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散文 在虛實中悠晃──致臉書中的人際關係(更生日報副刊已刊登)

蘇家立 | 2021-05-31 20:16:47 | 巴幣 200 | 人氣 122

  不知從何時起,我早已淡忘臉書有送出交友邀請的選項。在現實中遇到談得來的文友,都事先徵詢對方同意,才加臉書好友,讓關係能超越距離,藉著彼此對文學有強烈的熱愛或擁有相似的人格特質等要素,在抽象、充滿不確定性的網路中輕輕拉扯那模糊的絲線。這絲線看不見,卻存在於意識裡,是一條虛的實線,把彼此的核心連接──倘若對方也默認這種方式。

  超過一定年齡、經歷不少滄桑之後,容易因情而激昂的我,逐漸能夠理解到,分離或邂逅並不是啥久別重逢,不是命中註定,而是一種漸進式的「  」。是的,就是隨時可填入事物的空白,沒有人能夠預測未來是什麼,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感慨去合理化,反倒引起不必要的情緒波動,擾亂平穩的心潮。

  這是個網路世紀,無可抵禦的,科技不停進步,但不證明人心必須隨之躍進。人心不是物理現象或化學變化可以經由一定的規範或法則去判定,多多少少會與歸納後產生的通論有所誤差,活在網路之中,我並沒有太在意得或失,只是靜靜做為旁觀者,看著旁人怎樣依賴、沉迷或受網路操控。有的人在網路上成了另一個自己,但他不清楚自己正在誠實地吐露不甚清晰的自我:網路的便捷一方面讓人被他人釐清,一方面讓人容易迷失,於此中悠晃的原則就是,相信每一個自我的同時,質疑每一個自我的存在,把這些自我統整成一塊後,回到現實,再折射回虛渺的網路。
網路上的人際亦如此。

  人是多變的有機物,毋須以單一事實去論斷一個人的是非,況且是非善惡是浮動的,只與個人有關,對於價值澄清的幫助不大,畢竟人的黏著性因人而異。在臉書中,我看遍許多人際關係的消長,現實與網路的分野越來越模糊,界線要斷在哪?其實雙方可能有不成文的默契。譬如不久前有人加我為友,他傳訊後發現只是認錯人,我只是淡淡回他:「您可以隨意刪除這個關係。」起先他愣了幾秒,問我是什麼意思。其實,來來去去只是剎那,無論虛幻或現實,都是隨時可以拾起或放下的,真實。

  所有發生過的一切,都是真的。那麼,又何必在意任何的別離或相逢呢?相對於真,人們創造出一個假的概念,但那其實是不同立場的人認識的「真」,換言之,這世上不存在著假,任何事物都是真的。

  因此,臉書上曾存在的互動,即使終將遺忘或被遺忘,都是徹徹底底存活過,不用耿耿於懷,它原本就不屬於你。

  我在半年前曾經一口氣刪掉將近兩千多名沒有密切來往的臉友,原本是想說,那些關係毫不必要,增添我過濾的麻煩。但後來深思,放置不管也無妨,「重要不重要」這件事,這一點也不重要。要加就加,要斷就斷,不挽留,不惋惜,不歡愉,不狂喜。一切關係靜悄悄地來,如不知不覺爬上沙灘的月光,什麼時候裝滿寄居蟹的殼,不甚重要。

  在虛實中悠晃,活得糜爛,活得恬淡。一個按鈕,任我漂行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