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幕:家的意義
對於家有什麼樣的感覺?
這對於建箴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從客觀的角度來說,他覺得自己的家的確給了他很多的資源和生活所需的各項幫助。至少在自己的人生過程中,父母給了他一個衣食無缺的環境,這點是他絕對沒有辦法否認的事實。
就算有所需求,也幾乎都是用條件交換的方式,並非自己想要就能得到自己期望的事物,這也間接形成了建箴就算心中有想要的念頭,但實際上也很少向他人索求的個性。
索求這個行為,從來都不是毫無代價的。
在建箴二十年的時間裡,除了那些必要的學雜所用需要的金錢以外,其實很少和父母表露自己的欲求。就算有,大致也就是一些電腦相關的事情。畢竟雖然衣食無缺、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但實質上建箴卻也沒有所謂的零用錢這種東西,是直到上高中以後,申請自己的郵局戶頭,建箴也才真正有了可以為己所用,為數不多的金錢。
父母待他很好,在食衣住行方面大概都可以算是呵護備至的模範家庭,這點建箴是真沒有什麼能夠挑剔的地方。即使不能夠稱之為富裕的程度,但至少能算得上是小康條件的家庭,至少在收斂了物質欲望之後,印象中自己從未提出過超出家中經濟能力負擔範圍以外的期望。
由於媽媽從前是國中老師、爸爸是自行創業,所以和其他父母有點不太一樣,他們夫妻倆在家的時間相對長很多,也因此在建箴成長的過程裡,他總覺得父母在自己的生活中佔據了很大一部分的存在感。
而這樣的存在感,卻多少造成了一種排斥。
有些人的家庭關係問題可能是源自於父母長期不在家中,也沒有時間管孩子到底在做什麼,有什麼樣的想法所造成的疏離。
但建箴的狀況則是完全相反。
因為父母大多時間都在家裡,生活作息步調緊密相連,所以反而是管得太多,直接將自己認為好的事物、習慣、價值觀不斷疊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而並沒有實際上去理解他們的孩子到底想要什麼、期望什麼,還有喜歡什麼。
本質上都是好意,然而那樣的好意卻都只出於他們自身的想法,而並非從他身上所得得到的回答。也因為這樣的心態,造成了建箴和父母在多年以來的相處中,永遠無法停止的口角爭執。
起初,他仍然很努力的在扮演父母心目中所期望的懂事孩子。但隨著年齡增長,想法越來越多以後,那些不滿的情緒就像是地雷一樣,只要稍微踏到一點邊界,就很容易連鎖引爆內心的情緒。
「因為我是你媽所以才管那麼多,如果是別人家的孩子我理都不想理的。」
媽媽最後總會甩出這樣一種他早已聽煩的理由。
從社會的眼光看來,他的行為就是一種青少年的叛逆情緒。然而只有建箴自己知道,他只是壓抑得太久,對於父母那總是拿過去的價值觀套在自己身上,完全不過問實際想法的自以為是感到惱怒。
父母的確在很大程度上彷彿給了自己很大的自由空間,然而那樣的自由卻又彷彿設置在遊戲中無形的隱形地圖邊界空氣牆,看似能夠通過,實則行動受阻。
這種心裡不開心,卻只能默默生悶氣的情緒,幾乎充斥了他的整個成長過程。
他討厭自己父母嗎?似乎不完全。
但他喜歡父母嗎,卻又好像有什麼地方不太對勁。
