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9 GP

花蓮市歷史人文觀光指南:鐵道文化園區

作者:高望半糖檸檬紅│2020-08-15 18:59:40│巴幣:84│人氣:1366
(本文涉及鐵道相關景點,但本人鐵道知識甚淺,請多多指教)

       日治時期為了加強東部區域的開發,因此在1909年也就是花蓮獨立於台東自成一個行政區域的同年,開始了花蓮到台東的鐵路建設,至1917年通車到今天的玉里,直到1926年全線完工,當時為了加強物資運輸到港口,因此在今天花蓮市靠海區域設站,也是鐵路的起點站。舊花蓮站由於緊鄰今天中山路的黑金通,因此成為花蓮市當時最熱鬧的街道。



       該鐵路與車站直到戰後依然持續使用,直到1980年為止,當時十大建設中的北迴鐵路,開通了蘇澳到花蓮的鐵路線,至1980年全線通車,通車後的花蓮車站移轉到今天花蓮車站的位置,原有的舊站辦公室也全部遷移,隔年舊站全部停用。



       停用的舊花蓮車站的車站於1992年拆除,站前的噴水池則以「石來運轉」留存至今,站內與辦公室的建築也逐漸荒廢,直到2002年在花蓮縣文化局的努力之下,該周圍建物被列為歷史建物並開始修護,並於2004年起陸續整建開放,不過由於建築相當多,至今仍有處長宿舍等部分建物尚待開放。

       (由某篇更生日報的報導可以顯示,台鐵對於本園區的文物保存與整建十分消極,反而全由花蓮縣政府與當地鐵道人士主導園區建設與管理,這也是台灣與日本在歷史文化態度上差異的嚴重問題)。



       鐵道文化園區有數個區域,其中又以舊辦公廳舍部分的一館,與舊警務段、工務段部分的二館最有名。一館在日治時期為花蓮港鐵路出張所,後來戰後就成為台鐵花蓮管理處的辦公室,目前的辦公室建築部分是在1932年整建,少部分是戰後所建,前方的哥德式尖頂是該建築的主要標誌。









       辦公室是四合院的木造建築,在戰後曾做為會計室、行車保安委員會、運務課等,另外還有員工餐廳與中山堂,正中央還有蔣公銅像,還有花蓮、吉安等車站的舊站牌。大多數室內開放為展示,只有中山堂作為會議室或簡報室使用。















       室內的展示空間包含花東線鐵路的歷史、鐵路車票、鐵路維護的工具、車內座椅等展示,展示物品與解說還算豐富。其中還有一個新舊鐵道與車站模型,可以看到被拆除的花蓮舊鐵道與車站,與1980年通車,去年全新整建的新花蓮車站,雖然新舊站實際上位置跟模型相差很大,但兩個車站就近一起比較也頗有意思。












       穿過福町路後(由平面圖可以看出,福町路就是以前鐵路線的所在地),便可以進入舊警務段、工務段部分的二館,這些建築的建造時間並不清楚,似乎有些是戰後才改建,近年修護後作為簡報室與咖啡廳使用,除此之外也有關囚犯的拘留室等讓人吃驚的地方。



       二館外有日治時期窄軌(762公厘)的老式火車頭與貨車,據說是台鐵保存最完整的窄軌火車軌道遺址。日治時期到戰後初期單獨行駛花蓮到台東的鐵路原本是762公厘軌距,與西部幹線用的1067公厘軌距不同,後來蘇澳到花蓮的北迴鐵路開通後為了與花東線銜接,因此軌距改成與西部幹線相同,這些原有的軌道與列車也因此失去作用而作為歷史文物保存。

       不論是保存的建物與展示,都可以體會花蓮縣文化局與當地志工的用心,不過由於許多建物的歷史解說稍有不足,可能需要有導覽解說才能更了解其歷史。近年舊花蓮車站的建築物,如醫院與局長宿舍也期待能整修開放,讓當地的鐵道建築的遺跡更為豐富完整。















       另外,離開該園區後很推薦前往舊鐵道行人徒步區走走,舊鐵道於裁撤後在花蓮市區內形成大禹街、中正路551巷等街道,由頃斜的街道就可以知道當時舊花蓮鐵路行駛的軌跡。近年將該街道改建成行人徒步區,除了一些彩繪等公共藝術可以欣賞,德利豆乾這花蓮名產老店也在街上,沿路也有一些咖啡廳營業,值得邊走邊駐足欣賞。
附錄:1932年台灣鐵道旅行案內中的花蓮市

