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長崎》讀後筆記-一面孤寂的照鏡

徒勞 | 2021-06-22 17:11:59 | 巴幣 20 | 人氣 185

艾力克·菲耶的《長崎》前後加起來不多不少一百頁(原文版好像也是這個數字),再考慮到排版的影響,篇幅不長,一個下午就能讀完。

一個陌生人偷偷寄居在別人家中,且住了長達一年才被發現。這個關鍵事件取材自日本的一則新聞,如果大肆變造的話,就算寫成懸疑長篇也不成問題吧?但艾力克·菲耶另有打算,在他的故事中,事件本身很快就被“解決”了,這個劇情的“爆點”並沒有想像中來得重要。與其用小說家的筆讓事件變得更聳動,菲耶更想讓它成為反射現實的照鏡,並試想鏡中的倒影又如何影響當事人的人生。

《長崎》的故事中有兩個主要角色,男主角志村公房,及從沒提到過名字的女主角。整部故事的前半部都是採用志村的第一人稱敘事觀點,隨著情節的推進可以發現:《長崎》中少有人物間的對話,人物內心的自白構成了敘事的基調,而這些沉默的念想有時比直接的對白更令人震撼。

在開始記錄心得前,我想先花點篇幅刻劃《長崎》前半部的劇情及背景。

--------------------------------

志村的生活平凡無奇。

中年、單身、獨居、不交際、工作穩定、作息規律,如果不是這件離奇的新聞讓媒體一時爭相報導,志村應該一輩子都是社會中的隱形人。事件的起因,是冰箱裡不翼而飛的食物。存糧偶發地消失讓人起疑,儘管沒有丟失貴重物品,志村還是感覺有人曾多次闖進他的家,在他最私密的住所來去自如動機與手法不明的入侵者讓人不安,但他缺乏更關鍵的證據。為了查出真相,他決定動用網路攝影機,即使白天外出工作,他也能透過攝影機傳輸的畫面隨時監看家中的情況。而監視鏡頭對準的,自然是那個理應沒有其他人出入的廚房。

而志村沒有料到的是,這個決定最後卻徹底顛覆了他的生活。

一開始,監視不過是抓出竊賊的手段,但不斷地監看空無一人的廚房,也讓某些沉眠已久的念頭隨之甦醒。他正試著從無人的家中找出另一個人的跡象,一個他一無所知、甚至不確定是否存在的入侵者……不知何時,那個想像中的人影悄悄替換了身分,如果他有結婚的話,畫面中或許會有妻子在廚房忙進忙出的身影。志村沒有與親戚同住,一直是自己一個人生活,十幾年來都沒出什麼亂子。但誰想得到透過螢幕凝視自己安靜的家,會攪動那些他早已放棄的可能性?

攝影畫面第一次捕捉到人影時,幾個同事不巧正向志村搭話。他因此錯過了重要的細節,眼角餘光中只瞄到一個女人,等好不容易打發了同事,畫面中只剩那個無人的廚房。事情有了進展,他的確看到人影,但如果要公權力介入,這還不夠。

這時志村的目標還是跟一開始一樣,他要逮住擅闖民宅的不速之客,但那些浮現在腦中的古怪念頭也並非曇花一現。大概是為了提醒讀者,作者第一次安排了主角與他人有對白的對話:當天下班後,志村向住對面的鄰居婆婆打聽白天是否有察覺任何異狀,儘管沒有更多有用的情報,對方在閒聊中卻巧合地提到那個話題。

「我當時還以為......注意,是當時,志村先生。也是為您好啊!您應該交個女朋友的,要不然,您老了之後就得一個人過著寂寞的生活......」

就算那些思緒原本只是一時的胡思亂想,經他人之口這麼一說,就變成再也揮之不去的詛咒了。

隔天,志村照常出門上班,但眼睛還是緊盯著監視畫面不放。這次他終於等到了:一個中年女子的身影出現在廚房,意外的是,她沒有跟上次一樣很快從畫面上消失,而是站在窗邊,替燒水壺裝滿水。我抓到她了。志村沒有放過這個機會,立刻打電話給警局,請警察去現場逮人,他雖沒辦法立刻趕回去,但公權力能幫他把事情做個了結…他報案的聲音太大,驚動了辦公室裡的同事們,電話掛斷後,人群隨之圍上來關心,希望能得到足夠的資訊,以解好奇之渴。但志村沒有打算說明一切,過了一會同事們就識相地一一走開。

