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反思日記] 為什麼越好的朋友,越難成為男女朋友?

兔二:滾你奶奶的 | 2020-12-15 02:09:15 | 巴幣 1186 | 人氣 705

我有一個妹妹(當然沒有血緣)。整體人生際遇與我有點像,都是早年自負不用功考試,之後才補齊,因此我們交換很多意見。最近跟我妹談了近況,有些收穫。

1. 四個月前,在職場上,她有個喜歡的前輩,但因為生活方式差太多,溝通上有誤會而被封鎖。儘管如此,還是很在乎對方。今天算是初步有進度,儘管還沒有告白,或就過去封鎖的事情溝通與釐清理由,但已經面對面交談,這是自四個月以來首次雙方關係破冰。

2. 半年內,她有一個男性好朋友,也很帥,但就是對對方沒感覺。因為,需要對方的時候對方常常半個月或一個月沒消息。因此,沒感覺也不想走長遠。儘管如此,當男方突然積極親密互動,甚至讓外人誤會彼此是男女朋友,但自己卻不辯解。

關於1上,祝福她,命運逐漸改變;至於2,我綜合最近的觀察,還有她的案例中,為什麼即使跟男方交往卻只是名義上,沒有實質上想與對方走下去的感覺?關鍵反而是「他們沒有充分的朋友關係」。


越好的朋友,越難成為男女朋友?


在父家長制社會底下,生理男性有多少女人緣,經常被認為是成功的象徵之一,因為沒實力,無論金錢或名聲,甚至能力,都會被認為是沒有女朋友的原因。這過程,形成男性的交往焦慮:哪怕他們真的沒有喜歡的對象,也會認為「我真的糟到一點吸引力都沒有嗎?」隨著社會發展,各種資通科技和社群媒體發達,各種比較形式更加快速、明確,譬如社交平台,似乎「誰更幸福」一夕之間成為全民競賽,比賽項目包括:有沒有男女朋友、結婚了沒、有幾個 小孩。換句話說,這些比較背後的焦慮是:我是不是一無是處,連一些基本吸引力都欠缺?

也許可以更進一步具體化這類交往焦慮:連結到「友情」與「愛情」間關係。也許我們不會反對,常常聽到,「我們是好朋友,但不會是好情人」而拒絕交往的案例。Pua學就提出很多主張,如何突破這類Friend Zone的論述,包括「不要過早告白」、「增加吸引力」、「幽默」之類,但關鍵是說,之所以使朋友成為朋友,使情人成為情人,兩者的條件差距在哪?

本文先不回顧學術文獻,僅就個人觀察記錄分享。從我妹的Case上,我反而發現,她與那位好朋友,即使是男女朋友關係,也不是穩固的關係。因為她們之間不存在充分的「信任」,源自於需要對方的時候對方常常半個月或一個月沒消息。這種「需要但無法滿足」成為一種「不信任」的因子,但朋友關係卻是建立「信任」的關係形式。換句話說,我一直誤解朋友這個詞,誤解「Friend zone」代表的是一種貶低。事實上,朋友一詞背後象徵的屬性是「信任」。

因此,代換情境中用詞後,可以很容易理解差異何在:有些人拒絕會說「我們是好朋友,但不會是好情人」可能想講的事情是:「我們是朋友,意味著我們夠信任,而且信任的關係好到『不想在上面加諸風險』。」

詮釋之,吾人可以提問:為什麼男女朋友關係,比起朋友關係來得「容易製造風險」?這就是我後續研究和觀察的問題。照理來說,男女朋友的門檻應該會比朋友高。換句話說,夠好的朋友意味著具備能交男女朋友的門檻,越好的朋友應該是越超越,越進入交往越穩定且有安全感,但現象上觀察的反倒相反:越好的朋友似乎越難跨過線成為男女朋友。


為什麼越好的朋友,要當男女朋友的難度會提高?

那麼,試著明確化問題:為什麼越好的朋友,要當男女朋友的難度會提高?可能的回答是。男女朋友關係的特徵使然,而在家人類(親情)類中,存在部分重疊,可以提供回答的線索。兩者重疊的部分是:相互付出的義務。換句話說,朋友的關係,確實比起家人與男女朋友等關係,更加純粹,就是朋友關係更適宜建立「信任」的因素。

然而,以朋友關係為前提的來往容易明確化「信任」該怎麼建立,卻不代表其他關係不需要「信任」。事實上,even是家人關係,男女朋友關係,也是需要,但這兩類關係本身卻很難建立信任感。以家人關係而言,存在「有形」的義務象徵,血緣、契約等綁住彼此的義務,但實際上滿足這些義務,也是靠「信任」:知道彼此的需求,相信彼此會完成;就這觀點上,男女朋友更需要,而且需要的頻率更高,可惜這關係的義務象徵是「無形」甚至「待確定」。因此,關於何謂男女朋友?如何才稱得上稱職的男女朋友?這些問題儘管有待回答,卻沒有既定且明確的社會規範,但人們卻有這種需求,因故形塑了許多扭曲的交往形式,就像任務清單、甘特圖,若不做到甚麼程度,我們就不是,或不夠稱為男女朋友,然後不夠男女朋友的男女,就很糟糕。

