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法鼓全集》 筆耕建淨土-怎樣讀書

演華 | 2022-05-21 23:12:39 | 巴幣 0 | 人氣 74

筆耕建淨土
怎樣讀書
我相信,能夠讀到這篇文字的人,必定是讀過書的人;但是我也相信,讀過書的人,不一定就是懂得讀書方法的人。
讀書的人,大概可以分成兩大類:一是學問家的讀書,一是一般人的讀書。唯其要想成為一個有大貢獻的人,他就必須讀書;要想增長一些生活情趣與人生修養的人,他也必須讀書。因為書本能夠增加人們的知見,也能啟發人們的智識,更能陶冶人們的性靈。
當然,學問家,終究是人類社會中的一小部分,人類之中的絕對多數,不會成為學問家,也不必成為學問家的。但是,學問家所以要做學問的目的,對象就是要將他們所做的學問,所讀的書,所有的心得,作成了文章,供給一般的人去讀。所以,學問家是書本的消化者,也是書本的製造者,一般的人,便是書本的吸收者。學問家好比維他命的製造商,一般的人好比維他命的消費者,消費者雖然不必親自製造維他命,但他們同樣可以得到維他命的養料供應。
可見,做學問,雖然可為自己,但其並不是專為了自己;一般人,雖不專做學問,但其並不會得不到學問。
所以,凡是一個人,盡可能地要養成一種讀書的習慣,否則便是一個(知識)營養不足的人了。沒有知識,並不就是壞人,但他不能使他自己更充實更發展,乃是一樁事實。除非能像六祖惠能大師一樣,他的自性,本來就是明淨的,可是,也僅一個六祖大師呀!
怎樣讀書?可謂見仁見智,各有各的說法。但總不出兩個要領:一是精讀,一是瀏覽;精讀求高深,瀏覽求廣博。
哪些書應該精讀?這也各有各的看法不同,但從大體上說,凡是本門的主要書籍,必須精讀。所謂本門,就是自己所愛好並對之有最高興趣的學問,比如有人愛哲學,有人愛科學,有人愛藝術,有人愛宗教。然在哲學、科學、藝術、宗教等的每一個範圍之中,也有分門別類,哲學分有東方與西方,科學分有自然與人文,藝術分有書畫、雕刻、詩歌、小說、戲劇、音樂、舞蹈等等,宗教則分有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等。只要自己對任何一門有特別的興趣,便應該精選那一門中的主要書籍來熟讀精研,最好能夠背誦,那就打好了這一門學問的基礎。做專門的學問家也好,做業餘的學問家也好,能夠專長一門學問,總是受人敬重的事。
哪些書應該瀏覽?所謂瀏覽,是指大概地看看,不必花費太多的精力去記憶背誦。凡是本門以外的各種學問,都應該略微涉獵,才不致變成孤陋寡聞。同時,瀏覽了本門以外的其他學問,也可以增進對於本門學問的化解能力與發現能力。如果只是局限於自家的一門之內,你所說的人家很難接受,對於人家的長處,你不但不能吸收,反而妄加批評,以致引起人家更大的反感,這對於一個以弘法為本務的佛教徒而言,乃是很重要的事。所以佛陀也許可比丘們,若有餘力,可以研究外學。
做為一個佛教徒,應該精讀些什麼書呢?這實在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比如中國佛教分為八大宗派,各宗都有其基本的經論,事實上一個人在初學階段,也不可能把八宗所有的基本經論,全部精讀。如果僅舉其中的一宗或兩宗的基本經論,便有顧此失彼之罪,甚至會招批評。
好在八宗分派的局面,在今日的中國,已經成為過去,故也不藏簡陋,以我自己的看法,略舉一些必須精讀的典籍如下:
(一)經典:《法句經》、《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圓覺經》、《楞嚴經》、《阿彌陀經》、《金剛經》、《法華經》、《解深密經》、《六祖壇經》。
(二)論典:《大乘起信論》、《百法明門論》、《中論》、《原人論》。
(三)外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老子》、《莊子》。
因為我們是中國人,對於孔孟老莊的基本典籍,極其重要,所以也當精讀。
做為一個佛教徒,應該瀏覽些什麼書呢?這也是很難回答的一個問題。佛教徒有出家的與在家的,有男的與女的,有各種行業的與各種興趣的,一定要列出一張硬性規定的瀏覽書目來,自是很難完全適合全體佛教徒的要求。不過,佛教的原則是屬於人文的,如果你是一個以弘法為志願的人,我倒不妨根據我自己的看法,列一大概的書目如下:
(一)佛學:《太虛大師全書》第一冊至第四冊(若能讀至第三十三冊那是最好),印順法師的《佛法概論》及《成佛之道》,木村泰賢的原始、小乘、大乘三種佛教思想論,梁啟超的《佛學研究十八篇》,黃懺華的《中國佛教史》,呂澂的《佛教研究法》。其餘的經論及時人著作,可以酌量瀏覽。
(二)宗教:基督教的《新約》、《舊約》,伊斯蘭教的《可蘭經》(現在有時子周的《古蘭經國語譯解》可以讀)。
