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筷:怪談競演奇物語》讀後筆記-跨國作家共筆的文化怪談

徒勞 | 2021-06-18 05:16:37 | 巴幣 142 | 人氣 503

#以下會將《筷:怪談競演奇物語》簡稱為《筷》。

《筷》在2020年由獨步文化出版,是5部中篇小說集結成成書的作品。有意思的地方在於,這5篇小說不僅有各自的作者,而且這5位作家還是台港日三地的跨國陣容。日本的三津田信三、台灣的薛西斯、瀟湘神、香港的夜透紫、陳浩基,五位在各自領域都頗有名氣的作家,以小說接龍的形式,共同譜寫這本圍繞著「筷子」的文化怪談。在正式進入故事內容與結構前,首先要讚美發想這個企劃並將之付諸實現的編輯與企劃團隊,這是個很大膽、特別、也很成功的嘗試。即使現代社會科技日新月異,跨國書寫還是會碰上語言及交流上的問題需要克服,在出版成書的背後,想必有許多一般讀者看不到的付出與熱忱,如果沒有一個兼具企劃力與執行力的編輯團隊,這些《筷》的故事只會是在作家們意識深處、從未被發掘的夢。

故事的編排順序為:三津田信三〈筷子大人〉、薛西斯〈珊瑚之骨〉、夜透紫〈咒網之魚〉、瀟湘神〈鱷魚之夢〉、陳浩基〈亥豕魯魚〉。雖然接龍的形式需要留下懸念給接棒的作者發揮,但這5篇作品完整性都頗高,可以看出作家們各自的功力與長處。我在閱讀以前雖然知道這幾位作家,但都還未實際讀過作品,對我來說這也是個難得機會,可以透過各篇作品去認識作者的寫作風格。

三津田信三的〈筷子大人〉作為全書第一篇,發揮了為《筷》定調的功能。我想三津田信三在推理及恐怖小說上的名氣毋庸置疑,而身為日本作家,也能為此書在出版宣傳上主打的跨國寫作接龍增添聲色。而就內容及篇幅來說,〈筷子大人〉篇幅最短,也留下最多未解的懸念,想來也是方便後續接棒的作家發揮。

然而就閱讀體驗而言,〈筷子大人〉卻也是讀起來最單薄的一篇。故事情節不算曲折,主要由一位叫雨宮里深的女性講述的兒時恐怖經驗為主體,最後再由老師身分的「我」針對故事中未解的部分作出推測與解釋。〈筷子大人〉為怪談的形式設定了基本架構:跟筷子有關類似腳尾飯的儀式、儀式參與者的魚形胎記、儀式可以實現願望、失敗會遭遇不測。雖然〈筷子大人〉有推理要素,但只是局外人針對一個不可靠的敘事者故事做出的推測,推理與謎團間有明顯的斷裂,並沒有很能讓人信服。或許這也是作者想要的效果,比起推理,怪談經驗的懸疑與恐怖氣氛是這篇小說比較著重的部分,其他的空白就交給後續接棒的故事填補。從企劃的角度而言,我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因後續4篇故事各自都相當完整,〈筷子大人〉故事就稍顯單薄。而從讀者的角度來說,我也有些失望,或許我之後還是得透過閱讀作者的其他作品才能更認識其風格。

薛西斯的〈珊瑚之骨〉是很完整的一篇作品,作者並沒有直接承接〈筷子大人〉的故事,並將場景拉到台灣。但〈珊瑚之骨〉從架構到角色關係都可以看出與〈筷子大人〉的繼承關係,即將婚嫁的程小姐找上一位氣質特殊的魚道士,希望請道士為她解答一件她兒時的未解之謎,而兒時故事中的兩位主角也是一男一女(補充:〈筷子大人〉的故事也有類似的角色關係,較強勢外向的女主角與安靜內斂的男主角)。雖然有這樣架構上的相似之處,但〈珊瑚之骨〉處理的是完全不同的故事,過往的記憶與現在的推理間轉場的手法也相當精煉。過往的記憶雖然同樣構成了整篇小說八成以上的內容,但隨著穿插現在時間線的推理,魚道士也逐漸從局外人的位置往回憶的核心靠攏,當兩個時間線終於交疊、真相大白之際,一切的推理與回憶間不存在任何斷裂感,非常漂亮。

