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好人不寂寞,善人最快樂

文月 | 2022-03-09 09:30:02 | 巴幣 0 | 人氣 509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聖嚴法師:「什麼叫做『有漏的功德』呢?凡是自己的付出,都希望得到回報;凡是自己的努力,都希望有人來讚歎、有人來肯定;凡是自己的任何一點成績,都希望能夠讓人家來讚美、讓人家來接受,而自己就覺得,這是一個真正的成果,像這樣子都是叫做有漏的。不管你做任何事,雖然幫助人解決了困難,可是內心有所期待、有所執著,這都叫作有漏的功德。」(引用完畢)
「助人為快樂之本」是求學時期常常看到的標語,雖然琅琅上口,但卻從來不曾真正體悟過這句話的真實意義。現在回想起來,當時大概只是把它當成一種口號,被動地附和卻很少付出實際的行動。即使偶爾因他人請求而幫忙做一些事,事後也總是沾沾自喜,念念不忘別人的讃美,這應該就是法師所提到的「有漏的功德」。追根究柢也是因為「我相」、「我執」太重,才會被名利的表相所迷惑,而忘了清淨的本心。
自從跟著精舍開始誦經消業後,心識漸漸澄澈明淨,在佛經的長期薰陶之下,厚厚的貪嗔痴習氣也有漸漸減少的跡象。錢財乃身外之物,生活中夠用就好,不要過度沉迷於享受,避免增長無明習氣。我有定期在做小額捐款,量力而為的做財布施,一開始的想法是除了救助世間貧困弱小之外,還能累積福報幫助自己的生活與工作順遂;執行幾年之後,發現自己逐漸降低對錢財的貪戀和執著,漸漸地將財布施當作是一種社會責任,我相信這一點小小心意也能夠幫助有緣人們絕處逢生。
除了定期捐款布施之外,在工作上我也會盡己所能地去協助同事,給大家方便。去年底,單位大部分的成員都紛紛請假過節,我和一位新同事就負責本單位的所有工作,本來預期應該是平靜的一周,結果卻發現一些重大安全性的軟體漏洞需要支援;而那位新同事又因小孩生病需要照顧,實在分身乏術,所以大部分的支援任務都由我獨自承接。
這段時間,常看到新同事因小孩的病情頻繁地進出醫院,真的是非常辛苦,所以,在工作上我都會一併幫他完成,讓他安心照顧小孩,沒有後顧之憂,也避免等待拖延,影響工作效率。其實,這對我來說只是舉手之勞,因我在這個單位已經好多年了,對大部分的作業系統都很熟悉,而新同事才剛來報到,尚在適應當中,又遇到小孩生病,壓力一定很大,所以我能幫忙就盡量幫,沒有任何雜念,誠心誠意地幫助他。工作告一個段落之後,同事的孩子病況也穩定了,他不斷地向我道謝,因為有我的幫助,讓他可以兼顧工作與照顧孩子。
聖嚴法師:「好人不寂寞,善人最快樂,時時處處助人利己,時時處處你最幸福。」每個人對於行善的認知與意義不同,但就我的經驗來說,凡事要隨緣,要保持平常心,能幫助別人就要盡量幫忙,不需要求任何的回報,心才能真正的清淨。有時候,我們的舉手之勞,可能會對他人帶來莫大的益處或深遠的影響,因此,不要忽略任何一個善念,也不要小看任何一次善行。現在的我,真正地了解到「助人為快樂之本」的意義了,誠心誠意地付出,不求任何回報的行善,真的是最快樂、最幸福的!