她還在那裡,燒著開水,給自己準備簡單的午飯,監視畫面幾乎跟想像中的幻影重疊了…報完案後志村沒有暫停監視,但這幅畫面沒來由地讓他感到心慌。在陽光下,他看到陌生女子臉上的微笑,那是張平凡無奇的臉,但卻由衷地表露出幸福。她以為這是只有她一人的小天地,絲毫不知危險正步步逼近。我做了什麼?志村突然感到內疚,接下來,他做出整本書最違反常理的行為:志村又撥了一通電話,不是警局,是家裡電話的號碼。

這是給她的電話,他要警告她快離開,他們就要來了!但她沒有接起那通電話,這是當然的,她怎麼可能想像到這種荒唐的情境:有人把她拉進一個陷阱裡,卻又急著在她完全被困住之前把她救出來?

時間一點一滴過去,電話終究沒有接通,畫面中的女人坐了下來,放鬆地享用午飯。突然她停下了動作,表情驟變,退出了攝影鏡頭。警察終究是來了,她有足夠的時間逃跑嗎?

--------------------------------

希望上述情節再現有表達出菲耶刻劃的矛盾,以此為基礎,《長崎》有很多值得談的細節。

「這裡已經不是我的家了。」「我再也無法有在自己家的感覺。」小說中,志村數次這麼表達這起事件對他的影響,家不再是讓人自在的場所,而是異己、未知物潛伏的巢穴。這讓我想起大學時,有一次教授在授課之餘提到,現代的家屋因為自身過於乾淨的特質,成為一種與自然、野性完全區隔的場所。當蟑螂、老鼠等害蟲現身時,之所以能引起多數人極大的不適,就像是無法馴服的自然突然現身打破了對家的想像…深入研究的話,或許可以做一門蟑螂社會學,教授開玩笑地說道。雖然這個回憶與小說中表達的情境不同,但志村強烈的不安反應,卻剛好能跟教授描述的狀況微妙的類比,個人覺得挺有趣的。

《長崎》中,志村曾多次出現遷怒器物的念頭,這大概也是作者想強調的特質。故事開始的時候,所有奇怪的跡象都出現在冰箱,因為想不透箇中原因,他竟然開始詛咒那台三洋電冰箱,彷彿一切都是它在鬧鬼作祟。在故事中段,女人被帶回警局,志村回家收拾殘局時沒來由感到沮喪,拆下攝影機的時候,卻發現自己的手捏得死緊,彷彿想把它捏碎。現在之所以有人會被關在鐵欄後面,都是這隻電眼的錯!這兩次的遷怒都沒什麼道理,其實志村也很清楚,他真正想怪罪的另有其人。第一次是那個住家的入侵者,第二次則是自己。

或許,志村這種因為無力感而遷怒物件的情況,最後也發生在住家本身。故事後段,透過女主角出獄後的視角,我們得知志村決定把屋子賣掉。屋子空空的,主人不再現身,一切都委由仲介員負責後續,讀者無從知道志村賣掉房子的原因。或許這也跟前兩段描述的情況類似,事情發生後,志村再也無法正常地看待房子本身了。他決定逃避,這是消極面的解釋。

但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積極的可能。因為這件事帶給志村的衝擊,他一直在檢討、反省自己的人生。雖然志村的措辭都很消極,但已經不可能繼續自欺過活。在另一個平行宇宙,或許志村徹底醒悟,決定一切都還能從新開始,他還有機會追求新的關係、新的生活。離開不是為了逃避,是為了出發。真相到底是什麼,讀者永遠不得而知,這是菲耶開放給讀者的結局,上述只是我個人的解釋。