那種感覺,總是讓他感覺煩躁。
或許在他們家人關係之間總是有一種說不出的矛盾,不過對他們家來說,這大概也只是某種時不時就會出現的慣例情景,過了二十年了,就算心上有什麼不滿,也常常因為那些不滿而發生爭吵,但實際上他們早就已經變成了習慣。
即使再怎麼不願意承認,也不能否認很多事情還真就是「習慣就好」。
再怎麼說都是家人,而且這樣的爭執大概未來也還是會持續下去,或許血親的關係從另一種角度看來也就是這輩子都緊隨自身的孽緣,無論自己喜歡或不喜歡都無可否認的連繫。
所以自己能夠做的,也就是去習慣和接受那樣的現實。
建箴不得不承認,上了大學之後離開家,這一段不算特別遙遠,只要搭公車就能抵達的距離,反而似乎讓自己和家人之間找到了一個相對放鬆的空間。
他不是真的不喜歡自己的家人,只是他也希望擁有自己的個人想法,有自己的空間,去嘗試著為自己心中的想法做出決定。而不是只去做那些他們認為合適的選擇,合適的答案。
儘管從小到大受了家裡不少資源的幫助,但他並非嬌生慣養的孩子。相反的有時候他覺得父母過度的干涉,有時候反而讓他感到無所適從。
可能他從來都是個不讓爸媽省心的孩子,但是他並不認為就連這種程度的事情都無法由自己做主。
更何況,未來必須由他自己做主去決定的人生只會越來越多。
總有一天,他也必須要為自己所選的路負責;總有一天,他也必須要以自己的想法,去抉擇只有自己才能做出決定的生活方式。
※ ※ ※
「下一站,市政府。」
毫無情感的電子音語音告知即將停車的訊息,也提醒仍在思緒中恍神的建箴得開始做好下車的準備。
即使沒有帶上大件的行李,但是等到完全停妥以後才匆匆挪位進行下車的準備也仍然有些耽誤時間。城市的步調便是如此,就算並非尖峰時段、就算車上沒有什麼人,大家也還是會習慣性地預先做好準備節省流程的時間。
在建箴印象中,以前的公車是還是需要按目標地點的距離遠近投幣上車的,有些年紀比較大的乘客還會因為不熟悉系統的關係,在車門口和司機詢問許久後才掏出錢包數著零錢。而後來刷卡乘車的系統普及化以後,上下車都要更方便得多,也越來越多人願意利用大眾運輸作為在城市裡移動的方式。
這麼說的話,自己也算是經歷了某種時代的改變吧?
下了車,順著人群跟著過斑馬線,寬闊路的另一頭,則又是一個站牌。雖然車班的頻繁程度不如下山時的那條主要幹道要來得多,但運氣還不錯,也是十來分鐘就等到了一班車。
若遲遲都等不到的話,走路回家也不是難事,大約也就是十五分鐘的路程。難點並不在選擇坐車還是走路,而是考慮到若走到一半有台公車從面前駛過,又或者左等右等一算時間發現要是選擇走路老早就到了這兩種截然不同情況的心理糾結。
因為並沒有確切的條件能夠知道究竟哪一個選擇才是對的,所以雖然最後的結果都一樣,可面對不同過程的心態仍不免有所變化。
這趟車程就要短得多了,只要搭上車,到家只是五分鐘的事。
其實想了這麼多,建箴還是沒有想到回家之後要說些什麼,不過以他對自己爸媽的瞭解,那些預想的答案只是提供一個假想的可能性,實際上會怎麼樣,還得看爸媽今天的心情。尤其是媽媽那種隨每天變化的情緒化個性,簡直比遊戲裡隨機地點重生的菁英怪物還要更難預料。
不過也就是這樣吧。
久違兩個月的初次返家,如果可以平靜的度過的話,那麼當然也沒有跟自己過不去的理由,只要媽媽不要又提出什麼無視氣氛的奇怪話題,自己或許也能夠平淡的享受這兩天的放鬆時間……嗎?