(分享完畢)
人來到這世間想要過得好、過得順、過得平安、過得圓滿,除了要消除業障、修正習氣之外,還要有福報。古有云:「有容乃大」、「厚德載物」,一個人的肚量,會影響一個人的成就,心胸有多開闊、多寬大,德行就會有多深、福報就會有多大。
福報深厚之人,人生會過得較順利,貴人也會較多;自身若才能不足,但福報具足,就常會有貴人相助,來幫助提升自身能力。福報是怎麼來的?是過去世廣行善事、廣結善緣、利益眾生、行善積德所累積而來的。佛家語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輩子過得好不好、順不順皆與過去世的因果相欠、福報多寡有關,而這輩子過得圓不圓滿則與是否有用心、精進修行有關。
人生在世,要廣結善緣,才不常常得罪人、處處與人結惡緣、造惡業。有句話說:「圓滿,比對錯重要」,不管有沒有修行,待人處事都要力求圓滿,而不是爭對錯、較高低。「爭執、計較、分別」,就會有因果、造業力、結惡緣,增長貪嗔痴,加重自身黑氣,讓人生路越走越狹隘,命運越來越悽慘,一點好處都沒有。「謙讓、卑下、忍辱」,就是與眾生圓滿一切因緣,無論對錯,都用包容心對待,不爭對錯、不分善惡、不計好壞,以慈悲心待人接物,如同佛菩薩所說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就是圓滿。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每個人的壽命長短不一,端看過去所造的福報大小而定,在世上呼吸一口空氣都是需要福報的;就像油燈快燒盡了燈會熄滅,人的陽壽將盡時也會氣運消退。自己誦經可以延壽,唸經補福德資糧可增添油燈的燃料,讓燈(壽命)不會那麼快熄滅。然而若身體已然不堪使用,則應隨緣今世,放眼做來世的規劃。」
「萬事都是要學習的,包含佈施和捨得,歷經時間與努力的練習『施』與『捨』,能把慳貪心去除,把執著心放下,獲益最多的是自己。有在行善佈施,用心修行,並且盡己本分,冥冥之中,佛菩薩都會做最好的安排,在您向上提升的過程中拉您一把。」
「『人需要的不多,想擁有的卻很多』,『慳貪」會使您在慾中打滾,會障礙修行。佛叫我們佈施以對治慳貪,『慳』即吝嗇,『貪』即貪求,萬事萬物,夠用就好,莫將資源全部收攏在自己身上,多的就要量力佈施出去,多看看急需受助的人家,會升起慈悲心,人若有慈悲心,就會更深更廣地去行善佈施,造就更良善的循環。』
「貪嗔癡念重,猶如烏雲遮住明月,會障蔽佛性,若認真唸經修行,勤息貪嗔癡,自性的光明才會漸漸顯露。」
人生酬業,人來到這世間最重要的事就是修行,唯有修行才能圓滿。修行不是什麼深奧難以理解的學問,也不需避世隱居、遠離紅塵,修行就是生活,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就是我們的修行功課,無論順逆,都是來成就我們的。學佛就是學做人,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佛菩薩的智慧與慈悲。修行是修正自己,不是修正別人,要學習放下我執、我相,面對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境,不起煩惱,慈悲一切眾生,這才是學佛修行的真諦,人成則佛成。
人生無常,沒有任何事是永遠不變的,人生無論順逆都要如如不動、應無所住,要在順境裡安心,更要在逆境裡安心。修行要放下一切執著,但放下不是放棄,放下是解脫,放棄是失敗,放下才能清淨、才能自在,放棄就要重頭考、重頭來。
福是修來的,不是求來的。痛苦與煩惱都是自找的,不是誰給予我們的。修行真諦在於修心,不是修表相。唸佛、持咒、誦經,若都只是在嘴巴上唸,但不實際去做、去修正,口誦心不轉,那有什麼用呢?修行的圓滿不在於表相,不在於形式,主要在於「心」上的改變與修正。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的修行不夠,別人的毛病都是自己挑出來的,若是以慈悲心看待生命中的一切人事物,別人哪會有這麼多毛病?善與惡,根源都在於自己。一切為自己的私慾就是惡,處處替別人著想就是善。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生煩惱,學佛修行就是學習佛菩薩的智慧,在世間圓滿一切因緣,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是諸佛教。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