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模式」:這東西,我覺得其實每個人都該知道。
雖然大部分的時候我都不理性;但是,在處理一個問題的時候,能列出多個選案,根據每個選案的期望值還有機會成本,從中選取最佳選案,這應該不是只有當官的人該學?
上述(之決策行為),能理解為是中華民國的文官所受的基礎(?)教育;但是每個人都應該要知道,其實自己無時無刻,都正在為某件事做決策;而且在做出決策的同時,正在付出金錢、時間、精力這三重成本;同時,也損失了若是選取其他的選案(option)所能獲得的回報。
幾乎只有一個人打從心底真心去熱愛、喜歡的人、事、物,人方能為此不計任何代價地去付出;而那確實是經驗理性與科學,所無法為之提出解釋的。
呈上,任何事情一旦牽扯到主觀方面的認知與決定,便會變得很難在客觀上,得到一個完美的解答(廣博理性);因為人往往不會去選擇那個最好的方案,而是會選擇那個自己喜歡的。
(↑這就是決策者的偏好對選案的影響,垃圾桶決策,這個名字我真的很喜歡,Garbage Can。)
這是人之所以為人,而不為神的道理吧。
然而,我覺得耶和華既不客觀,也不理性。相信經驗證據的人,恐怕真的很難去信這種人格神。因此,我無法理解阿奎那這種亞里斯多德信徒,居然能用自然哲學來完善經院哲學。
也難怪Weber會說,離開巫術時代,是世界的祛魅(打破魔咒)。
其實這種社會科學的東西還是挺哲學的,我多少也能理解自己以前幹嘛讀那垃圾爛系(ry);不過我還是覺得社會科學對人比較好,文學藝術類的東西知道得多了,對人生尤其無益。
多讀Max Weber,了解自己身為愚昧的多數人,是如何被少數的社會精英、富豪所控制、操弄、剝削;然後少知道些屈原、李白、王國維。
了解一下國家怎麼對自己施加結構性暴力,然後繼續在知情的情況下,安於作一個達利特,難道不好嗎?
還是說作為一個人,無知的話,能活得比較快樂?
我很喜歡滿意決策這個概念,人可能會盡量讓旁人滿意;但絕大多數時候,一個人所作出的決策,通常是讓自己滿意居多。
如果連自己都無法滿意的話,我實在是無法理解,人怎麼會去下這個決策?
不過滿意決策本身的理性程度就很高。
因此,應該要先回頭檢視:有沒有可能,絕大多數時候,大部分的人,從事大部分的決策行為時,都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做決策,而且根本沒有絲毫的理性可言?
「垃圾桶決策」:這名字有夠有趣,但不是一個真正的決策模式,而是一個成因的解釋。
為社會現象做出歸納,進而去解釋,這件事本身就很有趣,假如不是因為考試的話,我也不會知道。公共行政這一科真的很能啟迪智慧,我願稱其為生命之光。
知道社會為什麼是這樣的(知其所以然),然後去讀法律,尤其是讀刑法,感受一下上層階級的人想怎麼去教化吾等屁民。(或者其他人其實是首陀羅,反正達利特只有我?)
可惜今年的行政學四等題目,我覺得都在考行政法,其實範圍真的很偏,還考到資開法去。爛透了
不過我也不期待考地特,我就能在擅長的科目發揮所長,這不可能。按照期望值來說,最好的選案是:提升最爛的科目(地自、英文);而不是拔高本來就已經不錯的科目(行政學);且中等以下的科目(行政學、法緒),分數應該要拉到中等以上。
這樣平均下來,才能得到中等的分數。(志光那個什麼學霸筆記的講座,我看我也是不用聽了,我根本就知道該怎麼弄。)
但是法緒有一堆釋字要背號碼,還會考民法,各種奇怪的公司法、算遺產等題目。算遺產,可能還算國考生活須知;公司法、商法這些投資報酬率就超低。
他媽的,我還得知道他們怎麼開股東會,到底關我屁事?我是能去開嗎???我有公司嗎wwww 純刷考生鑑別度的題目。
平心而論,我覺得做做考古都已經很對得起自我良知。至於把小六法輸入進腦子裡的事,就交給司特四五等的同學們。
我不是在嘗試去理解聰明的有錢貴族,到底都用什麼方法來管理賤民;中華民國根本不需要這麼多這方面的聰明人。
不論如何,有的知識會讓我覺得千金難買,對人生的價值遠高於考試價值。
有錢人的思維大概真的會很聰明,因為必須治理賤民們,要考慮的事就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