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戰爭很瘋狂,但還是要遵守一些規則
人類歷史是由鮮血撰寫的,可見我們多愛自相殘殺。雖然大大小小的武裝衝突造成不少慘劇,但交戰雙方在某些情況下或多或少也會發揮良知,不讓衝突擴大。根據簡單歷史頻道的介紹,18 世紀時,軍官通常由特權階級或有錢人擔任。打仗的時候,軍官通常都很紳士,不會故意射擊敵方軍官,因為他們認為這行為很野蠻。即便雙沒有口頭約好或是寫決鬥契約也是如此,算是彼此間的默契吧~不過在美國的獨立戰爭中,美國人倒是會故意射殺敵方軍官。畢竟擒賊先擒王,只要對方的指揮官一死,底下的士兵就會大亂。
後來,多數國家覺得有些規則應該要清楚寫下來,這樣才有個管理士兵的依據,也比較能約束士兵的無理行為。比如針對某些特定身份的人應給予特別保護──這就是《海牙公約》跟《日內瓦公約》的基礎。士兵可以打誰、不可以打誰、什麼時候該打、什麼時候不該打…...必須講清楚、說明白。
其中便有針對醫護人員的一系列詳細規定。像是不可以射殺醫護人員;醫護人員在執行醫療行為時,不可以令其停止或阻撓。此外,不能俘虜醫護人員,甚至還得盡速送回醫護人員。如果違反,就有可能會被以戰爭罪起訴。廣義的醫護人員像是擔架兵、開救護車的駕駛、協助救治的平民…...這些都是《日內瓦公約》保護的對象。根據統計,有 20% 的士兵在受傷後如果能即時得到救治,就可以挽回寶貴性命。可見醫護人員的重要性。
醫護兵可以攜帶武器,但僅限於自衛用,不可以主動攻擊。一旦主動攻擊,自然就失去了免死金牌,因此就算敵方射死了醫護兵,也不會被問罪,因為「主動攻擊的醫護兵」是可以射殺的戰鬥人員。
為了讓醫護人員易於辨識,他們會在肩膀跟頭盔弄上標記,最常見的是白底紅十字。不過像穆斯林國家則是用紅新月,以色列則是用紅大衛盾。另外像臨時搭起的醫療用帳篷、醫護載具…...也都會漆上這些符號,好讓敵方知道不要隨便攻擊這些目標。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醫護兵,東西兩樣情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大國大多都有簽署《日內瓦公約》,因此都挺尊重雙方的醫護人員。在西線戰場,醫護兵多數時候不會分敵我,只要有人受傷那就是一定會救。像是盟軍登陸諾曼第時,醫護人員(分別是 Ken Moore 和 Bob Wright)在教堂設立醫療站,救助雙方士兵──前提是所有士兵得把武器放在外面,不可以帶進去。根據幾位當事人的說法,「美德兩軍在墓地廝殺,事後卻在教堂裡共同接受治療」。不過仍然有例外。比如納粹親衛隊會刻意射殺醫護人員、某些同盟國士兵故意射擊德國的醫護人員。撇除掉極端情況,多數醫護兵其實都是死於流彈或炮擊,畢竟這些攻擊手段都不長眼。
至於被稱為「史上最血腥」的東線戰場,則是另外一番光景。由於蘇聯沒有簽署公約,因此德軍可以盡情朝醫護人員開火,不用怕惹事。如果抓到蘇聯的醫護人員,也不用放走,通通送往集中營就對了。想當然,蘇聯士兵也不會善待德國的醫護人員,肯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太平洋戰場的話,日軍甚至把射殺敵方醫護兵跟摧毀醫療載具當第一要務。像是 1943 年,日軍潛艇擊沉澳洲的醫療船半人馬號,導致 268 人死亡,引發眾怒,還登上各國報紙的頭條新聞。還有,防守硫磺島的栗林忠道大將,對底下的官兵下令只要發現敵方醫護人員,就必須列為優先攻擊目標;也可以先打傷一般士兵,藉此獵殺前來救治的醫護兵。在《鋼鐵英雄》電影裡,老鳥醫護兵也對道斯說趕快拿掉顯眼的醫護標誌,因為鬼子會想盡辦法搞死你。