……大概還是有困難。他能盡的大概也就是人事的部分,至於媽媽是不是也能稍微盡點人事,那就不是自己能夠控制的內容了。
從小到大他和媽媽的吵架都是毫無預兆地突然就吵起來的,時至今日他們母子倆也依舊動不動會為一些枝微末節的小事發生衝突。
儘管不想承認,但在個人立場上不願讓步這點,自己似乎完完全全遺傳了媽媽的固執。
※ ※ ※
窗外流逝的街景離家越來越近,記憶也越來越清晰。
以前自己還是小孩子時,總覺得自己看到的世界和實際能夠觸及的世界並不成比例。自己的眼睛總會看向很遠的地方,然而自己能夠記住的路和街道大概就只有離家半徑三、公里以內的範圍,實際上他能夠抵達的距離也就只有那麼遠。
當其他孩子都還成天在外玩鬧拓展未知區域的時候,自己的世界卻似乎從來沒有實際擴展多少,始終在一個區域範圍內。
那些街道小徑巷弄的路名,自己沒有幾個能夠實際記住。
而這座從他國中畢業以後就開始發展得令他越來越陌生的城市,如今已經只剩下少部分的風景能讓建箴產生記憶上的連結。
明明記憶中的景象仍然歷歷在目,但看到已經不復以往的實際畫面,建箴不免還是會產生某種錯亂。
從前買餅乾零食的小舖、那些曾經在小溪旁野炊的阡陌田埂、要道轉角處閃著新潮霓虹燈招牌的大型商場、和其他孩子一起嬉鬧整個下午的路邊公園。
大概沒有什麼事物能夠維持十幾年的時間都不會產生任何改變。那些變化,與記憶中的人事物一同產生了某種強烈的割裂感。
當盼著每天的日期趕快過去,假期趕快來臨的時候,並不覺得時間的經過有多麼快速,而在回神扭頭轉身的那一剎那,眼下的城市卻已經早已不是自己所熟悉的從前那副模樣。
自己已經不再是個孩子,或許在其他人的眼裡,自己也同樣屬於記憶中割裂的一部分。
「下一站……」
思緒還來不及細品回憶的滋味,他的目的地便已經抵達。很多事物便是這樣來去匆匆,時間不會等人、歲月不會滯留、城市的腳步,也不可能為誰停下。是不是到了一個年紀的平衡點之後,人就會開始花越多的時間在回味從前,而不再只是單純的期望未來呢?
再度行駛前往下一站的公車拖曳著風尾揚起一陣煙塵。而建箴則已經再度開始了最後一段的步行,只要過了兩三個路口拐彎直走到巷子的最末端,就是自己所熟悉的家。
城市裡無數的房子,有著幾萬戶的住民,但屬於自己,能夠被稱為「家」的地方,就只有僅此一個。而不同的人,都有著屬於各自應該回去的地方。如果一個人從沒有離開過自己所居住的城市,那麼通往家的這一條熟悉道路,一輩子會反覆走過多少回呢?
建箴一直覺得很好奇,別人的眼中的家到底是什麼樣子?在他們的生命裡到底代表著什麼樣的意義?會不會只有自己才會產生出這樣無聊的迷惘?
或許在人生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去尋找屬於自己的那個特別的位置,學校的座位、上課的教室、能和自己相處的來的群體……那些對自己而言有特殊意義的一種象徵。
只要身處於那樣的位置,就會感到安心。或許對於每個人來說,那個特殊的位置各不相同,而那些重要的意義,也絕非恆久不變。
然而「家」的意義,卻又是在這其中格外特殊的一個。
甚至到如今為止,自己站在了自己的家門口,這個熟悉的場所,在經過兩個月的時間後回來,建箴還是不知道應該怎麼去定義自己對於家的那種情感。
或許建箴本就不是什麼擅長表現出自己情感的人,只不過他沒想到的是,在離家稍微有一陣子之後,其實自己也並沒有什麼特別強烈的想法,也沒有因為想家的關係而顯得特別激動,就和過去他早上出門上課,晚上回家吃飯那樣的自然平淡的日常沒有太大的區別。
說不定在他的心裡,其實並沒有真正意義上離開家的實感,所以也壓根沒有那種想家的想法。
意識到這件事的建箴,則陷入了有些複雜的情緒。
隔著半條街的距離,就看到了爸爸在院子裡整理花木的身影,不知道是單純覺得園子有些髒亂需要整頓,還是算好時間有意在門口等著他。
可能兩種理由都各包含了一點吧。
「唷!比想像的還要早。」
爸爸扭頭舉著手中挖土的小鏟子向自己打招呼,然後把肥料和土重新填回了地上的盆栽裡,神情和態度完全就像是自己認知中的模樣沒什麼不同。
這讓建箴不禁有些好奇,對於爸爸和媽媽來說,又是怎麼看待自己上大學之後離開家的這件事?
「嗯,回來啦。」建箴遲疑了半秒,仍回應了爸爸的招呼。
兩個月時間沒見,語氣還是略顯生硬。
不過,家還是老樣子,一點沒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