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純工具性的特殊歷史觀:對「姨學」看法

坪圳氏共和國人 | 2022-04-28 23:20:07 | 巴幣 1148 | 人氣 2921


要提及一個在談論歷史、政治圈名氣不小的人物-劉仲敬,綽號「劉阿姨」,他所提倡的歷史政治價值觀,也被稱為「姨學」。
 
  據他自稱,是一名出生在四川的蒙古裔,在新疆擔任法醫的時候,接觸到了維吾爾人的集中營,被震撼後設法離開中共國。目前移居美國,已婚有兒女,持續寫作提倡「諸夏主義史觀」取代中華大一統。(有歷史同好表示:由於不同冠名作品的文風敘述有差異,很可能並非一人所寫,乃是團隊編寫。
 
 
 
  初次接觸姨學史觀,就是某天逛書店看到他的作品《中國窪地:一部內亞主導東亞的簡史》不看還好,一翻可說是驚為天人。當時我大概還不知道,這讓我一腳踏入對於歷史更深層的興趣之中。
 
 
  首先必須提到,對於歷史上不同文明與政權之間,政治與經濟影響力相互交錯、文化信仰衝突融合、軍事力量強弱產生的聯合或更迭變動……等這些認知概念不熟悉的人。看不懂劉仲敬的言論文章,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由於他老人家有自創專有名詞(1)、東拼西湊的習慣,對文組來說要聯想到然後轉譯,其實也花時間XD
 
  姨學最大特色,就是針對中國/東亞大陸為核心,從相同或更齊全的史料中,建構起所謂的「諸夏史觀」的歷史價值觀。簡單來說,可說是「同樣接受周天子冊封、共用漢字和周禮國際秩序,但是擁有自己詮釋的祖先、國家文化認同的族群建立的複數獨立政權(4)。」如果有看過相關主題的古裝劇或動畫,一群穿著寬袖花紋相異的衣冠、書寫字體各異、制度與習俗各異的古代人在東亞大陸上所建立的國家。也就是從商、周代的方國聯盟、封建諸侯國秩序一直到俗稱的春秋戰國時代的狀況。
 
 
  在姨學觀點來看,諸夏/諸國並立的時代,才是東亞史上最美好的時代。因為人口壓力導致的周禮體制瓦解,激烈的競爭導致國與國併吞、臣民下剋上,也催生了有漢字記史以來最激烈技術競爭、思想和體制變革。其規模之大、進步程度之高,是之後的支那/中國史直到清代前所沒有的。
 
  不過,東亞大陸其實有著「窪地」的特性:政治秩序與文明技術傳輸的末端。所使用的制度概念、軍事或建築器物的關鍵技術,都是受到內亞遊牧勢力傳來後,再自行發展的(這點爭議不小,忽略了東亞本身也有專門技術、制度體系的變革發展(即使歷史出現斷層),文化價值、地理限制的因素影響多大?也有待探討)。他認為,如果沒有秦漢大一統,東亞也許能發展出類似歐洲的萬國平等國際秩序。至少,當時已經出現雛型了。其次,則是諸國鼎立的宋代,不僅是四大發明中有三項(火藥、印刷術、指南針)誕生的時代,也是民間經濟發展最好的時刻。
 
  至於窪地形成的原因,自然環境地緣因素、鄰近社會文化輸入的養份,都是很有可能的影響,目前尚無絕對的定論。
 
 
  因此,劉主張徹底解裂大一統史觀,恢復諸夏各國。他則以自己出生地的歷史,自稱要建立「巴蜀民國」。也因此,他本人亦被反對者戲稱為「諸夏國父」。
 
 
 
  不過,筆者後來接觸了《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系列,還有王飛凌教授寫的《中華秩序:中原、世界帝國,與中國力量的本質》一書,還寫了幾篇內文摘要整理後;愕然發現:這不是比劉阿姨還早提出來的東西嗎?關於歐亞-內亞草原是已知最早的文明技術誕生之地、遊牧文明帶給世界史的貢獻,均可在日本的歐亞草原史觀研究中得知,像是《草原王權》、《逆轉的中國史》或是《大清與中華的混迷》這些我寫過書摘文的學術出版品,作者們都是該史學領域的資深學者,甚至有親自參與前往中國、內亞草原的考古挖掘行動、出席國際學術論壇與西方國家同行交流等等。歐亞史學的學術權威性;可說絕對有保證,但是主客觀程度,最好由讀者判斷。
 
  相較之下,姨學看起來就是建構在歐亞史觀已知的基礎上,替自己更主觀的學說背書……不愧是民族學發明家,狠狠反諷了所謂的中華/國共黨國史觀呢!
 
