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看看瑞典教育、反思我國的教育—《思辨是我們的義務》

霧島悠樹 | 2021-11-09 21:05:01 | 巴幣 5610 | 人氣 2139


看看瑞典教育、反思我國的教育—《思辨是我們的義務


書名全文為:《思辨是我們的義務:那些瑞典老師教我的事


本書作者吳媛媛與其先生都在瑞典擔任教師,近十年來在工作與生活上體驗了許多瑞典教育理念所帶來的衝擊,本書分以三個部分:語文、歷史、數學這三個瑞典以及台灣高中生都會學習的科目為出發點,來講瑞典與台灣教育之差異,介紹瑞典老師如何在學生16~18歲這個階段,透過不同的科目引導他們接觸更深入的批判思考,他們相信「所以科目都是公民訓練的一環,每一位老師都是公民老師」公民素養的訓練必須普及全民才有意義,學校要教出能夠獨立工作或學習的「成人」,也要教出能夠參與民主社會的「公民」,這兩個責任都意義重大。


在我看到書的介紹,就決定想買來讀讀了,想要了解究竟其他國家的教育如何?到底有那些優於我國的?差在哪裡?

前兩個篇幅,語文科與歷史科,本想說想盡快讀完,盡快讀到我最感興趣的數學科,沒想到在語文科與歷史科之中也給我不少的感觸,且不論哪個科目都提到民主素養、媒體識讀的重要,且作出連結,可見真的很重視這塊,都覺得如果以前能受到那樣的教育,或許我就不一樣了吧,甚至是整個社會應該就會更好了,內容提到的很多,就不一一去說明,提些我覺得有意思的。


國文科:
語言是通往所有科目的基本工具

瑞典課綱把語文視作通往其他知識的基礎工具」,十分強調語文在學習所有其他科目的過程中,其理解、思辨和表達自我的關鍵角色。訓練學生能理解文章意涵,並且能彙整、引用、分析、批判,最終有條理地說出自己的想法。為此國文老師還常跟其他科目的老師合作,像是歷史報告先由國文老師批改文章結構與流暢度,再由歷史老師批改歷史知識和分析,最終會得到兩種分數。

瑞典高中的國文課,共有三門,一年一門課;非文學類、文學類和學術類,每堂課的目標都不太一樣。
在文學類,他們不會特別以瑞典為中心,世界各時代、文化的重要文學作品,還有比較艱深的古老瑞典文作品都翻譯成現代瑞典文供學生欣賞,突破「瑞典文」的範疇,把「文學」的本質帶入學生的世界。

在語文科我最有感的一段如下:
『前一陣子台灣發生國文課綱的文言文之爭時,我和幾個瑞典老師討論了國文課在台灣愛國教育和認同塑成上的特殊地位,瑞典老師聽了都覺得不可思議,事實上,愛國從來就不是瑞典教育的重點,甚至他們時時不忘批判國族情緒。

關於國文課與愛國,我向瑞典老師解釋說,在臺灣多數人相信讓學生學習本國悠長歷史的精華文學作品,可以讓學生對我國文化內涵和歷史產生更深刻的共鳴和連結,提升愛國情懷。

瑞典老師聽了紛紛質疑:花時間去解讀艱難遙遠的文學作品,真的會讓我們更「愛國」嗎?目前北歐最具代表性的古典文學大約是在十二世紀時寫成(宋代前後),當時瑞典社會和今天的瑞典幾乎沒有共通點,反而和同時期的其他國家更相近。愛那個時候的瑞典和愛現在的瑞典有什麼關係呢?另外,建立在這種自滿於我國文化更加優秀、山川更加莊壯麗的「愛國」,是好事嗎?說到底,「愛國」到底是什麼?