盡管日本分別在 1907 年跟 1929 年便簽署了《海牙公約》跟《日內瓦公約》,但他們根本沒在鳥,因為日本就是想重挫美軍士氣。鬼子的想法很簡單:只要少了一個醫護兵,那敵方的死傷便會很慘烈。根據 The Military Show 頻道的說法,鬼子還會故意用英文喊「Medic」,藉此釣出醫護兵。有鑑於此,美軍很乾脆地不讓醫護兵穿戴容易成為靶子的標章,讓他們的裝扮跟其他士兵一樣,這樣就不會被鬼子特地抓出來打。
近現代的醫護兵,漸漸不戴專屬標誌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線戰場以及太平洋戰場所帶來的不愉快經驗,近代醫護兵普遍都會接受戰鬥訓練,包括如何使用武器,好提高生存率。後來的越戰、反恐戰爭,由於通常沒什麼人在遵守《日內瓦公約》,因此醫護兵也都去掉顯眼的白底紅符號特徵。在現代軍隊中,幾乎很難第一眼就辨認出誰是醫護兵。
英國一位醫護兵表示,他除了要攜帶介於 22~36 公斤的醫療設備,還得額外攜帶彈藥。而因為醫護兵的行為與裝扮越來越像一般士兵,所以《日內瓦公約》給予的特殊保護也就不會那麼周全;這表示當受傷的士兵需要救助時,醫護兵可能無法在第一時間趕到,因為在沒有特殊標誌的保護下,一跑出去極有可能會引來子彈招呼──就算有戴特殊標誌,對方可能也沒什麼良心,或是根本不怕法律。
也因為這樣,一般士兵也得學會該怎麼保護自己與同袍,像是怎麼清除影響呼吸的障礙物、止血、胸腔減壓…...有些士兵還會去大城市像紐約,向醫護人員學習該怎麼處理槍傷。雖然在美國本土發生的槍擊案所造成的傷口不太能跟戰場的相比,但有備無患,學越多越能幫助自己與他人。
不講武德的俄羅斯,常炮擊醫院跟射殺醫護兵
隨著科技的進步,精準打擊技術越來越成熟,在攻擊特定目標的同時也能避免傷及無辜。但反過來說,良心被狗啃的指揮官也可以藉此精準打擊非軍事目標,製造更多傷亡。
俄羅斯在 1960 年時簽署《日內瓦公約》,後來又在 2019 年 10 月退出,因為普丁覺得調查組織一點用處也沒有。在與敘利亞跟烏克蘭的戰爭中,毛子經常炮擊醫院。2022 年 2 月,毛子入侵烏克蘭。過了一年,根據非政府組織的統計,烏克蘭境內十分之一的醫院遭到攻擊;還有將近 200 名醫護人員被殺、被綁架、被逮捕……
一名烏克蘭醫護兵受訪時曾說,與小隊在巡邏時經過一輛佈滿彈孔的車,發現裡面有三具屍體跟一名傷兵。醫護兵想要過去幫忙,但隊長卻不允許他這麼做,因為隊長注意到傷兵的手上握著毛子士兵佈下的手榴彈陷阱。他們別無選擇,只能離開。也有一些報告指出,毛子會在烏克蘭士兵的屍體下方埋手榴彈,這樣當醫護兵或負責搬運死者的人員去移動屍體時,極有可能會被炸死。而當然,這種誘殺陷阱可以戰爭罪論處。
再來,戴上專用標誌的烏克蘭醫護人員很常被毛子針對──就跟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日軍一樣。也有開救護車的烏克蘭人表示,毛子國的坦克向他們開火,或是在撤離路線上埋地雷。所以烏克蘭的醫護兵現在也都跟其他國家的醫護兵一樣,拿掉專用標誌隱藏自己,連醫護載具也都移除了顯眼標誌。即便是這樣,烏克蘭醫護人員的風險仍沒有減少,每一次出動都不知道能不能活著回來。
毛子刻意毀掉烏克蘭的醫護系統,意味著傷兵無法獲得救治,那死傷將急速攀升。再來,烏克蘭的人口總數是毛子的三分之一,少一個士兵對烏克蘭而言都是巨大損失。單純的數學計算讓毛子覺得違反一點戰爭罪也沒關係,反正最後能勝利就好。當然毛子的罪行不只這樣,還有轟炸平民、種族滅絕、對記者使用酷刑…...
無論哪個時代、哪個戰場,醫護兵總是穿梭在槍林彈雨中,並且得在缺乏醫療物資的情況下盡最大努力從死神手中搶命。就算當下成功救回一命好了,又得思考該怎麼把傷兵送到安全地點…...他們救死扶傷,非常偉大,理應獲得尊重跟保護。然而,隨著《日內瓦公約》的約束力逐漸減弱,醫護兵的處境越來越危險。究竟能不能想到更好的解決辦法,有待大家努力。不過還是希望世上再無戰爭,也希望我們永遠也不需要醫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