必須承認,薛西斯的〈珊瑚之骨〉是我整本小說中最讓我驚豔,也最喜愛的一篇作品。當故事一讀完,我馬上決定一定要追蹤這位作者的出版資訊,光是這篇〈珊瑚之骨〉,這本《筷》就完全值回票價。這篇小說在角色性格的呈現手法上我認為相當值得學習,比起說明式的單薄文字,薛西斯僅刻劃幾個人物動作的細節就讓一切都鮮明起來,說明與解釋會直接在讀者腦中亮起來:「原來她/他是個這樣的人啊」,完全不怠說明文字多此一舉。除了謎團,薛西斯也大幅擴寫了角色間的情感關係,同樣是不用說明式的文字就能向讀者表達其中幽微的情與愛。比起恐怖或解謎,我想〈珊瑚之骨〉更著重在處理情感與解開心結上,故事很柔軟、手法很細膩。我認為不論是從小說接龍的角度,還是將之視為獨立的完整作品,薛西斯的〈珊瑚之骨〉都無疑是上乘之作。

夜透紫〈咒網之魚〉將故事場景拉到香港,不同於前兩篇以舊時回憶為主體的敘事,〈咒網之魚〉描寫的更多是事件發生後的故事,也就是說推理的比重又更高了。這篇故事的特別之處在於,主角除了是遭遇謎團的人,同時也是刻意製造謎團的人。網路文化是本篇小說中很重要的一個要素,主角的工作室為了在網路社群中脫穎而出,刻意人為製造某個怪談,但在製造話題的同時卻有成員離奇身亡,故事就是在這個背景下開始的,而在尋找真相的過程中,有許多現實世界的角力。〈咒網之魚〉的故事讀起來四平八穩,相較於前兩篇,更像一般印象中傳統推理小說的敘事手法。就我個人的看法,如果說〈筷子大人〉的謎團是以「恐怖」為主體、〈珊瑚之骨〉圍繞著「心結」,〈咒網之魚〉則以「尋找真相」為主旋律。因此這篇故事雖然有神怪的成分,解謎還是相當講究邏輯與合理性。

到這邊我可以稍做暫停,雖然我沒有提及太多各篇章的詳細內容,但還是不難看出前三篇小說間雖然有主題與元素上的相似,但缺乏更直接的關聯性,如何成為「接龍」呢?確實這也是我閱讀時的疑問,但讀了第四、五篇後我就懂了這個接龍企畫的大概構想。前三篇故事並不具備邏輯或時間上的直接關係,是相對獨立的故事,也可以說是接龍的材料。第四及第五篇故事則要達到連結與收尾的功能,關鍵的接龍與之中的醍醐味就在後頭。而從實務上來說,這樣的安排也很能理解,如果五篇都是連續的接龍,則會有更多寫作時間與內容上的限制,尤其跨國的陣容也會衍生一些不便,這樣前三後二的接龍形式應該更容易讓每位作者各自發揮。

瀟湘神的〈鱷魚之夢〉為《筷》一書發揮了畫龍點睛的效果,將前面作家們筆下的故事翻轉出全新的面向。接龍的末兩棒要面對更多題材與技術上的挑戰,而〈鱷魚之夢〉的精彩程度卻完全沒話說。〈鱷魚之夢〉有兩條時間線:一個不知名妓女的往日告白、一個作家與父親為了救人對一起陳年舊案展開調查。這兩條線原本看起來沒有直接關連,但最後重疊收束得相當完美,在時間線並陳的手法上,〈鱷魚之夢〉跟〈珊瑚之骨〉類似。但因為兩條線角色的身分都不同,起初在切換敘事線時比較沒有轉場的安排,但也不至於突兀或打斷閱讀的沉浸感,我想這大概跟篇幅的比重、線索的安排有關,適時讓讀者自己意識到兩者的關聯性是很重要的,否則時間線並陳容易變得拖沓讓人不耐,〈鱷魚之夢〉處理得很成功。