文學本身並不應該被當作鞏固認同的工具。瑞典古典文學有許多流傳千古的佳作,但是它們不能夠全盤代表一種瑞典文化。文學是人類在不同時代、環境下創造出來的文化遺產,與其一味依循血源追求正統的遺產,不如讓學生以瑞典為出發點去認識人類共同的經驗,學會去賞味和思考文學作品的人文元素。文化涵養是沒有國籍的,帶領學生去認識文學的本質,反而更能體會人文的力量。』


這邊我非常認同,讀那些古文,讀那些中華文學到底要幹嘛?這是我以前學生時期就一直有的疑惑,不免說,有些詩詞確實優美,經過國文老師的解說後,我多少也能感受到所謂中華文學的博大精深,但為何一定要出成考題呢?懂這些,又有幾位是真的會拿來用的?真的會因此而愛國? 總是考老師平常也用不到的字音字形字義等等 到底有何用?


在國文科最後一段的評語我很喜歡:
近幾年臺灣媒體常帶著一絲獵奇心態,去報導歐洲學生的小論文題目,讓臺灣讀者看了之後大嘆自己不如歐洲高中生。然而歐洲學生從懵懵懂懂到能夠回答這些問題為止,中間到底經歷了什麼樣的訓練和成長?這也許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語言應當是溝通與論述的基本能力,很多人卻都沒有受到應有的訓練。


歷史科:
臺灣學校沒教的歷史:一段人、時間和勞動的簡史

在這邊,花了一點篇幅介紹從工業革命開始,那時人們每日平均要工作十二到十六小時,而歷經總總的抗爭、商議與革命,八小時工作制的理想才終於在一百多年後的現在成為普世常識,這樣的勞工運動史是瑞典高中都必修的,了解勞工史,才讓人們知道這一切並非是理所當然,而是先人經過不斷的抗爭才爭取到的。

了解這勞工史,也許並不能告訴我們下一步怎麼走,但至少能幫助我們更清楚掌握現在的位置,以及要採取怎樣的立場與姿態。補上這些,獲得更全面的資訊,更能做出「選擇」才對,被資本家壓榨與剝削,不要覺得理所當然。

想想我國中學的歷史課多在上什麼?多的是在學那些帝王宰相、改朝換代、菁英紳士的歷史,但我想書中所舉例的勞工史,遠比這些還來的重要許多,這些才是迫切與我們生活相關的事務。除了背東西,多思考過去與現在的連結重要多了。


最後更是提到了政治宣傳:
從「你怎麼想」到「為什麼你會這麼想?」政治宣傳和假新聞

瑞典學校從幼兒園就鼓勵小孩說出自己的想法,強調每個人的想法都很重要。而到了高中階段,除了讓孩子說「我怎麼想」以外,還必須引導學生去思考「為什麼我會這麼想?」

民主看似在正常不過,但這是得來不易的,人們享有自由的同時,也要想想在現代中接收到各式各樣的資訊是否為政治宣傳,他人的意見,真的是「自由、理性思考」嗎?要如何判斷受到操控,或是毫無根據的意見?

今日我們在學校和媒體報導中幾乎看不到如此明目張膽的政治宣傳,但是如果我們細細分析周遭的各種資訊,就會發現接受到的各種資訊,仍然充斥著政治宣傳的要素,其中更不乏純屬虛構的假新聞。在這個資訊爆炸、網路盛行的現代,各種口水戰也上了網路世界,一味攻擊對方,且提不出具體方案與更好的做法的攻擊手段,或是被攻擊方用「Whatboutism (你不也一樣)」的臭蟲論,強調對方的短處,總總逞一時之快卻失去真正的討論。抹黑、謾罵、斷章取義等假新聞、假訊息多到不行,然而作為第四權的媒體可以說是其中的領頭羊。

在每個章節的後面,會有這樣的衍生思考題。請讀著一起好好思考其中的議題,大家不妨也多想想。

各種似是而非的片面事實,都在考驗國民對語文和數據的掌握能力,這也是瑞典學校在語文與數學的重點。


數學科:
提高對數據的敏感度,增強對政治宣傳的抵抗力

人的感覺是很不準確的,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在他專門描寫教育哲學的《愛彌兒》一書中說:「人之所以會迷路,不是因為無知,而是因為自以為之。」有太多時候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都是因為懶得思考求證,因為「憑感覺」輕鬆多了。

在歷史科的最後提到,瑞典教育工作者面對現代政治宣傳和假新聞,致力增強學生對政治宣傳的抵抗力,除了培養學生媒體識讀和訊息來源的檢視外,另一個重點就是提高學生數據力,這點正是數學的工作。

