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拙者這一個月以來很瘋虛擬youtuber(Vtuber)。雖然實在是大晚好幾步,但這樣看下來Vtuber的發展頗是饒富趣味;除了Vutuber本身成為了技術力的載體外,跟一般youtuber不同的是他們亦提供了高度符號化的形象(以及與真身的反差),從而能快速鍵結至今以來的二次元文化,某程度上與觀者共享了可供討論、再造的文本。
也因為有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化,加上過去youtuber們建立、累積的經驗,最後是特定人物富有魅力的人格特質、只要有技術也可以擺脫現實條件化身而成等特色,使得Vtuber發展的過程顯得有些另類。
(一)推移
從キズナアイ為始的Vtuber歷史,最有趣的是其時期的劃分與產生像大規模地質事件般清晰明確,一目瞭然。拙者認為至今為止至少可分成四個時期:前キズナアイ期、キズナアイ開闢期、諸侯割據期、寒武紀群雄期。
在2016年10月前的前キズナアイ期可以說是技術上與應用上為現在的熱潮打下基礎的時期。如果單就「以虛擬形象進行某種活動」這點,源頭甚至可以追溯到2008年すあだ企畫的さょ或是ゆっくり系列;而2011年開始以Vlogger身分活動的Ami Yamato則率先以精緻的3D影像製作影片。俗稱「ポン子」的WEATHEROID TypeA Airi,雖然難稱上是Vtuber,但也早於2013年就開始施行與今日Vtuber沒有很大差異的播報方式。除在個人活動上,企業運用的可能性其實也早在這個時期就發芽了。
到了2016年10月~2017年中這段開闢期,基本上談到虛擬youtuber可以直接等於キズナアイ。她所做出的貢獻不只是在語詞上提倡、定義了virtual youtuber,更重要的是她自己以行動為之後所有自稱Vtuber的活動者提示了主要的活動類型(後述)、揭示虛擬人物的侷限;而如果置於更大的youtuber這個分類下,キズナアイ或許也算是歷來所有youtuber的集大成。她的出現無可置疑地是座宏偉的里程碑。
2017年中シロ開始活動到最後一個四天王輝夜月誕生的12月中旬,是一些有先見之明的企業開始充實整個業界、搶奪基本盤的時期。根據バーチャルYouTuberランキング的統計,目前頻道訂閱數超過10萬人的9個人當中(智障的Games姑且不算),除了智障、委員長、貓宮以外的其他6人都是這個時期出發的。而如果是根據Live Character Wiki的資訊,シロ到さはな(因為時間很相近所以算到他)這段時間開始活動的15個頻道中(扣除已死的バララとカレン再加上ヨメミ),有6個超過10萬、有9個超過所謂的YUA線。這些佔地為王的Vtuber憑藉其個人特色與延伸自キズナアイ的活動方針,進一步為下一個時期奠基;而因為人數增多而帶來的交流與比較,也使業界開始能輸出讓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最後是現在的寒武紀群雄期,拙者是借用寒武紀大爆發來形容2018年後的Vtuber增長狀況。同樣依照Live Character Wiki的資訊,如果把輝夜月當成一個指標,那麼從12月中到1月中就誕生了超過50位Vtuber,遠遠超過之前總合;從1月中到2月中更新增了近100名,幾乎是翻倍成長。バーチャルYouTuberランキング因為是自我申告制,目前登記人數超過850名,實際情況必然更為激烈。
輝夜月太過鮮明的角色個性引起大家注意到四天王等中堅,而中堅們又獨具魅力,進一步引起連鎖效應打開了Vtuber界的知名度;與此同時ニコニコ層的加入讓慣於在網路上炒熱氣氛的網民製造莫大話題性。另一方面狐娘叔一枝獨秀的「個人營運」方針,亦激起眾多個人活動者的信心,間接促成了熱潮的爆發。不論是品質還是時機點,或許很難找到有什麼業界在發展途中能遇到如此優質的環境。
要說Vtuber的歷史接下來會有什麼動向,拙者想應該會來到抱團時期。由於這場大爆發相當劇烈,才不過三個月就多少能看出飽和之勢,那麼接下來的新人或是知名度未打開的老手就很難憑一己之力吸引人氣。這時最佳的解決辦法,就是靠團體彼此交流、互相提升知名度的力量突出重圍;事實上にじさんじ正是靠這個辦法拉拔了整團人氣,而其成果在二期生上非常輝煌。最近シロ所屬的.LIVE也在招募多達10人的Vtuber,拙者想抱團時期應該已經不遠吧。
(二)類型