〈鱷魚之夢〉有幾個很有意思的地方,進行調查的作家視角一開始就採用了後設手法,描述自己正為了這個跨國接龍企劃演講與煩惱,像是作者的分身,頓時模糊了虛構的邊界。個人覺得這神來一筆讓整本書在閱讀體驗上進一步提升,馬上就能喚起讀者的注意力:「這又是一篇很不一樣的故事」。另外,〈鱷魚之夢〉也利用作家的說明,詳盡說明了「筷子」的種種特質,既具備東亞文化圈的普遍性,又有地緣上的文化差異。不得不說很有人類學的風格,而且作者一方面向讀者解釋了《筷》一書選題的原因與脈絡,另一方面也強化了後設手法給讀者的實感,相當高竿。從小說內容的關係上來看,〈鱷魚之夢〉可說是〈筷子大人〉還有〈珊瑚之骨〉的後話,在推理與回憶中承接前面作品的角色並延展整個背景故事,整體的基調柔軟而哀傷,個人很喜歡這篇故事。

順帶一提,〈鱷魚之夢〉在故事中也穿插了女性主義的關懷,而且不流於無聊的說教,而是直接讓故事來說話,這樣的處理手法同樣讓我佩服。如果說薛西斯的〈珊瑚之骨〉是把單篇故事處理得臻至完美,瀟湘神的〈鱷魚之夢〉就是做出更深遠的圖景讓其他故事融入其中,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工夫,但讀起來都能讓人感動不已。

陳浩基〈亥豕魯魚〉是《筷》最後一篇故事,讀起來很生動有趣,不禁讓我聯想到馬伯庸的《筆靈》與納蘭元初的黃泉引路人系列。身為故事接龍的最後一棒,陳浩基在後記中提到看完〈鱷魚之夢〉後,發現瀟湘神把接龍收得太完美了,讓最後一棒的難度大增,而這也激發了作家的奇想與潛力。〈亥豕魯魚〉承接了〈咒網之魚〉、〈鱷魚之夢〉的幾個角色,將故事拉回香港,變成一部充滿神怪的冒險故事。〈亥豕魯魚〉之所以讓我聯想到《筆靈》與黃泉引路人系列,因為作者同樣化用了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書詞章句為「筷子」這個全書核心的元素注入新的意義,成了跟神怪存在有關的器物媒介。〈亥豕魯魚〉並不是像〈鱷魚之夢〉一樣透過角色的關係將故事收攏,而是變造共通元素的意義將前面的故事串成一線,在技術上我讚嘆〈鱷魚之夢〉的縝密,在奇想上〈亥豕魯魚〉給我開了眼界。我得說,這個翻轉是我始料未及的,讀起來也格外新鮮,你永遠不知道接龍最後會出現什麼樣的答案。

《筷》的故事雖然在5篇小說後收尾了,但《筷》並非一個自我封閉的宇宙,只要有心,未來可能還會有某人繼續擴寫《筷》的故事吧?閱讀完這整本小說接龍,這是我最大的體悟,個人或許會有自己獨特、習慣的故事框架,但人與人的故事與奇想就再也沒有邊界。

--------------------------------

想不到最後心得破兩千字,有點超出原本的預期,我想如果再深度探討各篇內容的話,篇幅大概要暴增1倍以上吧?有太多值得說的地方了。關於內容的解說,我認為此書最後由路那撰寫的〈當我們一同編織夢境——《筷:怪談競演奇物語》解說〉就是一篇很有深度且完整的分析了,如果是有讀過5篇小說的讀者絕不該錯過,而路那身為企劃團隊的一員,也在文中提到許多成書前的趣事,很值得一看。

是說根據作者們的後記才知道,三津田信三老師因為語言上的問題,只能知道其他作者們作品的大綱,而無法直接閱讀文字,需要有日本出版社代理翻譯才能閱讀此書。這就是跨國企劃會面臨的難題跟遺憾之處吧,而身為台灣的讀者,能不費吹灰之力閱讀這些作家們的文字,本身就是件很幸運的事。

對我自己來說,寫這篇心得筆記是為了給自己留作紀錄,如果只是讀完就放一邊,沒有任何產出,那我日漸淤積的腦袋也留不住那些當下覺得感動或讚嘆的吉光片羽吧?所以我要記下我看了些什麼,得到些什麼,好歹給自己一個交代,也是個練習。希望透過這樣的儀式,之後能慢慢讀懂、讀出更多以前視而不見,但是真正難得的好東西吧!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