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迪士尼下一部動畫改編真人電影《小美人魚》終於確定片中角色的登場,也傳出已經確認女主角「愛麗兒」將由年僅 19 歲的黑人女歌手荷莉貝利(Halle Bailey)出線擔綱!
但其中就有些異樣的聲音說她並不適合,但也有人提出,艾瑪史東可以演華裔少女,強尼戴普可以演美國原住民、威爾史密斯可以演藍皮膚的神燈,為什麼荷莉貝利不能演小美人魚?
我覺得當一部電影的腳色確定名單或出演時,或多或少都會有拿還原度來當作批判的標準,這也見怪不怪了。
可值得開心是我逐漸發現電影到劇場等影視作品開始重視了不同族群對角色的詮釋,向前段時間的神探皮卡丘、蜘蛛人新宇宙都是向我們呈現透過一部作品是展現多元文化。
這也讓我覺得透過這樣不同的方式呈現卡通人物和不同族群形象時,也讓他們變得親民許多,可愛的同時精幹,獨立,但又不拒人於千里之外。
畢竟剛開始有些腳色只是文學作品,是直到不同的製作組和藝術家替我們呈現早期的人物形象,但誰也不能硬性規定自己喜歡的腳色必須長怎樣不是嗎?
我過去在歐美區打轉時,學到了AU :Alternate Universe,無視原著的時空設定,只取裡面的幾位角色出來,放在另一個時空設定裡面。有時候,甚至連同人物設定也會做修改。唯一不會變的部分是人物性格,我看到時就覺得創作是可以自由的,誰都不該將自己價值觀綁在他人甚至作品身上。
我們回頭看之前在無敵破壞王2中,迪士尼公主轉變成都市女孩的形象,其中花木蘭的形象受亞洲的群體的歡迎,也有人繪製她的同人周邊,讓我們看到了她們不必隨時是個高雅公主,而是一個個喜歡流行,愛好自由的女孩們。
隨著這一次次不同族群對角色的詮釋,許多人也開始了以不同文化的服飾和造型去呈現不同腳色的形象,這能給她們添加更多有趣的元素不也是件好事嗎?請感受不同膚色、不同文化帶來的力量吧!
本次參考資料和相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