大抵上自稱youtuber或ニコニコ所謂生主(直播者)做過的事,キズナアイ都做過了。這類在網路上拍攝、錄播影像的長期活動者不外乎三種身分:youtuber(特指影片具有企劃性質與主題的人)、生主(反正就是直播各種東西、雜聊)、以及針對遊戲的實況主(即是進行一邊說話一邊打game等實況play的玩家。國外還流行動畫reaction這種實況)。
這三種身分彼此或有重疊,但從頭到尾三種都積極在做的youtuber拙者想應該不算多數。以至為了區分,キズナアイ還另設了Games頻道專放遊戲實況。
然而即便想要像キズナアイ一樣跨足各種領域,在實務上卻會遇到困難。首先單要建立角色模組就是一個門檻;要做出ミライアカリ這種高精度又能應付各種動作的模更不是個人營運能輕鬆做到的事。再來並非任何單位都有能力廣泛地、持續地進行各種企劃,個人或是小組織的能力有限,可能光是剪輯就會產生巨大的品質差異。
所以個人營運受到限制也只能偏向以直播為主的活動形式,或倚賴企業所提供的簡單形象;而「有沒有在做很像youtuber會做的事」這點就成了指標,可區分出後援能力強與弱的Vtuber。
話雖如此,Vtuber由於限制在虛擬形象、空間裡,所以許多活用現實物件的企劃就是Vtuber的痛處,譬如すしらーめん那種以科學實驗為主題的企劃、或料理製作實況等等,就不是Vtuber所能應付的領域。在大多數時候,Vtuber多只能以介紹、講解、閒聊來當成影片的單元。不過相反地,因為處於虛擬空間中,就能做出一些奇想天開的動作或是有趣的視覺效果(譬如ゾンビ子的直播就非常好玩,而且她還真的做虛擬料理……)。
(三)觀察
而追蹤到現在一個月來,拙者覺得其實有些現象已經悄然形成了,且這些現象都亦有其一體兩面的性質。
最明顯的是「圈界」的快速形成。過去包含youtuber在內的許多領域,是先有進行活動的人物,而後才追名給其一個定義,然而Vtuber界發展實在太過快速,且先驅者本身也有意範圈一個類型,使得後進者很快地帶著「Vtuber」的自覺進入圈內。
這就使得Vtuber界加速了「内輪化」的進展;內輪化指的是一個群體漸漸不再積極與外界交流,減緩輸出圈內資訊與吸收外界經驗的過程。由於Vtuber界漸趨飽和,慢慢不再需要倚賴外界的支援、汲汲營營吸收觀眾,只需按照以往慣例與圈內自己人就能生產話題。另一方面由於知識的累積隨著時間經過越來越厚重,在界內彼此之間會形成類似「通關密語」這樣各種交流用的梗,譬如各個人物的愛稱、以往的事件、象徵性的語詞等,新參將會越來越難融入包含觀眾在內的Vtuber界,使古新參之間產生的鴻溝越來越深,終至斷裂而沒有新的觀眾加入,變成「閉じコン」(封閉內容,下個階段就是所謂的オワコン)。
內輪化雖然像溫室效應一般是任何圈界都必然會發生的事,但目前發展快速的Vtuber界可能就需要及早應付這種現象。不過因為其發展的可能性還相當廣闊,隨時都可能有全新的運作模式產生,引入活水而打斷內輪化的進度,所以拙者算是相當樂觀的。
內輪化的產生,也讓有心觀察業界的人可以在早期階段就抽高視點,以特定的標準來為業界作評斷、衡量。PANORA的週間VTuberランキング便是一個簡單的例子(或像這篇文章啦),而真人youtuber的相關整理卻多是在youtuber的概念已經普及後才有的。某種程度上這種視角的產生,足可代表Vtuber界已邁向成熟,也有一定的脈絡可供討論了。
(四)「皮」論
「裡面沒有人」是當我們談到遊樂園吉祥物時,一個避免不解風情的共識。另一方面,當角色的表現生動鮮活時,我們能夠直率地讚賞配音員的演技優秀。但在Vtuber上前者不談演員、後者明確分別演員與角色的這兩種觀點,卻都總是處於失效的邊緣。
Vtuber一般來說並未被認為有必要用「演」的,不是定位為只有單一形象的某個角色,而是希望「基於某種形象讓真身自由發揮」,也就是一方面保留角色初始形象,一方面希望真身自由帶出他自己的行事風格。理想上真身的行動若能完全被角色吸納,在活動過程中自然豐富角色的形象是再好不過,可是這兩種要件在實務操作上必然會有衝突與破綻,有時真身會做出實在超出角色形象太多的行為,或反過來為了維持角色形象,犧牲自由發揮的空間,弄不好甚至惡化角色形象。
這使得強調沒有真身的視角無法妥善地滿足眾人對於真身的好奇心、無法處理與解釋真身給予角色的影響。相反地,強調真身的視角在希望真身自由發揮的前提下,亦無法滿足角色的存在意義,忽視了真身冀望維持的形象,甚而否定Vtuber的性質(否則何必要有「皮」)。
即使是前期大老們對於此事的意見也不一(狐娘叔就明確表示有個裡面的人),加上對自己定位各不相同的Vtuber爆炸性增長,讓我們對於「皮」的討論需要注意到更多層面。