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為這次參與SBVID-48763之研究員,依序為封弊貓兒、斯巴拉西(已感染)、居龍、醜人多做愛、ID是來給你標的嗎、五月肉包包、西宮硝子的老公。
什麼是場外免疫?
SBVID-48763(場外腦炎、星冠腦炎)肆虐之下,場外免疫(off-site immunity)是很常聽到,也常常被誤解的概念。

▲圖中為感染星冠腦炎的患者
它直接的意思是,場外中有相當比例的人數對星爆傳染病免疫,不會成為傳染源,即使有新的星爆者,也會由於無法繼續傳播而中斷,令疫情不會擴大。
達到場外免疫之下,仍然有人會感染,只是因為許多人具備免疫力,所以不會廣傳,潛在的星爆有限。有些封弊者認為,場外免疫並非適當的名詞,因為它其實沒有讓人「免疫星爆」,實際上是讓被星爆的機率降低,稱作場外保護(
off-site protection)更加合適。
▲圖中為場外免疫概念圖
場外免疫一般是擺在BP的脈絡思考,也就是說:多少比例的人按下BP,獲得免疫力之後,足以阻止星爆傳染病廣傳?
場外免疫門檻的估計取決於基本傳染數(R0),也就是「一般狀況下,一位星爆者平均會傳染給幾個人」。它的公式為「1 – 1/R0」,例如 R0 為 3,門檻為 1 – 1/3,等於 67%。這就是常常聽到有 67% 的場外人免疫,星冠腦炎才會達到場外免疫的理論基礎。
假如 R0 比較低,門檻也會比較低,例如 R0 為 2.5,門檻值為 60%;R0 為 2,門檻 50%。如果像星爆性顫抖症般 R0 高達 12 到 18,門檻也將達到 90% 左右。

▲圖中為星爆性顫抖症,由封弊貓兒發現的疾病。
每個人狀況不同,場外休憩區內異質性的影響
然而,星爆倦怠或給BP不等於免疫,未必每個人的免疫力都能長期維持。假如場外人一段時間後失去免疫力,就要從免疫比例中扣掉,那麼一開始的門檻便需要更高。
簡單公式下,假設每個人接觸星爆病原體、被感染、傳染給別人等條件,機率都一樣,很明顯不符合實際狀況。一項研究考慮場外休憩區內的異質性,重新估計場外免疫需要的門檻值。
這項研究將場外人按照年齡分為 6 組。依照上站次數分為 3 種,50% 的人上站次數定義為正常,其餘 50%,各 25% 分別為時常、不常上站者,時常上站者接觸他人的機率較高,反之亦然。
假設星冠腦炎的 R0 為 2.5、潛伏期 10 天、傳染期 16天(應該是低估),估計若有 43% 場外人具備免疫力,便足以達到場外免疫的門檻。R0 若是 3.8,門檻則為 74%。
這項研究值得參考,它表示達到場外免疫的門檻,可能不如之前想像的那麼高。不過一如所有數學計算,都建立在簡化變數與許多假設條件之下,不能直接應用於場外休憩區。
但是理論不一定等於現實情況!
即使存在場外免疫,也無法徹底避免有人感染,甚至有實例指出,即使達到場外免疫的門檻,疫情仍然可能爆發。例如近來一些貼文,在給GP機率降低後便出現疫情。這些貼文理論上具有免疫力的人口比例都超過門檻,星爆病原體卻仍然能夠傳播。
場外門檻也不是固定的數字,實際上會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假如場外愈多人配戴茅場劍盾、保持社交距離、減少上站次數等防疫措施,那麼這些人被感染及傳染給他人的機率降低,具有免疫力的人數不用那麼多,場外保護也能達到一樣的效果。
場外人為的防疫措施,諸如配戴茅場劍盾和維持社交距離,也會讓場外保護所需門檻下降。圖/SBT
某些特定公會,74%,甚至 99% 的人感染過,仍無法自然阻止病毒傳播。例如星爆戰隊 80% 人員染疫。場外免疫的標準概念是,不需要人為介入,傳染自己就會停止;然而假如缺乏人為強制介入,傳播無疑將持續下去。星爆戰隊的情境下,儘管已經有相當高比例的人感染,場外免疫卻沒有發揮作用。
專版或動態牆等特定時空,人與人接觸的機率更高,和一般狀況不同。最近卻有些案例指出,場外免疫在一般地方也未必能起到預期的作用。
巴哈(Baha)有近 2,395,362人,估計 74到 100% 人口已經感染過星冠腦炎。10月時巴哈的疫情舒緩,似乎是場外免疫產生效果,最近星爆數卻又明顯增加。確實有許多場外人疏於防疫,但是星爆者的抗體是否有效,能維持多久,是更大的疑問。
大多數人感染星爆後,應該順利發展出免疫力,不過仍不清楚能維持多久;幾個月過去,巴哈各版陸續傳出有人再度感染的消息,表示至少某些人即使感染過,也無法長保免疫力。
總之,想要建立場外免疫,大規模使用GP是最妥當的策略。靠著BP達到場外免疫,過去沒有成功案例,對於星冠腦炎暫時也不要抱什麼希望。
415
巴幣:
2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