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守得雲開見月明,癡執可轉善緣顯

文月 | 2021-07-20 12:37:49 | 巴幣 0 | 人氣 102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先生去年底至今年初,因為情緒起伏不定,聽進我的勸導,前往精舍找阿伯「聊聊天」。在那之後,我與先生雖偶有爭吵,但他不會再無限上綱,發怒、以死相逼,脾氣改善甚多。從精舍帶回的《六祖壇經》,爾後也一天一品的閱讀。
 
當先生情緒起伏時,他說:「情緒來時,轉個念,想到阿伯慈悲、正向的鼓勵,帶著當頭棒喝的訓斥,就有股力量激勵自己,要儘量提升,不要再沉淪了。」《六祖壇經》:「念念若行,是名真性」,心中甚是感謝阿伯的智慧言語打破了先生的執念,反觀自身,汗顏自己的心性仍然遲滯不前。
 
這幾天與先生聊天,他說:「學生家長至校門載孩子回家,家長因酒駕,被騎車經過校門的警察攔下。該生因自閉、情緒不穩被輔導室持續追蹤,看到爸爸被警察攔下後,情緒激動,開始飆五字經、踢警用摩托車。警察一面通知校園的師長,同時呼叫兩台警車前往支援。學生見警察們大陣仗,更是激動大聲飆罵,作勢要一打七了,警察見到抓狂的學生,也準備以妨礙公務、辱罵的罪名帶走學生。」
 
先生趕到校門後,一面架著學生安撫,一再地放軟身段,對怒火上升的警察們鞠躬道歉,學生才得以逃過被帶走的下場。先生說:「感謝佛菩薩讓我經歷過情緒極度不穩的時期,我才知道情緒來時,真的很難克制,甚至無法控制自己,所以才能以同理心安撫著學生。不然以過去的我,以優越的視角看情緒障礙的人,一定會覺得對方在裝瘋賣傻。」聽完當下,心中驚訝先生為了顧全大局的態度轉變。
 
《六祖壇經》:「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於後,念念圓明。」當我還記著對方的過往黑暗時,他已開始醒覺,反觀是自己提升不多。「自性起一念善,得恆沙惡盡」,心念,就在一瞬間。「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感恩阿伯的正向鼓勵,讓我們心中有了把向善的尺。
 
(分享完畢)
 
這篇分享文不長,讀來卻讓人回味再三。西元前五百多年,悉達多太子於菩提樹下開悟得道。太子悟道成為佛陀後,接著前往鹿野苑度化五比丘。佛陀最初向世人宣說的佛法「四聖諦」,就是處理並解脫苦難的法門。
 
為什麼「苦」是佛陀得道後的首要開示?佛法為什麼反覆強調「人生是苦海」、「眾生皆苦」?這是因為人們多半對於自己當下的感受無法敏銳覺察,甚至一無所知。每當生活的苦痛、挫折出現在眼前時,人們很容易陷入憤怒、批判或無助的深淵。當這些情緒攻佔內心時,人們只能無能為力地任由這些糟糕透頂的陰暗面,如小蟲般、日日夜夜將自己啃噬得體無完膚。
 
有緣人的先生說:「感謝佛菩薩讓我經歷過情緒極度不穩的時期,我才知道情緒來時,真的很難克制,甚至無法控制自己,所以才能以同理心安撫著學生。不然以過去的我,以優越的視角看情緒障礙的人,一定會覺得對方在裝瘋賣傻。」很難克制,甚至無法控制自己,是已然迷失在「執心」的氛圍中,渾然不知自己正在受苦。芸芸眾生都被執心牽著鼻子走,自身的執心發作,讓人性的光明面不知不覺地被蠶食鯨吞,受苦受難而不自知。倘若人身陷苦海卻渾然不察,身受苦果卻渾然不知,如此便無法正視執心帶來的苦痛,化解執心帶來的苦難。
 
日常生活裡,我們常能從與人的交談中,看出對自我受苦的無知。如兩個人思想邏輯不同、雞同鴨講時,你大概會在心裡思忖:「為什麼他聽不懂我說的話?」厭惡、不耐煩的情緒升起時,人們卻不太能察覺到自我內心的挫敗與疏離,在這種情境下,雙方很難取得共識,進而互相理解與體諒。大多數人都沒注意到自己正在生氣、難過或害怕,直到情緒已潰堤,或情緒的大火將一切燒成灰燼才後知後覺,但此時錯誤泰半已鑄成,無力可回天了
 
如果人們都能事先覺察苦的火苗已燃起,不必等它化成苦果才來收拾殘局;亦即一開始便意識到自己正被苦包圍,覺察到苦的存在,藉由搜尋腦海裡經典的智慧語句,一再練習放鬆、轉念與化解,如此妥善回應苦的感受,便能不被苦的思想左右行為,進而不被苦難綁架,不需承擔苦果。
 
現代人普遍教育程度高,很多時候礙於面子、拉不下臉,或講話方式一時半刻改不了,小編很建議「留字條」這招。不管是親子或夫妻間的溝通,很多時候言語溝通會有個人習氣與情緒,容易帶有個人色彩與衝動,但同樣的話用文字書寫表達,就柔和、細膩的多。並且用寫的能有時間思考、細細琢磨,不會一下子就蹦出一句話,讓人生氣或玻璃心碎滿地。
 
「忍」不是婚姻裡唯一的路,強忍或硬忍,只會讓雙方的嫌隙越來越大、痛苦萬分。若雙方有因果先化解因果,再來補善緣弭平因果造成的裂痕,最後充分溝通,從中慢慢學習包容、體諒,互相理解各自的底線,協調到彼此都很平衡、舒服的位置。每個人都有優缺點,從根本解決問題,化解阿賴耶識裡的仇恨因子,才能讓人打從心底全盤接受、心悅誠服地接納對方的不足與缺點,心甘情願地為彼此改變。
 
佛菩薩開示世人唸經,除了讓人有功德能償還因果業由、補福德資糧外,最大用意還是期望世人能從經典中,領悟「無上甚深微妙法」。各人吃飯各人飽,自性需自度,人心若不自轉,佛也莫可奈何。阿伯說:「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長圓;修行妙處在此篇,癡執可轉善緣顯。」遇到困難,勇敢面對,絕對不要逃避、也不要怨天尤人,傷人七分,自己也內傷三分,面對、處理、放下,才是唯一的路!
 
經典是佛陀的智慧,人們藉由不斷地唸誦經典,反覆思索、咀嚼、內化成自己的智慧,將其活用在日常待人接物中,才是依教奉行,「願解如來真實意」。恭喜有緣人守得雲開見月明,家人畢竟是家人,彼此間的感情,在佛法的幫助下,經過各種磨合,終於在雙方身上找到最踏實、最有歸屬感的愛!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