不斷的強調,分析數據的能力與重要性,講究數據的真實性,避免用感覺去思考,如果用感覺思考,我們很容易被情緒左右而受到影響,比方說大眾媒體的渲染下,許多人或許會覺得「現在社會越來越亂,意外死亡好多」之類的,然而去整理人類在歷史上的死亡數據,就會發現除了少數幾個特殊時期,暴力的強度與頻率都不斷下降,現在可以說是最安全的時期了。

而談及瑞典的大選,最能引起瑞典人民興趣的絕對不是「拚經濟」,回頭看看瑞典的歷史,經濟有好有壞,瑞典人民更關心的是「資源分配」,不管景氣如何,真正讓全民有感,反映生活福利和品質的民生經濟政策,主要還是分配問題,否則國家就算發了大財,也往往停留在少數人的手中。

想要了解更多,可以去看作者在網路上寫的文章:(其實就是書中的一段)

人家試著用數學來討論社會議題,而我國卻是用來面對考試跟解題…
視野差太多了,真的是輸了


最有感的莫過於最後這段;讓數據說話:打破臺灣三大稅制謊言
數學才不是只有考試與解題,這就是與社會大眾們息息相關的數學問題,理性思考、分析數據、實事求是,這樣才可以避免受到許多毫無根據的宣傳所影響。然而理解、分析、再思考這些都需要一定的素養才可以做到。

有人掌握制度而致富,有人因此而貧窮,這些都是數學能夠幫助人的地方。

尤其是書中最後關於「囤房稅」,請讀著試著去搜尋「囤房稅」去理解此議題、並且討論再思考,這是很好的,是有點意外,沒想到此書還會提到這些,講述瑞典教育的好之外,也不忘讓臺灣讀者好好反思自己的國家有什麼問題。

其實高房價問題、稅基改革、經濟問題等這些全都與數學有關係,對於即將出社會的高中生,即將要成為社會人的高中生們,這些我想有必要讓他們知道與了解。





分享作者在這邊提到的文章:
強烈推薦可以看看,高房價問題、居住正義這類人們真的意識到嚴重了嗎?還有怎麼解決?如何面對?


雖然這邊說了這麼多瑞典數學教育的好話,但不用覺得他們的題目是有多難;學得東西有多麼深奧,其實論考題而言,與臺灣相比是相當簡單的,這就是著重的不同,他們著重數據分析,學好基本的,而台灣數學長年以來都以解題為重,讓許多人迷失自我,害怕數學...

我自己找了一下,瑞典數學高考的網站,應該是這個:  (若有錯,歡迎告知)

簡單說一下我查到的資訊:
瑞典大學入學考試Högskoleprovet 僅有語文和數學兩科,他們升學主要是看在校成績,而這個入學考試主要是給在校成績不理想或其他因素要申請大學用的,考五場,語文跟數學交替考,但其中會有一場是不計分的模擬試題,而在考前都不會知道哪個是模擬試題,都必須全力以赴才行。

就拿這份2021/10/24 考的秋季試題來看好了


考試方式為:全部40題的單選,時間為55分鐘
如上圖所示,有四個部分,題數、對應題數、建議時間都列在上表,四個部分分別為:
XYZ:簡單的計算問題
KVA:根據情況,比較大小
NOG:根據情況,做出推理判斷是否能解決問題  (只有這個是五選一)
DTK:數據、圖表、地圖的數據分析

題目自己點進去看看囉
題目確實很簡單,大多在臺灣的高中數學中都屬於放水的送分題才對,甚至是國中數學的範疇
有興趣的話不妨直接與臺灣今年的學測數學做比較,兩者的差距頗為明顯


總結:
書中提到的真的很多,有興趣推薦自己去閱讀,雖然我也舉了不少書中的例子,但這些都是冰山一角,雖然我想要談一個國家的教育絕非一本書、一篇文能概括的,但多少能窺見他國的做法,了解瑞典教育的理念,看看他們是如何面對教育、如何重視教育的。
有興趣可以多看看作者的文章:吳媛媛 新時代的好左派

那麼我國臺灣呢?

