力比2b類高)。

  這可以說明一件事情是,為何需要定期轉換訓練週期。粗糙語言來說,除了神經系統負荷高低等要素外,肌肉的不同類型,皆對外型有貢獻,而不同機械張力高低的刺激,是刺激不同類肌肉的閾值。換句話說,這可以換算成不同肌肉的CD時間,更合理規劃自己訓練風格(輕/多、重/少)、以及休息。也會影響自己的飲食搭配,是高碳還是非高碳日。

  大致本文想聊的只有上面心得,但為了交代我對運動產生興趣的背景,特別補充這幾年,稍微為了減脂的一些紀錄。不露臉純粹是不傷大家眼,想看帥哥美女,其他IG或Youtube頻道應該很多。另外,接下來回到比較忙碌的工作,同時也要繼續備考,儘管發文紀錄的時間會稍少,但有想法也會找時間稍微寫寫。

筆者資訊
兔二(nobuusa)
遊戲愛好者,尤好「粗鄙之語」與「王司徒」,現居於台北市。

創作回應

虚ろな光
讚喔

然後我看到深冬小姐 嘻嘻嘻
2024-11-07 14:54:54
兔二:腎人棄於酒泉
三項大師,改天聽你分享。
2024-11-07 15:02:43
max
厲害~
2024-11-17 13:52:54
兔二:腎人棄於酒泉
獻醜!再等大大分享。
2024-11-17 22:50:23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