       台灣鐵道旅行案內是日治時期官方所出版的台灣旅遊書,出版時間為1916至1942年間,內容豐富不輸給現在台灣的旅遊書,不僅是了解日治時期台灣的重要史料,所附豐富的照片也很有看頭。

       歷年的台灣鐵道旅行案內部分有舊花蓮車站的照片,例如1932年版的,與上面花蓮車站的明信片類似,但日治時期的車站已經因戰爭被美軍炸毀,後來被拆除的舊車站是戰後重建的,因此光是車站的樓頂,就可看出來與戰後舊花蓮車站照片差異很大。



       1932年台灣鐵道旅行案內對於當時稱為「花蓮港」的花蓮市介紹摘述如下:

      「此地原本是阿美族人定居,清朝光緒年間的1878年首次有漢人移住並形成村落(由歷史篇可知此處有誤,漢人前來花蓮市比這時間更早),當時稱為新港街,但當時只是冷清的村落,統治台灣後本來屬於台東廳,明治42年(1909年)分離單獨設廳,設置花蓮港政府與鐵道出張所,市容逐漸繁榮發達至今。」

       「市街近年以黑金通(今中山路)等主要街道,並結合十幾個街道,井然有序,就算是說是東海岸的第一市街也不為過,內地人(即日本人)的居民占半數以上,附近還有吉野村移民村落,早晚有日本人女性種植的蔬果送來,呈現彷彿不像是在殖民地的風情。」

       由此可見日治時期的花蓮市與周邊的吉野村在大量日本移民之下,讓這裡日本風味濃厚,甚至讓人感覺不像是在殖民地台灣而像是回到日本一般,這跟漢人前來花蓮開墾較晚,使得政府鼓勵日本移民前來擔任開發花蓮的角色有很大關係。花蓮日本移民所留下最寶貴的遺產,就是吉安鄉的慶修院了,尤其留有四國八十八個靈場的石佛,是當時移民信仰的象徵,相當珍貴,也是來到花蓮必定要前往的觀光景點。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48834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旅遊|心得|花蓮|觀光|鐵道|鐵路|鐵道文化園區|舊鐵道行人徒步區

留言共 6 篇留言

點子-庫洛米庫洛米
第四張會讓人想到小甜甜的孤兒院

08-15 19:20

高望半糖檸檬紅
抱歉沒有看過
日治時期早期建築大多喜歡走西洋風格的
後期就沒那麼明顯08-18 23:13
河合艾梅莉
我自己本身是在台鐵工作,這篇覺得深有感觸。能理解台鐵對歷史文物消極保存的心態,因為上面的長官真的都是各種怪咖,能摳就摳,然後又好大喜功做足表面功夫…

感覺花蓮鐵道園區保存的真不錯呢。

08-17 12:23

高望半糖檸檬紅
哇...沒想到大大跟我一樣都在公家機關啊
台鐵這方面就公務員心態啊
鐵道迷懂的東西搞不好還比較多吧

順便跟你抱怨一下
寫這系列就會發覺台灣比日本難寫多了
日本的地方文史資料實在太多了
重點變成是要怎麼篩選
台灣是完全相反
花蓮市甚至沒有自己的官方志書
景點的文史資料不是空白就是殘缺不全
有些甚至連紙本的簡介都沒有
需要另外找書與論文來補充

實際寫這系列就印證我1年前曾說過的話
資料多少問題比語言問題麻煩多了
08-17 13:22
河合艾梅莉
看紅茶大還是要去找論文來補介紹,就可以想見景點的文史資料有多淒慘,真的不忍直視啊

08-17 13:47

高望半糖檸檬紅
對呀
過去從政府到民間都不重視
使得台灣文史資料缺乏相當嚴重
而且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
我也是在日本遊記上寫了許多年
再回頭寫台灣才發覺到這問題很明顯08-18 23:11
月巴豆頁 楊伐善
我爸媽常去花蓮 好像可以去這裡

08-18 22:56

高望半糖檸檬紅
你也可以去啊
花蓮總比日本近多了08-18 23:12
月巴豆頁 楊伐善
我去找蔣公哈哈

08-18 22:57

月巴豆頁 楊伐善
國旅卡還沒花完

08-18 23:23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9喜歡★k4851118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2019長崎人文之夏:眼... 後一篇:花蓮市歷史人文觀光指南:...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beaterroll2 
巴丹傳奇看更多我要大聲說19小時前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