(三)哲學:胡適之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冊,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唐君毅的《哲學概論》(香港孟氏基金會版),吳康的《哲學大綱》(商務版),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中央文物供應社版),日本高楠順次郎及木村泰賢合著的《印度哲學宗教史》(商務版)。
(四)史學:錢穆的《國史大綱》(商務版),柳詒徵的《中國文化史》,周祥光的《印度通史》,以及《世界通史》與《世界史綱》等。
(五)文學:胡適之的《白話文學史》(開明版),胡雲翼的《中國文學史》,李辰冬的《文學新論》,謝六逸的《西洋文學史話》。看了文學史,就知道應讀哪些中西文學的名著了。文學作品是應該酌情選讀的,尤其要多讀傳記文學。
(六)科學:除了時常留心閱讀新聞紙上有關各種時代科學新知的介紹,應該瀏覽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生理學、天文學、地理學,以及化學、物理等的概論書或綱要書。
當然,我們所有的精力與時間有限,不能讀盡世界上所有的好書,但在盡可能的情況下,盡量多讀一些好書,凡是概論性的書及歷史性的書,都會給我們介紹很多的好書,從那些好書之中,也會給我們介紹其他的好書。所以讀書一定要從正路上下手,從概論及綱要上下手,否則便不會知道書與書的好與壞了。有的青年,天天抱著書,他們抱的如是盜書與淫書,不唯不能增長知識陶冶品性,反而浪費了光陰,也糟蹋了自己,誨盜誨淫的書,看來最能使人入迷,入迷之後,也就學著犯盜犯淫!
過去我在佛學院讀書,小說是不許看的,監學的見了,就要沒收,這種規矩是對的,但僅對了一半。辦教育的人,應該不許學僧看誨淫誨盜的書籍,但也應該鼓勵學僧在不妨礙正課的原則下,可以閱讀優良的課外讀物。憑良心說,我今天能夠寫文章,並不是國文老師教出來的,全是靠自己從文學作品的閱讀與習作中磨鍊出來的。事實上,教室中的課本,僅是開門的鎖匙,真正學問的寶藏,都是靠教室課本以外的自我發掘。
讀書的人,還當注意四點:
第一,要多查字典:字典是最可靠的老師,也是最容易請教的老師。見了不識的字,讀到不懂的句子,立刻要請教字典與辭典,不要輕易放過它們。一個字放過了不要緊,養成了懶得查字典的壞習慣,那你就要常常惹人的笑話了,時常見面的字,你會讀走了音,不成笑話?一個普通的字,你不懂它的意思,不也笑話?如果你要專心做學問,而又懶去查字典,那你這門學問是決定做不成功的了。
第二,要不貪快速:特別是精讀的書,絕對不要求急求快,首先看上一、兩遍,把全文的意思領解以後,再逐段逐章地熟讀背誦,讀熟了前一段,再讀第二段,背完了這一本,再背那一本。唯有能夠領會文意而又能夠熟記文句的人,才能讀出文中的文外之境,才能溫故知新,才能隨手運用。
第三,要多做筆記:凡是瀏覽的書,凡是不能把它精讀也不必把它精讀的書,一定也有它們的精華,那些精華,便是做學問的資料,便可以做為寫文章的參考。人的記憶有限,不能記住所有的資料,所以要把它們摘要地記下,或者成段地抄下。為了便於應用,筆記也該分類編號,做成索引的目錄,等到用的時候,一查目錄,就可找到所要找的資料。否則,筆記多了,依舊一團亂麻,找尋不易,運用也就困難了。
第四,要疑情發問: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讀書的態度,固然要對著書的人,抱一種虔敬的心理,敬仰他們為讀者貢獻了寶貴的知識,但是著書的人,未必沒有錯誤的觀念,所以書本中的道理,也未必都值得我們去接受。遇到了特殊的見解時,應該產生疑情,但這疑情的產生,務必要盡量地站在客觀的立場,分析比較,研究它的原意及其動機的目的,然後,把它記下來,擺在一邊,不要否定它,也不要肯定它,等到書讀多了,這樣的問題見得多了,再加上自己的判斷、抉擇、消化,變成為自己的思想。凡是大思想家,都是這樣來的。如果不會發問,讀書只是書櫥、書箱而已,對於書中的東西,只能儲存它而不能消化它,這樣的讀書,雖比不讀要好,但卻不能得到讀書的真正益處。
也許有人要問:難道說對於佛經也可懷疑的嗎?我的答覆是「可以的」。不過對於佛經的懷疑,不在懷疑聖言量(經義)的真妄問題,而是懷疑經義所指的心要何在,而是懷疑自己為何不能解答經中的某些問題。祖師們註解佛經,論師們闡述經義,便是解答一般人所不能解答的問題,如果註經的祖師以及造論的論師也像一般的經懺僧一樣,只顧讀誦,不起疑情,佛經的註解以及許多的論典,是不會有的。可見,唯有能夠疑問,並且勇敢疑問的人,才是真能得到讀誦佛經益處的人。
           (原收於二○○五年版《法鼓全集》之《評介.勵行》)
          (引自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 03-11文集 筆耕建淨土)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