在臺灣,傳統觀念上,很多人以為會考試,考高分就是會讀書,就是好學生。確實,能通過這些困難重重;許多甚至稱得上「惡意與機車」的高中考試,能說這些學生很努力很厲害,但是否真的學好?還是只是會考試與解題?更為重要的公民素養呢?就像許多人常說的「學這個要幹嘛?」,而不去思考與生活的連結,不正是長久以來考試與升學主義造就的,對於知識的活用是很不足的,這恐怕就是臺灣學生所缺乏的,這並非怪學生,而是教育體制與長久以來的文化問題,如果能做到跟瑞典教育那樣,我相信臺灣的學生也能有所表現,甚至超越他們也說不定。

而雖然常常看到許多對於108課綱教改的批評,像是學習歷程檔案、刪掉諸多舊課綱的東西,不論在哪科似乎都引起不少人的不滿。我想引起不滿很正常,畢竟諸多問題也是確實的,雖然講得很好聽:『108課綱以「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願景,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

但實際上是否真的有做到?做出改變的學校與老師又有多少位?而家長、社會是否願意接受這樣的改變? 這是長久以來制度的問題、文化的問題,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

雖然對現在的學生很苦,但我想還是必須看未來成效,不斷進行調整。



反思:

1.瑞典真的那麼好嗎?
書中能看到瑞典教育的特別之處,以及瑞典社會的高福利制度,彷彿人人都是良好理性的好公民、社會福利又好又棒,身處於烏托邦是嗎?然而真的那麼好嗎?這需要好好查資料、好好想想。

2.臺灣教育又真的毫無可取之處?
其他科我就不說了,以我最熟的數學科來說,很明顯臺灣學到的數學與在瑞典學到的數學有很大的差異,在那邊或許可以成為良好的公民,能夠有更多的媒體素養與數學素養;但在臺灣也能學到更多的數學知識,受到更多的磨練、看到更加繽紛的題目,當然或許一般人不想要、承擔不起、過多困難的題型更是逼人太甚,所以課綱才不斷再調整,或許有一天,能夠兼顧素養的發展以及知識的內涵。




後記:
看到這本書真的受益良多,拖了一段時間才打好,看到書中提到「峰言峰語」的文章,確實讓我小驚訝了一下,印象中在2020大選前他的粉專還有一定人氣,總是談臺灣不公的土地制度所衍生的各類問題,可以說是都圍繞在居住正義上,講述臺灣的高房價問題是多麼可怕,有時嚴厲、有時理性,以一種偏中立不情緒化的文筆訴說這些,雖然政治上的理念或許不一定相同,但這些居住正義的問題與見解確實讓我關注他,結果2020大選後就消失了,連原本部落格的網頁也找不到,不知道到底是發生什麼事情,真的是百感交集...


感謝你的閱讀,有什麼問題都歡迎指教。有什麼意見都說,有誤的地方請大聲斥責。還請多多關照。


最後讓我自推之前的達人專欄: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oVo巴爾坦星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HnyCM6iG7o
2021-11-10 15:10:59
霧島悠樹
不錯,謝分享~
2021-11-13 17:44:39
我太爛教教我
我的確覺得英文書都講得太白了,以中文的角度會覺得講這麼多是把聽者當成白癡吧?關於這些我想還得再等到我英文更好以後再來思考,改革總是在進行,但是不見得所有的改革都是進步嘛。
2021-11-11 02:43:30
霧島悠樹
那麼就要討論何謂進步了,改革是必要的
2021-11-13 17:45:42
毛瑟基
這篇不給個1000巴幣以上說不過去,整個受到啟蒙,而且也可以讓很多受舊時代教育,但是面對新時代變革無所適從的大人有些反思。
2022-05-25 09:51:36
霧島悠樹
哈,謝稱讚,舊時代的想法是過時了,然而這個社會是不斷再演變的,也希望上一代的人別用他們那個時代的觀念去綁架新一代的年輕人,大家或許都是這個制度的受害者也說不定。
2022-05-25 15:12:37
moon cake
推 好有料.
2022-08-19 12:56:56
猶格托斯
2024-03-12 20:19:15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