志村這個角色之所以吸引我,是因為我覺得自己跟他很像,甚至他就是我未來的預言。這聽起來不怎麼積極正面,畢竟志村完全不是值得效仿的人生模範,但菲耶刻劃的心理與處境深有共鳴,消極中竟多少能讓人感到安慰。亞里斯多德說過觀看悲劇能洗滌靈魂,閱讀《長崎》可能就是類似的體驗吧?雖然過去有讀過許多讓人感動、推崇的文學作品,但也只有《長崎》產生了這層意義,這是難得而珍貴的閱讀體驗。

小說的後半段出現一次敘事觀點的切換,志村退場,由她來把故事說完。作者如此安排,一方面除了交代劇情盲區,另一方面也是要塑造角色處境的相似與對立關係吧。她是如何避開屋主的耳目?如何以最低限度的需求偷偷寄居了一年?對志村的觀察,以及最後法庭上的情形,這些都透過她第一人稱的獨白來揭露。而最重要的段落,是她寫給志村的信。她在出獄後重返舊地時發現,只見門的看板上掛著「求售」的牌子,抱著一股說明真相的衝動,她寫了一封長信,要透過仲介員交給屋主。這封自白信為整篇故事畫下了句點。

「聽說,有種海龜要爬回出生的沙灘上才死去。聽說,鮭魚離開海洋,逆流而上,回到成長的河川去產卵。」她失去原本的棲身之所,最後在志村的家裡落腳並不是偶然,在很久以前,這裡也是她的家,直到一起發生在父母身上的不幸讓她不得不離開。曾經,這裡也是屬於她的世界,直到她徹底失去居住的權利。跟志村不同的是,她對家這個概念有很強的執著,除了是與家人同住的地方,作為載體的家屋本身也同樣重要,這大概跟她幼年時目睹老家被拆毀的經驗有關吧。如果說《長崎》前半段處理的是志村對生活乃至於未來的徬徨無力,後半段處理的就是她對生活與回憶的眷戀吧?

可能會有人覺得結局的自白有點自以為是,彷彿《長崎》刻意忽略了對與錯、犯罪的受害/加害者的關係。我想澄清:其實並不是這樣。《長崎》並沒有淡化這些常識上的道理,作者只是用了比較柔軟的手法,去處理新聞報導背後不為人知的幽微情緒。從頭到尾,客觀而空洞的「資訊」就不是《長崎》在意的主題,故事中那些在意八卦的同事、見獵心喜的媒體大概就是渴求這些資訊的象徵吧,但他們永遠碰觸不到事件當事人的內心,而這才是《長崎》真正在乎的東西。

男女主角間的關係其實很微妙,他們對彼此來說都是陌生人,從沒有正面對彼此說過一句話,僅有在法庭結束時有一瞬眼神的相會。在小說的其他時刻,只有一種單向的關係:窺視與被窺視(門縫/監視器)、給對方的無聲自白(轉交的信件/沒接通的電話)。兩個陌生人原本平行的人生短暫交會,最後又各自遠去,這就是《長崎》的故事

P.S 《長崎》的故事中還有一些有趣的細節,因為我對自己的解釋沒什麼把握,只能先記錄在這裡。在志村的敘事中,有多次出現日本人瑞田鍋友時(1895-2009)跟機器人科技的新聞報導,作者為何多次安排這些元素,我只有幾個零碎的想法:1.長壽與AI智能科技是日本給外國人的重要印象 2.作者想透過報導暗示志村對未來人生的想像。我想2是有可能的,志村對田鍋友時漫長的人生嗤之以鼻,或許是因為現在的他無法想像、嚮往那樣的人生吧?而關於機器人科技發展的未來,志村則想像過由機器人為自己送葬的情景,或許是暗示他認命於孤獨的人生?當然這些可能都是藍色窗簾,但多次出現的元素通常有其用意。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