 
  至於春秋戰國、宋代乃是東亞地區史上學術思想相對自由、技術與經濟發展鼎盛的時代,王教授的著作亦有詳細提及,不過筆者我認為,確切性尤其是數據,我想還有待考證。
 
 
 
  另外,姨學還有一個基礎特色,就是很強調品性/習性。但凡上從掌權者或關鍵人物、下到族群共同體或特定階級。什麼樣的位置;就會有什麼樣的品性然後做出他習慣性、自以為是的選擇。這個說法某種程度上有些道理,不過忽略了人性本身的複雜、多變易受刺激的因素;更多的時候給人一種後見之明的感受……不過既然劉本人都承認,自己的理論只是工具,以學術邏輯檢視難以成立……就當作在欣賞一種特別的史觀理論,而且尤其是品性論對「窪地」的預測,似乎特別實用……
 
(不過就算如此,亦不能盡信)
   



 
  另外,《逆轉的東亞史:非中國視角的東南(吳越與江淮篇)》這本書,由於臺灣先民、移民的祖先大多來自閩粵或更北邊的山越、百越族。身為台灣人的我比較推薦。
 
  在劉的筆下,說著古越語(2)、斷髮紋身(3)且割臂立誓的百越人,以好鬥善戰、熱血暴躁的形象出現在讀者眼前。他們分成數以百計的氏族部落、彼此互相爭戰,也拒絕臣服北方的諸夏政權。他們以水稻和漁獵為主食;婚嫁同居自由、民風開放的鬆散社會組織。
 
  也因此,大一統的編戶齊民體制,對於百越嚴重摩擦!即使在遭到長時間影響被逐漸漢化、從驕傲易怒的武人演變成文質彬彬的士大夫。默默保有獨特文化認同與習俗來看,三國東吳、魏晉南朝的四代(在地的土豪世族逐漸取代北朝世族權貴也是有趣)、五代十國的東南各國,仍是其族群文化認同的遺緒,的確戳破大一統史觀賦予的表象,讓他們形象鮮明起來。
 
  利用沖積平原的灌溉、外來農耕技術的運用,「越」和「吳」兩個代表性的國家誕生。著名的勾踐復國的故事,說明了誰是勝者。不過越國在戰國時代爭霸失敗、為楚國所併吞。但是剩下的百越諸部,仍持續頑強抵抗到秦漢初期,實在令人敬佩。
 
  至於吳越的文化認同?從吳王夫差北伐齊國、被魯國君臣問及為何不守華夏禮法的反應:「我文身,不足責禮。(我是斷髮紋身的人,講啥禮法?)」就可看出一二。
 
 
  但願有朝一日,臺灣若能名正言順的建國,恢復古越人的善戰傳統,再加上自身的文化累積,成為在多元包容的背景下彬彬有禮、英勇善戰的另類國族,也未可知。
 
 

   
 

 
 
(1):舉例來說,一般講述北美移民史,提到移民組織是「契約共同體」,劉仲敬就自創了一個「法團自治體」。字面含意差異性大,需時間消化。
 
(2):古越語,近似於壯侗語系、南島語系的一種語言體系,和東亞北方古漢語相異。
 
〈3〉:截短頭髮,在皮膚上刺畫文飾。吳越一帶的文化風俗。《莊子.逍遙遊》:「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髮文身,無所用之。」《左傳.哀公七年》:「大伯端委以治周禮,仲雍嗣之,斷髮文身,臝以為飾,豈禮也哉!」

(4):取自許慎《說文解字·序》:「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大漠倉鼠
「這是第一次中國最後的警告!莫再意圖分裂不包含漢族以外的中國人與四萬萬同胞的民族情感!否則就是在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2022-04-29 09:29:27
坪圳氏共和國人
以日本懷良親王對明朝反應來用:「乾坤浩蕩,非一主之獨權,宇宙寬洪,作諸邦以分守。蓋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2022-04-29 09:40:57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