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EP2 書評試寫:讀《絲路分手旅行》

四弦 | 2022-06-21 21:42:35 | 巴幣 354 | 人氣 422

  本文撰寫於書評培育坊首場講座結束後,預計在6/26(日)與講師及學員們一同討論,後續收到的回饋將更新於內文。

  此次講師提供的試寫書目,可謂形式多元:改編自歷史疑案的虛構小說《雙面葛雷斯》、科幻短篇《醜小孩》、插圖與短篇並陳的畫冊《成為洞穴》、美國桂冠詩人Robert Hass的《夏季雪》、散文遊記《絲路分手旅行》,以及揉合了地質史、人類學、探險紀錄的翻譯紀實作品《心向群山》。

  礙於實際閱讀與動筆的時間有限,小說很早便從我的意願名單中排除,出於相同考量,資訊量浩繁的翻譯文學也不列入候選。最後,在評估自身對美學和詩藝的領悟水平後,我選擇相對簡明流暢、讀來最不費心神的旅遊散文,《絲路分手旅行》

  該書早在2005年首刷,絕版已久。直到今年,作者李桐豪編輯另一本遊記不在場證明,同時繕改了十七年前的書稿(按作者接受採訪的原話:反正就像遛狗,遛一隻跟遛兩隻是一樣的)。於是新書付梓、舊書復刻,兩相對照,便有了截然不同的旅行態度,行走在永不交錯的時間維度裡。

  當年和戀人分手的李桐豪,與另一個同樣孤獨的靈魂相約,背上簡單的行李,試圖打破生活的慣性和習癖,由疲憊來決定該在何處停止,讓一個腳步無可避免地帶出另一個腳步明白了限制,才會有自由;或許抵達了地理的盡頭,才能看見心理的盡頭。

  以下正文。



  對我來說,讀《絲路分手旅行》,在情感上是有些疏離的,而這種距離感與空間無涉。再怎麼遼闊陌生的景物人事,在李桐豪筆底都能與生活經驗產生微妙連結。

  比如登華山時遇見的無賴掮客,竟被比作笑傲江湖的令狐沖,有失瀟灑地和作者一行人激動講價;或是困在空調故障的小客車中,和神似肯德基爺爺的司機師傅尷尬地無話可說。許多本該是掃興惱人的回憶,經過天馬行空的想像濾鏡潤色,反倒變得荒誕滑稽。

  作者自認看待旅行的態度「只是尋求一種打發時間的方式」,文字卻詳實記錄下時間的痕跡:因陳水扁就職而落空的西藏之旅、泡澡時播映的港片《鍾無艷》、礦泉水瓶身的王力宏代言廣告、MSN通訊軟體、iPod音樂。

  在今年初的訪問中,李桐豪也表示,他想像中的讀者,應該是聽〈旅行的意義〉、聽蔡健雅的那個世代了。我著迷於這些不再重來的標誌,它們帶有初識的新鮮況味;卻也催生一種惘然,彷彿失卻了與作者感同身受的資格

  遊記漫長如旅程本身,多數時候,李桐豪以絮叨但不失條理的口吻梳理見聞,急於將即景所思,悉數分享給讀者。評論至興起處,甚至將背稿般的導覽內容或歷史考據全盤節錄,時而插敘一段金庸小說段落,時而聯想至張愛玲。

  果真如附錄所註解,「張愛玲與金庸猶如兩塊放射性金屬埋在他的思想深處」,當李桐豪書寫被割捨的愛情,有張愛玲的優雅決絕;面對歷史遺緒時,又有金庸的老成悲憫。

  書中也存在如〈我們選擇的告別〉這樣私人的時刻,在女性摯友林雅珍、偶然同行的小醫師和讀者之外,構築了「一個看不見的旅伴,親密的第二人稱」,藉此一窺促成此書的前伴侶之形象。如此編排放在尋常散文集中,前後篇章可能顯得不連貫;但在充滿不穩定要素的遊記中,這樣偶有失控且跳躍性的情緒投射,或許也是合於常理。.

  此行將滿三十歲的作者,字裡行間透出顯而易見的鋒利,人物的對話如套詞般無懈可擊,不免讓我頻頻掩卷,細思何處是真切發生的情節,而何處又是精心設計的表演。但李桐豪並不放過增添寫實色彩的可能性,他掏心掏肺,且毫不避諱向讀者展示:對現實的怨懟與嘲弄欺瞞異地陌生人的刻薄腆顏,還有與摯友之間聲氣相投的壞習慣,諸如此類近似於告解的自白。

  《絲路分手旅行》的尾聲,可以察覺作者在旅伴的默契和戀人的情愫之間往復拉扯,能夠篤定說出「旅行適合分手」的李桐豪,還是無可避免地在沙漠動物園想像愛情生活。看似矛盾,其實與他執著於走到底的動機有關——「知道了是什麼一回事,便心甘情願地走下坡了」

  標題分別指涉兩種分手:其一為銷解前任遺留的陰影,試圖從被割捨的關係中走出的分手,其二則是體驗過些許曖昧的陪伴扶持,然後心滿意足地折返,早在定下行程以前,就註定要到來的圓滿分手。

  當一個人了解旅行的意義後,便能好好道別。



創作回應

愛德莉雅.萊茵斯提爾
人都各有屬於自己的旅程,沒有永遠的宴席,但圓滿分手下,也許哪天再度相遇會有種遇見好友的親密感
假如是分割的話...以後再相見會難上加難( ´・ω・`)(感覺這本書被介紹得好喔(´,,•ω•,,)
2022-06-22 08:17:29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