解方上,家人因「家族」是現存最悠久的社會制度之一,儘管根據西方法治等現代化的改造,形式有所不同,但文化內涵深深入在人類族群的日常互動中。加上,彼此存在「有形」的象徵,而且實際上的朝夕相處,所以成員間「傾向有信任」。反倒,男女朋友在解決上更加困難。男女朋友間不存在既定的「有形象徵」以及「傳承已久的規範義務」,許多「男女朋友應該做甚麼」、「甚麼人有資格成為男女朋友」幾乎是這百年西方自由戀愛風氣傳進東方所產生的新文化產物。換句話說,「男女朋友」關係看似「家人」的一種子類型或前類型,但事實上有許多成分正在發展,甚至許多想像取材於「羅曼史類影劇作品」等美好幻想物,並未經過實證檢驗是可行的互動模式與制度。因此,必須製造很多新象徵與規範,如曖昧期、約會規範等。更進一步說,男女朋友關係之所以產生這麼多問題,與上述這些制度的不成熟和功能不明不全有關。總體而言,成為或維持男女朋友規定的項目並不比家人關係少,卻又更不明確且更人云亦云,而且更多斧鑿、不自然的痕跡。

換句話說,男女朋友關係,可能是伴隨現在社會發展,所產生的不成熟社會制度。既然如此,男女朋友間仍然是需要「信任」,但不成熟的規範即使遵守,也很難形塑「彼此認同與信任」。加上,影劇作品和不少人前仆後繼嘗試男女關係交往的環境催化等,使得「大家不知道男女朋友關係到底是甚麼,但仍然很憧憬,憧憬得害怕或不顧一切」,使得這類社會規範更加混亂。


結語:單身焦慮,或修正fuck up的愛情觀

如果說,朋友關係易於看清「如何培養信任」,而信任是一切關係穩定的根源,那麼置於義務上,無論是家人或男女朋友,無疑有一天會破壞這種信任,而產生風險,因為有規範就有期待,就有傷害。男女朋友關係是不成熟的社會制度,卻又激起更多人渴望,其相較於家人關係,容易塑造出「非人性」的要求,譬如,「隨時回覆」,更甚者「不得跟異性來往」等,無奇不有。

既然潛在意識中,群眾對於男女朋友的要求,認知是實際上難以遵守(或遵守的回報需要甚大),但卻又讓人期待,更促使男女朋友關係欠缺釐清,形成本文開頭的提問與現象:「為什麼越好的朋友,要當男女朋友的難度會提高?」往往會發現,沒錯,每個人都要美好的愛情,但他們期待的愛情模式本身就不可行,也不願意變換自己對愛情模式的期待,只好跟對方說。

「我們可以當好朋友。」

於是,越好的朋友,越是高昂的機會成本。或許成為男女朋友後,連朋友都當不成。確實,如果仰賴的愛情模式的標準,如此不可行,很高的機率不但男女朋友當得不幸福,當朋友也不行。換句話說,不修正對於男女朋友的認知,那麼當男女朋友,只能靠奇蹟,然後在這父家長制世界,繼續因單身而焦慮。



筆者資訊
兔操民(nobuusa)
遊戲愛好者,尤好「粗鄙之語」與「王司徒」,現居於台北市。

最近的興趣是ANKI+學習理論與實踐的應用,尤其在遊戲領域,譬如如何玩遊戲學英文。請多指教。

創作回應

只想及時行樂的鯤
每個人都要美好的愛情,但他們期待的愛情模式本身就不可行,也不願意變換自己對愛情模式的期待。

一針見血阿,不願拋棄期望的幻想。
2020-12-15 07:09:53
Royja
近期剛好有對於愛情相關的議題探討研究過,
想試著也談談自己的看法,對於為何越好的朋
友,要當男女朋友的難度會提高,除了文中所
提及的風險考量之外,另一像我所認為的理由是
人們對於愈加熟悉的事物,愈加缺乏追求的慾望
,人所渴求的更傾向於未知的,充滿新鮮感的,
而在這樣的需求下,一個人不錯並帶點神秘的
其他人,往往會比熟悉的好朋友更加的充滿吸引
力,而在結合了文中的,內容一來主動性缺乏,
二來更需要承擔未知的風險,裡應外合下,越
熟悉的朋友也就越難以踏入愛情的關係中。
2020-12-15 15:44:21
兔二:滾你奶奶的
謝謝補充,「未知與神秘」可作為交往動機的正相關,「風險」作為負相關,說不定可以設計一套問卷,檢驗這假設是否能顯著(;´∀`)
2020-12-15 15:48:03
兔二:滾你奶奶的
但共變量的部分,我會好奇,譬如有一些帶來吸引力的選項(神秘感讓我想追求一個人)和排斥力(神秘感讓我感到沒安全感;沒安全感的人我不想追求)測驗起來會有什麼結果。研究設計上,或許也有信度問題,希望不嚴重(;´∀`)
2020-12-15 15:50:37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