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余曜成《動漫透視鏡-動漫畫與產業研究之旅》(2015)



修改文章的時候偶然翻起以前引用的資料(宅圈的資料真的不太好找,有一部分是去同人誌販售會搬回來的...)
隨手翻了一下,阿原來對主題餐廳的分類方式更早有大大做過了wwwwww
這邊先強調一下,分類的方式要去考量背後取捨的點,所以對於不同方式的分類內容,如果背後原因說得通,其實就只是一種結果呈現,就各自的角度分別詮釋而已。
--
余曜成《動漫透視鏡-動漫畫與產業研究之旅》(2015)
--
底下就一些雜談了,剛好是自己在宅圈空窗的階段ww
1.安妮莓的時期就真的沒去過了,台灣最早的店家
2.可思客其實自己去的次數應該比當時的Fatimaid多,畢竟氛圍上在那個時代相對好推坑,但都是滿喜歡的店家
3.原來台南有出現超過一間女僕咖啡廳的時期,不過那個時候資訊好像沒這麼發達,還真的不知道有複數店家存在
4.艾迪里自爆滿.......(某種程度也不用感覺太可惜),也因此讓月讀體系很長一段時間沒有遇上其他店家挑戰www
5.餐車歷史原來能追溯到這麼早
6.明 和風閱讀館的粉專更新停留在2017,google則有2020的遊記,感覺意外的神秘(?
7.來自愛麗絲(Alice Is Coming)也是長壽店家了,但我注意到這間是因為去附近全家買東西才發現的...(拖走
8.大野狼被放在情境餐廳(主題餐廳)的類別好像哪裡怪怪的www,我對大野狼到電器街的認知都是女僕咖啡廳阿www,這可能要看出版當下的氛圍怎麼詮釋這部份了
9.時刻就該學者的角度,放在情境餐廳的類別
10.湊個第十點,總覺得我好像錯過一段有趣的年代(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