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心得】《さよなら絵梨》(再見繪里(暫譯))劇透:有趣到爆炸的作品!與爛作的價值

牧梓慕紫 | 2022-04-13 03:26:57 | 巴幣 6 | 人氣 973

  在今天(4/11)《炎拳》與《鏈鋸人》作者藤本タツキ繼《驀然回首》之後再次於少年Jump+發表單篇作品《さよなら絵梨》。經歷上次由漫畫帶出的現象級表現,想著怎麼能錯過第二次見證的機會,收到消息第一時間拿起手機閱讀,這搞得我今天一整天工作都在回味這部作品。目前在Jump+仍在限期免費公開中,還沒看的朋友趕緊跟上:https://shonenjumpplus.com/episode/3269754496858728104
--
「請用一句話形容概括一下這部作品吧?」(劇情捏他)
「這是一個少年為了紀念母親死亡感人的故事,不對;這是一個少年失意被少女拯救的勵志故事,不對;這是少年和少女對大家復仇動人的故事,也不對…那這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故事?我還沒完全搞清楚,但是能肯定的是這相當驚人。」這樣不解的納悶,讓我忍不住想分享觀看感受,希望能藉此來推論我可能得到的滿意結論(也可能沒辦法)。
  從主角悠太(暫譯)使用手機第一人稱拍攝的手法,因電影而生的分鏡,對於短時間變化相當細緻,由固定鏡頭來讓人專注在畫面或人物的變化上,我想在近年來的漫畫儼然成了一種時代風格。但讓人更容易被藤本樹騙的團團轉,雖然仔細閱讀不至於完全分不清楚哪裡才是「現在」,但就是不願那樣相信。藤本給予讀者十足的信任,便在創作上掌握了讀者這種:「對於過去閱讀內容回憶的餘韻,以及對於未來發展期望的內心活動」才得以顯現出因後設而生的「欺騙」。甚至我心想,我們對於上一部作品《驀》的回憶也被考慮了進去,一起被《再見繪里》的標題以及類似的分鏡給欺騙了。這也表現出這部作品內容深入人心的部分,但每個侵入內心的時刻,都相當過分的像是只用手指輕戳一下就離開,接者馬上再用另一根手指入侵。
  為此而創造的角色當然不會過於清晰,這份隱藏的神祕感讓人有所期望,跟著主角的電影看故事,只能從得到的資訊中做有限的解讀,對多個對於伏筆的期待以及反轉打臉的揭曉,打破劇中電影第四道牆明白自己被蒙蔽,得到真實之後的豁然感,又再次發現被欺騙的疙瘩感,又再次被揭開真實的驚喜感。這些在作品內容中轉換感受到的樂趣及穿插無理頭的笑點之外,在當中被觸動的情感,幾度讓人要流出淚水,卻又瞬間被轟炸(這「轟炸」不只是譬喻)回現實,發現方才的一切都是被操弄得情感的錯愕感,讓人開始反思起自己看待敘事的方法與評價。這些種種都是這部作品讓人欲罷不能的地方,就算是重讀,也不會抹滅這些感受,要用一個詞形容觀感,一定是「有趣」。我得說,最深的感受就是畫面的動態感真的好美…
--
  關於作品的分析內涵以及得到的啟示,我想回歸於藤本樹身為創作者身分之上做解讀,他本人熱愛電影,這些無疑是鑑賞與創作的養分,而在這部以電影媒介為主題的故事中,我們也許能以此洞察到藤本本人對於審美與創造的態度。
  藉「母親電影」的第一次爆炸在觀眾前的失敗,悠太認為自己的心境解讀不被世界認可,自己投入一切的結果,都好像在指責自己的無能,甚至在之後從他母親口中我們會理解,這也許是他環境造成的自認性格缺失。他不想面對母親的死亡,但又想如母親願的矛盾,最終使他選擇逃避的「爆炸」,他摧毀這一切說服自己作為紀念,其實是不想面對現實的「現實」他自己比誰都清楚。這同時也是他只留下母親「好」的一面的原因,由他個人的解讀,電影就該是這一回事,就該是理解美的展現。透過父親與同學的話,能明白這種美的影響力,它將好的一面永久保存,但如果當中少了個人或跳脫的元素過於保守或現實,我們又是為了什麼目的創新的呢?
  整個主流文化審美系統化的存在,並不是要人們不斷複製新的「舊」作品,而是透過清晰的理解加以突破,這就和你剛開始看到新奇的物品會覺得興奮,久而久之便覺得庸俗一般。說到「美」這種被人為抽象的形式,本就隨著時空背景劇烈的轉變,你我他都會有不同的解讀與交錯點,這些歷史片段式的存在告訴我們,我們的創造能力能夠由「人類」這個「有限的個體」,來理解「美」這個「無限的實體」。這種突破創新不一定能稱為「進步」或是「退步」,但人們能如此深信,並有勇氣極力突破,建造起自我價值觀的不同層次,也展現身為人的性情不願就此罷休的向上性。
  這也是悠太能被繪里激勵的原因(就算事實不是如此?!),不只因為有人讓他感受到交錯點,他其實也不願就此罷休。而透過繪里的電影而行的復仇,其實讓他不太滿意,因為這不是「他的電影」!(雖然我得承認,我也被當作復仇的對象差點要掉眼淚了)雖然發想是由他自己,但仍受到繪里的牽制,或者說,受到他們所觀看的電影所限制。像在電影最後我們也明白到,繪里其實戴眼鏡且戴牙套的,就算悠太想留下「真實的美」也沒辦法做到。
  這正是悠太在那之後仍然不斷編輯電影內容的原因(雖然我們無法得知他實際上做了什麼更動,但結局大概沒變吧),他就是想做他想做的電影結局,就像名導麥可貝出名的在每部執導的作品中都要求真正的爆炸,他的藝術,就是爆炸,這也是他所接納的一切。相信悠太在這之後,能像繪里電影中的結局那樣,真正獲得自信,接納那個因逃避而選擇爆炸得自己,以此作為無限回憶的契機。說實話,最後的轟炸實在毀了我的情緒,在轟炸前,能在影像中永恆存在的這點,確實正中紅心,已經被我認為是神作了,所以最後的爆炸,這部作品絕對有資格能在此時此刻被人們稱為「爛作」,但他確立了自己的價值,也帶給他人不同的考量機會。
  這裡也證實,所謂的「爛作」絕對有存在的價值,簡單能觀察到的,有如繪里被悠太電影的內容所驅使行動的劇情。而對立的說法,藤本也有在作品中透過父親那酷酷的台詞回應,身為創作者,他早做好被批評的可能,既然創作者引起波瀾,那麼針對作品,我們極力抗衡,碰撞出火花。心得與評論,就是我們也能從爛作中得到一些提醒甚至思考加以突破的原因,所謂的爛,不只是情感上覺得「爛」那麼簡單,我們能去思索這個「爛」得以可能的原因,是透過作品加以建構出自己的價值體系的過程,就是建立自我審美觀與創作能力的養分。在這個進程中,我們也許能跟藤本樹一樣,把這坨所謂的爛貨集合體攪和成一部讓人難以忘懷的作品《さよなら絵梨》。希望在這之後,我們都能找到偷偷比出勝利的手勢的機會,提供給自己與世界一個挑戰。
────────────────────────────────
  想像起來讓我發笑,這大概是一部多年後與朋友討論起來,會互相指責對方記錯劇情的作品呢。
(原本想把這篇心得也寫成跳脫框架的例子,但以現在的能力實在不足…還是說當中也寫到「人們有資格說這部是『爛作』」已經有達到效果了呢?)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